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廢枝可變香菇菌棒,廢棄菌棒又變生物肥料
山西萬榮:生態循環賦能鄉村發展
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蘋果年產7億公斤,全縣耕地面積有一半用來種植蘋果。規模上來了,質量也不含糊,萬榮建立了38萬畝高標准蘋果園,研究了清園、拉枝等18道“工藝”,給蘋果種植賦予了標准化流程。
在張李馮村見到王春義、賈慧琴夫婦時,二人正在果園裡給蘋果貼字。所謂貼字,是在套袋的基礎上將印有“萬榮”的字貼貼在蘋果膜上,“大概半個多月,青蘋果變紅后,貼的字撕掉,字就‘刻’到蘋果上了。”王春義今年60歲,這片13畝地的蘋果樹,是他在上世紀80年代種下的。靠著這13畝蘋果樹,王春義把孩子們撫養成人。
緊挨著的是張李馮村村主任賈應澤家的果園,果園面積不大,卻別出一格,搞起了“智慧果園”和認養銷售。每棵樹的認養牌上,都能看到認養者名字和認養日期。果園的最中心,是遠程虫情監測點和物聯網環境監測系統。
萬榮把蘋果研究到入木三分。在科技創新推廣示范基地,記者看到矮化蘋果樹,和在王春義果園看到的傘蓋狀果樹全然不同。萬榮縣果業局技術推廣員丁欣欣說:“光‘拉枝’這個動作,講究‘一推二拉三揉四固定’,因為頂端優勢,枝條都是往上、向陽躥,為了讓營養均衡,要把枝條的開展角度拉伸到一定位置,強化枝條的中部。僅這個動作,我們每年培訓都要專門講。”
可是種植蘋果也有“煩惱”的時候。在萬榮,每年僅修剪掉的蘋果樹樹枝,以及淘汰掉的果樹,就多達2.5億公斤。“隨著環保意識提升,以前一燒了之的辦法行不通了。”萬榮縣農副產品加工發展服務中心主任謝建鵬早就注意到這個問題。
“我們經過調研,發現這些廢枝可以做另一種農產品的原料——菌棒。”在萬榮縣香菇種植示范園區,記者看到了大片已經過粉碎的樹枝,抓一把在手,果木香濃郁。在生產線前,麩皮、石膏粉即將成為碎枝的“伴侶”。
“按照一定的比例,碎枝和麩皮等攪拌均勻,控制含水量,再進行裝袋定型。再通過滅菌、接種、打眼、養菌等步驟,一根香菇菌棒就生產出來了。”謝建鵬說,通過初期的菌棒補貼和后續的大棚栽植補貼,目前萬榮的香菇產業年產值1億元,從業人員達到3000多人。
王春義兩口子去年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承包了一個香菇大棚,“7層、16排,總共7168棒,”對於自己的“錢袋子”,王春義門兒清。香菇一年能收五茬,最忙是在收菇時,但王春義早就摸清楚時間,“和果樹管護錯開時間,不耽誤!”
每年五茬長完,菌棒就不能再用了。但“菌棒有專門的人來收,去年這個棚的廢棄菌棒賣了幾百塊錢。”王春義不知道的是,這些廢菌棒又去了園區的生物肥加工廠,來年又可能去到他家的果園裡,生態循環農業在這裡蓬勃發展。
9月22日,農民豐收節即將在運城召開,萬榮是主會場。而再有半月,蘋果也即將紅透上市,香菇又即將長出新的一茬,王春義在忙碌的同時,豐收的喜悅挂在眉梢。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17日 1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