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山西频道>>山西要闻

山西阳泉:从“工业齿轮”到“创新引擎”

2025年09月22日09:05 | 来源:山西日报
小字号

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考察,为企业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百年国企的转型突围,“阳”字阀门火爆“出圈”,是传统制造企业在创新生态中涅槃重生的缩影,更是阳泉高新区以改革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具体实践。

从“七沟八梁一面坡”的传统工业区,到主动重塑产业生态、优化营商环境;从没有一块地的“一穷二白”,到如今在占全市1.7%的土地上贡献市区65%的GDP,在阳泉高新区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技术、人才、资本、政策等创新要素正加速聚合,打造了阳泉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形成区域“创新共生”的示范效应。

产业革新

多元生态的全面构建

在阳泉阀门公司车间,内径20厘米的氢能管线球阀、外径数米的大口径煤气闸阀,成为企业技术升级的“代言人”。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家百年老企近期动作频频: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申报材料提交省科技厅、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设备更新项目顺利完成申报、焊接装置专利转化落地解决行业难题……

“我们一方面积极吸纳新技术,加快产线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另一方面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开拓新市场,培育新增长点。”阳泉阀门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智能化升级改造后,企业劳动效率提升20%以上,产能增加15%至20%。

阳泉阀门公司不是孤例。华鑫电气自主研发自动化立体仓库;冀东水泥布局分布式光伏、余热发电等绿色创新项目;泰耀工贸以活性氧化钙为核心支点实现产品附加值跃升……传统产业在阳泉高新区焕发出新生机。

“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单个产品、单个企业的升级,更是整个产业生态的重构。这种转型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阳泉高新区发展和统计部部长张瑞芳表示。

目前,阳泉高新区正依托阀门产业积累的精密制造经验,布局氢能装备、智能水系统等新赛道,谋划引入智能化铸造车间,打造泵阀产业集聚区。而在中电数字经济产业园区的城市指挥中心,通过电子大屏上的“数智双碳”平台,跳动着30余家规上企业用能数据,碳效码、能碳监控系统与“源网荷储”试点项目联动,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相对于先进制造业,在阳泉高新区,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布局更广、动能更足。在山川新材料项目实验室里,实验人员正在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防火材料进行性能检测。这一材料是高硅氧玻璃纤维,是航天领域热防护系统的核心材料,目前公司的生产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新材料产业的异军突起,是阳泉高新区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缩影。目前,园区已形成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主导产业,培育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5年增长4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3.2%。

近几年,阳泉高新区在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生物制药等领域密集落子,系统推进科技创新、示范应用、体制机制、政策举措等方面的先行先试,正全力打造创新引领、自主可控、竞争力强的未来产业体系。

站在已成规模的中电数字经济产业园区数科公司大厦顶层远眺,昔日的沟壑已变身现代化的产业园区:数字经济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环保产业园、人力资源产业园……这场静默的变革,正在重塑着这座城市的产业格局。

生态赋能

创新要素的聚合效应

2023年9月,阳泉高新区与兰州理工大学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共建泵阀产业联合研发中心。2024年6月,博士驻企工作站揭牌,兰州理工大学的博士团队聚焦阀门技术难题多次到阳泉进行攻关实验。

“我们了解到兰州理工大学是国内唯一创建阀门学科的高校,于是马不停蹄跟对方对接洽谈,高新区提供资金、场地,对接资本、项目,让双方专注研发工作。”阳泉高新区科技创新中心主任韩俊杰介绍。

在产业配套供应中引入有共性研发能力的科研院所,助力企业增强研发能力。对此,阳泉高新区实施“平台筑基、协同聚力、转化加速、场景赋能”路径,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20余所高校院所构建“创新攻坚共同体”,常态化开展项目发现、挖掘、转化和服务。

华钠芯能公司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合作,实现钠离子电池量产;华瑞纳米新材料公司与东华大学攻克高端功能纳米纤维材料,取得8项发明专利授权。产业体系迈向高端化与创新能力提升、汇聚创新资源有着紧密关联。

近几年,阳泉高新区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破百行动等,布局引入中关村、启迪、赛迪、国科创新等高端创新平台,发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产业园区加速器等作用,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落地生根,嵌入到了产业链条中,营造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企业所需的创新生态。

2022年10月,阳泉高新区入选全国第三批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建设企业创新积分信息管理平台,通过积分体系为科技型企业精准“画像”,引导金融资本、科技人才、产业资源等各方面要素向优质科技型企业聚集。目前,成熟期企业获得融资贷款共4000万元,成长期企业获得融资贷款732万元,初创期企业获得融资贷款300万元,种子期企业获得融资贷款80万元。

近年来,阳泉高新区正全力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体系,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创新政策,包括支持科技创新发展若干政策、科技创新券实施管理办法等,不断完善场景应用、科技金融、高端人才等配套支撑。2024年以来累计奖励高企培育及认定550万元、奖励企业研发投入100.38万元、知识产权103.8万元、高企营收上台阶45万元,为企业创新释放更多政策红利。

创新生态其实是通过不断的积累、叠加、发酵逐渐形成的。从实验室到生产车间,从初创型企业到行业头部,阳泉高新区持续提升的创新浓度正在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机制重塑

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

2021年,阳阀公司“退城入园”,搬迁至阳泉高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在土地、厂房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公司“轻装上阵”,当年产值同比增长50%,实现利税1800万元,在岗职工人均收入比上一年增长10%。

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助推器”,正为阳泉高新区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阳泉高新区以刀刃向内的决心,持续深化“三化三制”改革,管理体制上实行“大部制+园区制”,运营机制上采用“管委会+公司”模式,考评任用上采用“岗位聘任+绩效考核”方式……一系列制度创新改革,“大锅饭”掀翻、“铁饭碗”打破,干部能上不能下、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旧体制机制被涤荡一空,干部职工肩上有担子、心中有奔头、工作有目标。

在位于东区科技园的年产10万吨高性能锂离子正极材料项目建设工地,机声隆隆,工人忙碌,多台机器正在进行基础作业。项目今年2月落地建设,总投资18亿元,占地170亩,规划建设8条现代化生产线,项目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0亿元。

为保证重点项目顺利推进,高新区驼岭头管理服务中心作为属地单位,工作人员多次与企业负责人交流,在了解到项目用地需要对周边庙宇、古树进行迁移时,工作人员主动协调多个部门,1个月内完成迁移工作。

“项目从立项审批到建设落地,高新区干部帮了大忙,为他们的办事效率点赞。”公司总经理陈建球感慨。

向改革要动力,用良好的营商环境为经济发展添活力。在阳泉高新区,贴心的服务不止于初始的“热情”,而是贯穿企业发展周期每一个环节。

近日,在山西启能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阳泉高新区市场监管分局、消防救援大队及属地工作人员,利用“企静通”小程序开展联合执法,推进实现“进一扇门、查多项事”。

“对于企业来说,行政负担和时间成本都降下来了,我们能更安心搞生产、谋发展。”公司办公室主任王晓玲说。

这样的改革探索还有不少。阳泉高新区在全省率先实行企业开办“零成本”“0.5天办结”,还推出“泉新服务·直通助企”等创新举措。

“去年以来,我们推动实施变革型组织,以业务为导向重塑部门、园区、公司三者关系,以问题为导向加速解决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要素配置、企业运营中存在的难点堵点。”阳泉高新区党工委委员张宏妹说。

在改革中发展底盘不断夯实,于探索中前进动能持续激发。一系列改革举措的推出,使得阳泉高新区产业基础更好、营商环境更佳,也坚定了企业到阳泉高新区投资兴业的信心。(记者白雪峰)

(责编:段思齐、麻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