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电商架金桥 沃野绘新景
河东大地,物华天宝,是华夏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然而,丰饶的物产也曾面临“酒香巷深”的困境。自2022年我省启动乡村e镇工作以来,运城市以“电商赋能乡村振兴”为主线,立足农业大市实际,奋力擘画“产业+电商+配套”的农村电商新蓝图。短短两年多时间,一座座乡村e镇拔地而起,为传统农业插上“e”翅膀。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13个乡村e镇累计总投资34.61亿元、总产值77.19亿元、网络零售额27.31亿元,培育市场主体1012户,在河东大地绘就了“产业兴、物流畅、农民富”的崭新画卷。
高位谋划 全域布局
夯实e镇发展根基
满头白发、额上皱纹,是“临猗农民苹果哥”的鲜明特征,他在抖音平台以质朴无华的乡村风采和地道农民形象深受网友喜爱。截至2025年4月1日,他已经拥有100万粉丝,获赞1900万余次。
“临猗农民苹果哥”的走红,是运城市乡村e镇建设扎实推进的一个缩影。
乡村e镇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亦非单一部门之责。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战略眼光、顶层设计和强大的执行合力。运城市将其视为激活县域经济、带动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从资金、机制、宣传等多个维度,构筑起坚实的发展基座。
强化保障,资金精准“滴灌”。建设伊始,资金是关键。在省级财政配套2亿元基础上,运城市创新采用“政府注资+社会资本参与”模式,各县(市、区)全力配合,盘活资产、整合资金,落实配套8000万元,撬动1.6亿元项目资产,精准投向冷链仓储、电商培训、品牌培育等关键环节。在临猗县,这笔资金赋能了全县1000余家中转包装基地和452家涉农冷库,为开创“前店后仓+基地”电商新模式、实现果品“从枝头到舌尖”的新鲜直达提供了硬支撑,2024年创造全县果品电商销售额21.9亿元的佳绩。
全域覆盖,实现“满堂花开”。从2022年1月部分县市的观望,到2023年11月实现13个县(市、区)全覆盖,运城乡村e镇完成了从“试点探索”到“全域协同”的跨越。运城市商务局专项工作组“一对一”精准指导,成功推动盐湖、永济、临猗、万荣、平陆等首批试点全部以“优秀”成绩通过验收,并最终带动全域“开花”。如今,从黄河沿岸到中条山下,“乡村e镇”的招牌在田野间闪耀,标志着运城农村电商进入全域发展新阶段。
机制创新,凝聚比学赶超合力。“要抓住政策机遇,聚焦优势产业,叫响区域品牌!”运城市委书记储祥好的调研讲话指明了方向。13个县(市、区)全部由“一把手”挂帅,将28项约束性指标细化为“施工图”。全省推进会在运城市召开,“互学互鉴”交叉观摩、赴兄弟市考察学习成为常态。万荣的“桃花仙子”演示带货,平陆展示品牌体系,河津向临猗取经物流经验……这种开放交流、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为乡村e镇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引育并举 专业赋能
激活电商内生动力
乡村e镇的核心在“电商”,关键在“生态”。运城市坚持引进与培育并重,着力构建充满活力的农村电商生态圈。
外部引进,借来“专业之火”。针对县域电商专业人才和运营经验匮乏的短板,运城各县(市、区)通过项目招投标,大力引进第三方专业运营公司。目前,全市13个乡村e镇共引进14家专业公司,这一支支“专业化部队”在运营管理、企业孵化、产品营销、技能培训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免费的综合服务。临猗县引进的山西乐村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代表,它为当地解决了电商人才短缺的燃眉之急,为市场主体的提质扩量增效提供了坚实保障。
中间打造,筑起“集聚之巢”。电商发展需要物理空间和产业集聚。运城市引导各类电子商务业态和功能向园区集中,重点打造以产业为基础、以电商深度融合为核心的发展平台。这些电商产业园区,如同一个个强大的“磁场”,将产业、主体、电商、金融、人才、技术、物流、创新等要素科学聚集起来,最终形成“产业+电商+配套”的良性生态体系,实现了“经营主体高质扩容,产业发展突出明显、网络零售明显增长、服务功能优化完善”的目标。
内部培育,孵出“本土之星”。外来和尚好念经,本土僧侣更能悟真谛。运城市深知培育本土力量的重要性。依托乡村e镇的电商产业培训孵化中心,大规模开展直播运营、短视频拍摄等实操技能培训,大力培养本土电商企业、电商带头人和“乡土网红”,乡村e镇“新农人”队伍不断壮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培育市场主体1012户。其中,绛县的“小娜一家人”粉丝量高达495.7万,成为推销当地苹果、冬枣、脆柿的“顶级流量”;临猗县的“临猗农民苹果哥”、万荣县的“桃花仙子周晓瑛”、平陆县的“地主家的傻儿子”等一批本土网红迅速崛起,他们用乡音乡情,真诚地推介家乡特产,成为助力运城农产品“出圈”的强大生力军。这支不断壮大的队伍,正是运城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和希望所在。
特色引领 点“e”成金
绽放产业融合之花
理论指引方向,实践绽放光彩。运城市乡村e镇建设的成效,最终在一个个特色鲜明的案例中,结出了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硕果。
临猗——“果盘子”变“钱袋子”的乘法效应。
临猗县立足110万亩林果、50亿斤产量的资源禀赋,发挥产业、服务、主体“三大优势”,实施高站位谋划、高起点布局、高标准打造、高水平服务“四高举措”,汇聚数千家网店与无数社交电商,依托强大的“前店后仓+基地”新模式,实现了果品销售的规模化、高效化。2024年,果品电商销售额占农业总产值近两成,小小的“果盘子”真正变成了鼓起农民“钱袋子”的“金色产业”。
永济——“小麦粒”迸发“大能量”的融合篇章。
永济市栲栳镇围绕“一粒小麦”做足文章,巧妙利用原有街道,通过墙绘、实物复原黄河流域小麦全生产周期场景,打造全省首家小麦主题直播基地和网红打卡地。游客可体验石磨面粉、手工馒头制作,并通过直播间将亲手做的面食快递到家。这种“体验+销售”的创新模式,不仅带动全镇小麦深加工产品线上销售9000余万元,更催生了农文旅融合企业的规模扩展,实现了“一粒小麦带动三产融合”的生动实践。
万荣——“小苹果”飞向“大市场”的品牌翅膀。
万荣县依托“万荣苹果”地理标志产品,精心实施“2+10”项目体系,搭建起乡村e镇的坚实框架。通过构建“基地+电商+物流”的高效产销体系,成功让“万荣苹果”突破地域限制,不仅占领国内高端市场,更远销海外。电商不仅带来了2.2亿元的销售额,更带动了17个专业种植村的发展,让苹果成为老区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幸福果”。
乡村e镇建设的深入实践,其意义远超数据增长。它为运城乡村植入了电商思维,重塑了农业发展模式。打破了时空界限,让“土特产”对接“大市场”;它提升了产品价值,让“庄稼汉”变身“新农人”。如今,这座架在田野与市场间的“金桥”,正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助力运城农业在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稳步前行,绘就了产业兴、物流畅、农民富的壮美新时代乡村画卷!(记者王秀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