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國際國內

這個山村,變了模樣……(決勝2020)

馬毅杰
2020年08月29日09:3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為鴨子河村風景。
  杜繼鎖攝

  一

  走閣底,過東卓,一鼻子哭到鴨子河。鴨子河,受恓惶,涼水鍋裡泡蒸饃……

  這段順口溜,說的是山西呂梁山區的鴨子河。鴨子河,不是一條河,而是一個村。這個深藏於黃河中游東岸、晉陝大峽谷中的古村落,是當地的貧困村。

  2009年,從大學畢業的郭海林,放棄在城市工作的機會,懷揣著建設新農村的憧憬,參加選聘優秀大學生到農村任職的考試,順利通過,擔任鴨子河村的村支部副書記。

  聽說有個剛畢業的大學生要來這裡當村官,村民們都驚訝不已。那天,二十二歲的郭海林從永和縣城來到閣底鄉人民政府報到后,已是傍晚。他和前來接他的老村支書,踏著黑漆漆的夜路,深一腳、淺一腳地往鴨子河趕。

  一連幾天,郭海林徒步在山間那一道道羊腸小路上爬坡邁溝,攀崖越石。一臉的汗,一身的土。先是把鴨子河村周邊的前山、后山、梁峁、溝渠、河畔轉了個遍,之后又回村裡挨家挨戶走訪。

  經過一段時間的忙碌,鴨子河的情況,郭海林基本摸清楚了,心裡也有了底。

  二

  鴨子河,三面環山,一面傍河,村中有棵千年古槐,虯曲崢嶸,綠蔭如蓋。本是一個風景獨特的地方,卻成了村民們眼裡的“窮鄉僻壤”。

  全村三百多戶,九百多人,貧困率近九成,人均年收入一直在千元左右徘徊。

  村裡土地貧瘠,收成時常不好。從南山到北山,兩個出村口,都是懸崖峭壁上坑坑窪窪的羊腸山路。這些年,村裡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去了,留守村裡的老人、孩子們,吃水就成了大問題。平時都靠裝有大水罐的平板車去前村拉水。年輕人走了,誰能拉得動?

  郭海林也陷入深深的焦慮中。好幾個夜晚,他躺在土炕上不能入眠。

  怎麼辦?

  郭海林根據這些天來掌握的實際村情,開始謀劃起心中的鴨子河。

  第一個任務,是給全村人解決自來水問題。這個事迫在眉睫。

  老村支書年事已高,很多事需要郭海林去跑。到縣水利局爭取項目,自籌部分資金,啟動工程﹔從設計、施工、鋪設主管道,到通往家家戶戶的線路……大事小項,郭海林件件操心。那幾個月,他跑前跑后,解決各樣困難,處理突發矛盾,每天起早摸黑,終於趕到雨季來臨前,將工程圓滿完成。年逾古稀的老人,激動地用顫巍巍的手擰開自家的水龍頭,清水歡跳著流入缸中。老人們開心地笑了,郭海林欣慰地笑了。

  解決了吃水問題, 還要找到發展出路。郭海林想到,要開發旅游項目,助力鄉親們脫貧致富。可要搞旅游,必須打通前后村兩條道路的壁壘,這可比自來水工程難了不知多少倍。

  就在這時,省市縣扶貧工作隊進駐了鴨子河。兩條通往外界的路,在村兩委的提議和省市縣扶貧工作隊強有力的支持下,真正擺上了議事日程。

  測量、立項、規劃、審批,施工前期准備……一切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然而困難也接踵而至。

  修這條路,涉及村裡四十多戶人家佔耕地、毀棗樹、拆窯房的問題。村民們一聽,心疼了,不願配合。

  拆遷工作小組的人挨家挨戶地上門動員,村民們還是不同意。工作一時陷入僵局。

  正在市委黨校學習的郭海林知道此事,立刻趕回來,連夜集中給拆遷戶開會。

  聽說郭海林要召集大伙兒開會,村民們都來了,窯洞內外擠滿了人。“海林,你可是咱的村官,得為俺們做主。”村民們說。

  郭海林對鄉親們說,鴨子河祖祖輩輩沒有路的苦日子,大家伙兒還沒受夠?

  村民們面面相覷。這時,一個村民說:“修路是件大好事,村裡人誰都知道。可一修路,俺的地被佔了,棗樹被砍了,你說這往后的日子,還咋過?”

  大伙兒都應和著,“是哩!咋過?”

  郭海林心裡著急,但還是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平心靜氣地說:“大爺、大媽,叔叔、嬸子,你們咋就翻不轉這個理兒?佔地、拆遷、砍棗樹,公家都是要給咱補償的,對不對?有了這筆錢,咱是不是可以發展新產業,建設新家園?”郭海林緩了口氣又道:“再說,咱修路是為了啥?還不是為了咱鴨子河路難走的大難題得到解決?以后搞好旅游,大伙兒都能盡快脫貧致富奔小康!”

  聽了郭海林的這番話,大伙兒都不言語了。一位大爺走過來,說:“海林啊,你說的在理,俺信服!這個協議,俺簽!”

  緊接著又有幾戶人家跟上來,當晚就有一多半的人家在補償協議上簽了字。到第二天、第三天,未簽的幾戶,也都主動上了門。

  隨著隆隆的機械聲響起,寂靜的大山沸騰了。

  兩年時間裡,不僅前村裡的路修通了,連后村裡那條山石路,也打通了。如今,一家又一家農家樂辦起來了,旅游大巴載著游客也來了。坐在車內,行駛在能觀山望水的盤山公路上,真是一種享受!

  三

  紅棗,是村裡的傳統產業。可這幾年收成和銷路並不理想。是徹底拋開另起爐灶,還是再想想辦法解決紅棗產業發展的瓶頸,讓“老樹生新枝”?

  村兩委和省市縣扶貧工作隊的同志們一起實地調研,集思廣益,最終想出了“四字”方案——“管、保、領、售”。

  “管”,就是聘請專家傳授紅棗管理的新技術、新方法。“保”,則是鼓勵棗農和保險公司簽訂保險合同,增強抗風險的能力。“領”,是認領,動員幫扶單位的人和社會力量,獻出愛心,認領紅棗樹。最關鍵的還是“售”,想辦法將村裡的紅棗最大程度銷售出去。

  2015年秋季,鴨子河迎來紅棗大豐收。山坡上,河灘裡,一片片棗樹上挂滿了數不清的紅棗,壓彎了枝頭。

  打棗的日子,全村老少都出動了,還雇來了不少外村的人幫忙。一戶戶農家小院和靠村的石岸上到處堆滿了紅彤彤的棗,隻等著客商來收購了。

  然而時令入臘月,突降一場大雪。村民們又愁起來。眼看快到年底,還有很多棗沒賣出去,誰家有心思過年?

  村兩委和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同志們千方百計尋找著各種銷售途徑:線上賣,線下賣,外出賣。扶貧工作隊的同志幫助聯系攤位,經過多方協調,好消息傳來——省城一個年貨銷售會上可以搭建一個鴨子河紅棗銷售平台。郭海林對扶貧工作隊的同志們說:“前期的工作讓你們費心了,去太原賣棗的事,我包了!”

  寒冬臘月,太原。那些日子,郭海林不僅日夜守在攤點上吆喝著賣棗,還借助媒體推介,線上推銷。鴨子河的紅棗因“核小、肉厚、無虫”,甜度適中,品質上乘,一下子吸引很多顧客來買,攤點上擠滿了人,銷售勢頭很旺。

  吆喝著賣棗,郭海林的嗓音沙啞了,幾乎沒有時間吃飯,手機一直在響。整整一個臘月,他日夜操勞,瘦了五斤,換來的是七萬多斤紅棗的銷售“成績單”。

  臘月廿九的晌午,郭海林背著賣棗的錢回來了。在鴨子河村委會的窯洞裡,他把每家每戶的錢分發到村民手中。看著大伙兒洋溢在臉上的笑容,郭海林靠在炕頭睡著了。村裡的槐樹爺爺心疼地說:“你們瞅,把孩子累成啥樣!”

  四

  轉眼間,郭海林在鴨子河已經整整七個年頭。

  因工作成績突出,2016年4月,郭海林被組織提拔,擔任閣底鄉人民政府副鄉長,主要分管的是全鄉十五個村委的扶貧工作,鴨子河仍是他包聯的村。

  2018年,經過不懈的努力,昔日貧困的鴨子河村,實現了整村脫貧。

  如今走進村子,不用幾步,就能看到村裡的休閑廣場。廣場上不少老人正在各種健身器材上鍛煉身體。再往裡走,可見鴨子河的百畝生態園和採摘園。園內,椿樹、榆樹、槐樹等各種樹木長得高聳挺拔,枝繁葉茂。水波蕩漾的大魚池裡,一尾尾肥碩的魚兒,成群結隊在水中嬉戲追逐。新嫁接的蟠棗、晉棗、新冬棗,長得茁壯。村裡已經成立種養專業合作社,鼓勵在外創業的能人回故鄉、建家鄉。

  如今的鴨子河,徹底變了樣。村裡人變得自信積極,正邁向富裕好生活。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29日 08 版)

(責編:桑莉媛、常慧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