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山西频道>>本网关注

山西:一场职教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人民网记者 武笑
2025年11月04日11:34 | 来源:人民网-山西频道
小字号

“4年前刚入校时,我还担心毕业要海投简历,没想到现在能作为企业代表来母校招聘。”10月24日,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2026届毕业生秋季校园双选会现场,喜跃发集团职工王宇琛穿着正装,坐在招聘展位后与学弟学妹交流。作为该校2024届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他的经历正是山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育人才”的生动缩影。

山西省第十八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智能飞行器应用技术比赛现场。受访单位供图

“在校时我加入了校企联合共建的现场工程师班,跟着企业导师参与过企业实训项目,毕业前就通过了喜跃发集团的考核,实现了从专业到职业的无缝衔接。”王宇琛拿起招聘简章,指着“道路工程技术岗”的要求说,“这些技能点我们在现场工程师班上都练过,在企业实训的经历能快速上手。”

在这场双选会上,有130家企业携4300多个岗位而来,像王宇琛这样“无缝衔接”的学生不在少数,这背后是山西职教对“专业适配产业、技能对接需求”的持续探索。​

专业集群:链上育才,锚定产业设课堂

王宇琛的顺利就业,离不开山西职教“专业集群建设”的推动——打破专业壁垒,实现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良性互动。

在山西经贸职业学院,这样的“精准对接”更为系统。该校将原有专业缩减至30个左右,比如以旅游管理专业为龙头,串联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网络直播与运营等专业,组建起服务农文旅的专业群。​

山西经贸职业学院学生正在进行直播。受访单位供图

“以前专业相对分散,学生技能也零散,现在培养的是能提供全链条服务的综合人才。”该校教务部部长袁丽华介绍。作为晋源区唯一高校,学校联合山西晋之源文化产业集团,构建“政府搭台、企业主导、院校参与”机制,组织师生深入晋源区古县城、稻田公园,以“非遗活化+数字营销”推动农文旅产业升级。如今,该校学生能独立完成“米饮工艺演示+文化讲解”的直播推广,成为地方产业发展的“技能帮手”。

从山西全省来看,“中—高—本”职教体系初步成型:46所高职专科学校、3所职业本科学校累计撤销437个落后专业点、增设536个急需专业点,先进制造业、“一老一小”等领域专业占比稳步提升。与此同时,19个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19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66个特色产业学院落地,让人才供给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特色样板:文化赋能,打造专业新名片

在山西药科职业学院的中药调剂基地,300多种常用中药整齐摆放在药斗子中,中药制药教研室主任白而力正展示芝麻丸搓丸工艺:“芝麻丸要先打成粉、活成泥,再用芝麻油调和,既能提升口感,又能中和药性。”一旁的学生则演练着倒流香、中药香牌等制作手法。非遗技艺与专业教学在此深度融合。​

“我们设立了4个非遗大师工作室,还联合三晋老字号胡氏荣茶建成实训基地,探索茶艺与茶文化专业。”该校宣传部部长彭志强介绍,通过“大师授课+创新创业大赛+产业学院”模式,中医药非遗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学生能动手实践的技能。​

山西药科职业学院的中药调剂基地里的非遗课堂。人民网记者 武笑摄

同样凸显特色的,还有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的古建筑工程专业。作为此类专业中全国唯一的职业本科层次专业,学校联合“一院五企”打造5000平方米古建筑产业学院,设置古建科研检测区、三维扫描实验室等教室,还汇聚了山西省400多项国家级文保单位工程资料和1000多件古建筑木、砖、瓦石等实物构件和建筑模型。

“从构图到构造,课程循序渐进,课堂上学的理论,到产业学院都能动手实操。”古建筑工程专业大三学生程诗雅和闫宇宏正是因为“沉浸式学习”爱上古建,“专业是国家和学校重视的方向,我们有信心深耕下去。”

古建筑工程专业师生在古建筑产业学院学习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特有的斗拱结构相关知识。解洁 摄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古建筑工程专业师生在古建筑产业学院学习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特有的斗拱结构相关知识。解洁 摄

该校建筑设计学院院长李峰说,多方资源的汇聚、开放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校内真实情境的“学习工厂”、校外真生产实践的现实场景,这些异质性要素的创新性组合,激活了古建筑产业学院产教研育训赛等多种功能,学生在“干中学”“学中干”中增强了实战能力。

坐拥“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山西,正通过这一专业群精准对接“古建筑+”产业链,集成古建筑工程、智能建造工程、文物修复与保护、旅游规划与设计4个本科专业和石窟寺保护技术1个专科专业,构建“保护修缮—智能建造—构件生产—文旅融合”全链条培养体系,既为行业输送人才,也为山西古建筑产业发展注入动能。

校企协同:精准培养,铺就成才通途

在山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导向跟着产业发展走。“从学生培养方案制定,到课程开发、实训过程、毕业设计,都有企业导师参与进来。”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宋岩丽谈到,学院对建筑建造行业进行全过程化分析,把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在专业里、细化在课程里,同时兼顾就业与升学。

目前,该校已建成古建筑产业学院、路管家产业学院等多个特色学院,既“引进来”行业专家授课,也推荐学生“走出去”拜师学艺。“企业老师每周都会来校开讲课,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报名加入产业试点班,还有很多实操实训机会。”王宇琛回忆起在校时光,对学校校企协同的办学模式印象深刻。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师生在实训室进行汽车焊接实训课。解洁 摄

李峰介绍,学校通过“三个结合”推动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教师走进企业参与项目,告别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单一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就能接触真实工程案例,提前适应岗位需求。​

为拓宽就业通道,学校还构建多层级招聘体系:校级每年办大型双选会,二级学院主动“上门”摸查企业需求,同时邀请“小而精”的企业进校园,每年举办150余场专场招聘会,精准匹配求职意向。

山西药科职业学院学院中药标本厅一角。李峰 摄

从全省数据来看,山西职教学生成长成才路径持续拓宽:2021年至2025年对口升学计划增幅60%,本科计划增长81%,高本贯通计划增长79%;近50万名学生参与“1+X”证书试点,取证超23万个;70个省级职业体验中心、102门特色课程落地,吸引近10万名中小学生参与,为学生多元发展提供支撑。职业教育毕业生知识结构与岗位要求精准对接,职业路径与社会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山西转型发展的版图上,职业教育不是旁观者,而是深度的参与者与赋能者。当课堂跟着产业转、技能贴着需求练、就业随着合作稳,这场“职教与产业”“人才与岗位”的双向奔赴,正勾勒出人才多元发展的新生态。

(责编:麻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