人民网
人民网>>山西频道>>人民日报看山西

金台观晋 | 他行走在太行山里十多年,只为迎抗日英烈回家……

人民日报客户端山西频道 郑洋洋
2025年09月01日20:39 |
小字号

左手提一个化肥袋,右手握着一把镰刀,郭海波又上了山。

2012年,山西省黎城县孔家峧村村民郭海波开始上山寻找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八路军战士遗骸。为了带英烈“回家”,郭海波翻越200余座山头找寻八路军英烈遗骸,共将25具遗骸从太行山上背回,安葬在烈士公墓。

他为何会这样做?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不久前,记者跟郭海波一同上了山。

走访村中老人,收集烈士遗骸20多具

太行深山处,仿佛裹着一层“绿毯”。郭海波说,孔家峧村附近的遗骸收集得差不多了,他最近要上的山,得先骑半小时摩托车到村里,再步行攀登上山。

四面环山。沿着陡峭的山间谷道向上走,地上碎石块和荆棘遍布,手机也完全失去了信号。“烈士遗骸所在的地方,大多都是偏僻隐蔽的地方。”郭海波熟练地挥舞镰刀,一边砍去荆棘一边向记者介绍:“我之前走访过村中的老人,说这附近以前有一个八路军的医院,发生过战斗。”

其实,郭海波收集遗骸并非心血来潮,也并非大海捞针,而是有一段渊源。

2009年,郭海波在山上偶然发现几块疑似人体骨骼。听放羊老人说,那是“八路军的骨头”。这些遗骨散落在草丛中,大多都不完整了。郭海波看到这样的情景,当时就感到一股心酸难受,就下决心要保护山上的战士遗骸。“必须带烈士们下山!”他暗下决心。

2012年,郭海波放弃在外打工的机会,开始在山上寻找烈士遗骸。当时,这件事只有郭海波自己知道,甚至最亲近的妻子和孩子,他也没透露半个字。“担心他们害怕。”郭海波说。

攀爬了半个多小时,越过一处山间溪流,右前方有一面红褐色的峭壁。郭海波指着峭壁腰间凹进去的一处平台说道:“就在那儿了。村民告诉我,这里以前是个临时医院,村民们用门板把牺牲的战士草草地掩放在那里,能勉强遮蔽。”

攀上陡坡狭窄的石缝平台,郭海波弯下腰,小心翼翼地侧着身子,慢慢挪动过去。过去后,向已经是爬行姿态的记者伸出援手。到了平台的拐角,从向下俯瞰,人仿佛悬空一般,心里一阵紧张。“这个地方算是比较好找的,有明显的标志物。有些地方,我去了好几次都不一定有收获。”郭海波说道。

平台上,安置着已经有些朽坏的木板盒,郭海波小心翼翼拨开絮状的衣物残片,把里面的骨头拾起来,放进化肥袋中。“我们这的人,是不会让亲人的遗骸暴露在外的。那些已经入土为安的,我不打扰,但因为战争原因暴露在外的,我实在不忍心。”

铭记八路恩情,珍藏80年前文献数十件

为什么郭海波对八路军有这么深的感情?这还要从80多年前说起。

在孔家峧村郭海波家的老宅,土墙小院内另有乾坤。在最里间的卧室内,一处地砖已经下沉,里面放置着一口陶瓮。记者看到,陶瓮在原地已经被玻璃罩保护起来,而陶瓮内已取出的珍藏文献,把每一位来人带回那段烽火岁月。

80多年前,八路军总部许多机关就在黎城县附近活动。郭海波的曾祖父郭建仁是当时的村长,他把自己家腾出来给八路军做了一处账房,自己任会计。

“曾祖父一辈子保守秘密,低调做人。解放后,我们几代人仍然秘密保存着战争年代的资料,直到多年后我们挖出埋在地下的这口瓮。”郭海波说。

郭海波拿出从瓮里面取出的一摞文献。文件纸张泛黄而粗糙,上面写着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记者看到,这些文件中,既有具体的账目表格,也有借据、支取记录、雇工合同、证明,记载了八路军各个机关粮食、被服的收支情况。可谓十分丰富。“这些都是我曾祖当时亲手记录的。”

从账单上可以得知,当时八路军驻黎城单位有129师师部、新华日报、后勤部、冀南银行、黄崖洞兵工厂等。

“听祖父说,当时有一些八路军的领导就在我家养过伤,和我们家结下了深厚感情。”郭海波指着一张纸,上面写着“伦敦 三十石”的字样,“这里的‘伦敦’,是我党的红色银行冀南银行的代号。当时,出于保密需要,许多机关都使用虚构的地名和代号。”

尘封的历史,儿时的故事,与山上放羊老人的讲述,都在郭海波的脑海里串联了起来。这既坚定了他背烈士回家的决心,也为他搜集信息提供了帮助。

地处太行山的黎城县,仅狭长的孔家峧村就有山头十几个,有的像刀砍斧剁一样,非常险峻,茫茫大山怎么找?即便是找到怎样确认就是八路军的遗骸?这样的疑问一直萦绕在郭海波心头。

根据粮单上记录的方向,郭海波大致定位出当年八路军的活动范围。粮单上记录的送粮数量,可以估算出游击根据地的范围。而从粮食种类来看,送细粮的位置大多是野战医院,送粗粮的位置是山上驻地和临时指挥部……

郭海波还反复寻访过村里上了岁数的老人。“当时存放遗骸的地方有什么标记、抬遗骸的时候使用的是谁家的门板、战斗大概的经过是什么样的,这些我都一个一个去问。”慢慢地,在他的脑海中,八路军烈士遗骨分布图越来越清晰。

为英雄立碑,希望为烈士寻到亲人

在孔家峧村村西头,有一处广场,伫立着几米高的烈士纪念碑,写着“太行山无名烈士纪念碑”几个大字。石碑前有一些鲜花,“都是附近的村民还有县里的一些单位职工献的花。”

2013年,郭海波就开始四处找人帮助筹款,准备修建烈士墓。后来,郭海波将烈士墓的地点,选在了距村子西边1公里的一块坡地上。郭海波介绍,这片土地,曾是当年八路军开荒平整出来的土地。“现在,我就希望能在他们当时平整出来的土地上给他们安个‘家’。”

经过多方努力,在八路军研究会等公益组织和企业家的帮助下,郭海波争取到慈善捐款,又借到一些钱,在2017年英烈墓终于建成。20多口棺木安放着英烈的遗骸,他们的遗骨静静地躺在这里。

后来,郭海波的事迹越传越广,陆续有一些外省的老兵后人过来找郭海波,试图“寻亲”。

“当时,我去走访村中老人,很多老人告诉我遗骸位置的时候,有的还能回忆起战士的一些细节。他们大多都是外地人,来自河南、河北等各个地方。”郭海波动情地说:“很多战士牺牲的时候,年龄都非常小……”

有八路军遗骸的地方地势非常艰险,随着时间推移,这几年八路军遗骸越来越难找。

郭海波说,这么多年来,曾经也有村民表示“不理解”,有人说他是“神经病”,但是自己没放心上。原因是,“八路军做的事情,听得越多就越是感动。”

郭海波曾经听一位老人回忆:有一名战士牺牲前,肚肠都露出来了。老百姓说,给他们喂点水喂点粮吧。战士却不要,说自己已经不行了,留给其他人吧。“听到这些故事,我就觉得八路军战士遗骸能下山安葬,再苦再累也值得。”

如今,郭海波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能发动更多社会力量,鉴定遗骸的身份,为这些牺牲的战士们寻到亲人。

“都说青山埋忠骨,这些英雄应该有个家,也应该有个名字。”郭海波望着远方,落了泪。

“金台观晋”是人民日报社山西分社着力打造的新媒体品牌专栏。我们努力以人民日报的大格局观察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布局,努力呈现一个真实客观的山西。

监制:刘鑫焱

策划:郑洋洋

记者:郑洋洋

摄像:郑洋洋

视频制作:王晏如 朱雅洁

出品:人民日报社山西分社

投稿邮箱:rmrbsxfs@163.com

(责编:武笑、桑莉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