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山西要聞

呂梁山裡的新生活(決勝2020)

葛水平
2020年09月16日06:2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攝影:劉亮亮

  一

  “人說山西好風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這是一首好唱又能感懷鄉情的歌,誕生於上世紀一部電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不少山西人皆會哼唱。

  歌曲中的呂梁山是中國山西省西部的山脈,也是北方黃土高原上的一條重要山脈。它是黃河中游干流與支流汾河的分水嶺,整個地勢呈穹隆狀,中間一線凸起,兩側逐漸降低。這條連綿不斷的崇山峻嶺,宛如一條脊梁。

  地處呂梁山的臨縣,是山西省的人口大縣。黃土高原上溝溝壑壑,人們隔著山梁喊話,放羊,種地,跨過山,爬過坎,娶回媳婦生娃,這就是他們祖祖輩輩在黃土地上的生活。

  我在臨縣城庄鎮見到劉公平,四十八歲,家裡排行老六,父母親是農民。因為劉家孩子多,劉公平念完小學四年級就外出打工了,啥都干,啥賺錢干啥,拼的都是力氣。臨縣山裡單身漢多,劉公平想娶媳婦,想娶媳婦就得努力賺錢。他下煤窯干了三年,一個月七百元——那可是三十多年前。這筆錢頂了大用,娶媳婦花了七千元,還打了兩眼窯洞。

  接下來日子怎麼過?力氣下到田裡,卻很難養活一家人。劉公平跟著人去太原搞裝潢,學了手藝再單干,一干就是八年。劉公平覺得家裡雖然溫飽不成問題,但是供孩子讀書還是捉襟見肘。錢很重要,讀書更重要。還得另想辦法。

  劉公平選擇了養豬。一開始買了五十多頭豬,蓋豬場和買豬仔花了五萬元。半年后賣了成豬,倒賠了錢。劉公平性格倔強,接著又買了八十多頭,這回豬仔便宜了,養成之后又趕上豬價上漲,把之前賠的錢又賺了回來。養豬十年,市場起起伏伏。就在劉公平考慮下一步干什麼時,秋水河畔的廟坪村剛選出了一位村支部書記。這位叫喬偉順的共產黨員后來影響了廟坪村,也影響了劉公平。

  二

  2011年冬天,廟坪村兩委進行新一輪換屆,村裡三十五名黨員把改變廟坪村面貌的希望寄托在呂梁市交通局年僅三十九歲的喬偉順身上。

  村裡來人“請”喬偉順回鄉,說的一句話把喬偉順震驚了:

  “咱村目前有四百多名單身漢,就是因為村裡窮。姑娘一聽是廟坪村來提親,話都不讓說完。”

  來人緩緩起身,腰彎成一張弓,抱拳道:“廟坪村得有個帶頭人。”

  喬偉順離開廟坪村時十二歲,村裡困頓的光景多年來一直停留在喬偉順的記憶裡。想到家鄉的父老鄉親,想到那片生養自己卻依然貧窮的土地,喬偉順略一躊躇,便做出了回村的決定。

  喬偉順將黨組織關系遷到了廟坪村。11月,經正式選舉,喬偉順全票當選村黨支部書記。

  2012年,他帶領廟坪村兩委班子外出看世界。走到山東壽光,看到人家土地流轉后一畝地可收獲十萬元。喬偉順心裡算了筆賬:山東壽光一畝地可賺十萬元,我們一畝地最多收入兩千。別說十萬,就按八萬算,也能頂廟坪村一畝地的四十年——世界比他們想象的大,外面的人,掙錢有方法呢!

  回到廟坪村,喬偉順發現,廟坪村的小學不知道啥時候都沒了。喬偉順堅決要求恢復小學,留住學校就留住了村子的未來。廟坪村村委自己找老師,發動外出打工的村民把子女送回老家上小學。小學聘請了六位老師,招收了八十多名學生。兩千多人的村庄,因為廟坪村小學的存在,讓百分之六十的人選擇留在了廟坪村。

  建好了小學,喬偉順又想:農村說振興,說脫貧,沒有產業,振興、脫貧就沒有依托,還得興產業!

  2012年下了一場大雨,河水暴漲,農田在洪水的沖擊下隆隆地塌陷。洪水過后,喬偉順在河道裡發現了一截粗如水桶的怪物,怪物摸上去很柔軟,有人說是肉靈芝。

  肉靈芝的形成過程比較復雜,是一種罕見的黏菌復合體。廟坪村的土裡既然能長出肉靈芝,那是不是也能種出別的菌——比如,香菇?

  喬偉順決定自己先試驗種香菇,成功了再大面積推廣。2013年,香菇試驗種植成功,他信心大增,決定盤活農民的土地,成立合作社,吸引村民入股種植。有的村民一開始阻攔他們,喬偉順現場做工作,說依靠種植傳統的大田作物很難改變貧困的面貌。他承諾,一畝地一千五百元流轉。人們一聽放心了,說我們可不是給你使絆子,還不是怕你賠了錢還搭進土地。

  土地盤活了。但要搞建設,村裡還是沒有錢。為解決資金嚴重短缺的難題,喬偉順帶頭拿出自家全部積蓄不算,還訪親拜友,個人為村裡轉借回一千萬元做墊底資金,才確保了廟坪村修路、栽樹、墊地、建溫室大棚等項目順利鋪開建設。自己貼了多少開支,連他自己也說不清楚,但從來沒在村裡的賬上報銷過一分差旅費。

  村裡有不少人勸喬偉順說:“你回咱村受罪能圖個啥?幾年下來你什麼事辦不成,怕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喬偉順想,解釋不如行動。他組織廟坪村二十三戶村民成立了種植專業合作社,六名村干部帶頭每人入股十萬元。在北京開飯店的喬金山,回村裡入股十萬元﹔村裡常年在外承攬工程的郝談保思謀著轉型發展,不僅拿出一百萬元資金幫助村裡發展高效農業,還牽頭成立起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香菇大棚建成后,單身漢們有了上班的地方。生活穩當了,收入增加了,僅2014年夏秋時節廟坪村就有三十多家結婚。第二期工程從2015年5月開始實施,已新建出菇棚架三十五個,新建了冷庫和恆溫育菌室,又添置了價值十五萬元的機械設備。

  三

  看著廟坪村的發展,城庄鎮的劉公平心動了。

  劉公平回到村庄,看到廟坪村大變樣,人們搞香菇種植正干得歡。最能說明問題的就是,原來四百多名找不到媳婦的,如今都娶妻成家了。劉公平想,都是秋水河畔,別人能干成,我也一定行。

  當時隻要農民成立合作社,就能夠免息貸款種香菇。劉公平游說了上城庄幾位老實、名聲好的人一起成立了合作社。一開始蓋了三個大棚,香菇五個月成品,他又賠了。廟坪村的菌袋長勢豐滿,他的菌袋卻悄無聲息!敲打、搖晃、針扎,千呼萬喚就是不出來。焦灼著,企盼著,因為他知道,第一茬香菇的產量是決定收入高低的關鍵,一旦錯過了,靠以后的幾茬香菇很難彌補。

  劉公平找到喬偉順尋求幫助。喬偉順帶著技術員到上城庄幫助劉公平,技術問題很快解決了。雨季來臨,潮濕的菇棚裡香菇茁壯成長著。為了能夠採到“最佳狀態”的蘑菇,劉公平雇用村庄裡的男女老少和香菇拼時間、拼意志,早起晚睡,看著它長。所幸,菌袋在前一次出菇時並沒有消耗太多的營養,第二次發出的菇芽粗壯飽滿,劉公平這才長長出了一口氣。

  幾年種植,劉公平有了收入,添置了烘干機、冷庫,一家人黑天白晝就生活在菌棚裡。天天侍弄菌菇,劉公平的手總是沾滿泥土,出門遇見熟人時,刻意把手往身后放,生怕一握手把別人的手也弄臟了。村裡人笑說:劉公平講究起來了!

  採摘香菇的日子裡,劉公平認識了同村一個叫趙巧英的婦女。這是個苦命人,丈夫癱瘓在床,家裡的重擔都落在她的身上。為了供養三個娃娃成人,再苦再累的活她都接,不讓自己閑著。因為干了太多的體力活,身上留下了許多傷痕,腰時常的疼,胳膊時常的麻。

  三個孩子,兩個男娃一個女娃,都中途輟學,不是不想念,是沒有錢。趙巧英背著丈夫帶著孩子去太原火車站擦皮鞋,一擦就是十年。直到沒人在街上擦皮鞋了,她才留下兩個男孩子在太原打工,自己帶著女兒、背著丈夫回到了上城庄。長年累月下來,肩膀上因為挑擔子鼓出一個包,人瘦得皮包骨頭。但她還是想辦法給兩個兒子娶了媳婦,嫁了女兒。劉公平說:這個女人太堅強了。

  趙巧英在劉公平的香菇大棚裡干活,看見香菇賣了好價錢,自己也想種香菇,就找劉公平商量想租賃大棚。劉公平說,他答應了不算,因為這是合作社,其他人的意見也很重要。話是這麼說,劉公平心裡已經打定了主意:他想免費“借”大棚給趙巧英種香菇。劉公平把自己的理由說出來:

  這女人讓人佩服。一個骨瘦如柴的人,頂著家裡的一片天。她很窮,但沒有丟下負擔出走,她把笑臉給人,心裡裝著苦。我個人意見是免費讓她租賃大棚。這種人懂得好,我們要盡力拉她一把。

  劉公平說:去年,香菇種植合作社前期投資不到六十萬元,收入將近六十萬元,政府給我們菌棒補助二十一萬元,我個人賺了八萬。縣裡和鄉裡干部三天兩頭給我們支持,他們像兄弟一樣耐心地講解國家政策,我總得做點啥吧?我就想讓更多的農民加入我們的合作社,讓更多的貧困戶富裕起來,這樣就減輕了國家的負擔。

  說到此,劉公平自己也笑了。正好進來幾位合作社農民,穿戴整齊干淨,一臉喜悅。劉公平說:我出門見人比他們還講究,我心裡有夢想,等香菇賺了大錢,也蓋一座樓,你們來了進辦公室,不用在香菇棚地上坐小板凳,而是坐沙發。

  沒有人比農民更知道用勤勞表達感恩了。他們勤勞的汗水,在這片土地上澆灌出不同於祖輩的新生活。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16日 20 版)
(責編:趙芳、常慧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