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人民日報看山西

山川增綠  百姓增收(綠色家園)

2020年10月03日07:4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山西省石樓縣造林合作社帶動貧困戶增收

  造林添收益  日子有奔頭

  本報記者  喬  棟

  “紅棗一掉,栽樹時到。”望著被夜雨打落的紅棗,山西省呂梁市石樓縣義牒鎮道堡村村主任劉彩紅喃喃自語。

  道堡村藏在溝壑縱橫的呂梁山裡。一大早,村民劉升川興沖沖地走進了劉彩紅家。“今年夏天承接的還有100多畝沒種完,這兩天該行動了吧?”這幾年跟著劉彩紅在造林合作社裡干,劉升川每年增收1萬多元。

  因年輕時不慎摔傷,劉升川一直干不了重活。家裡兩個娃,一個上高中,一個上大學,劉升川壓力很大。4年前,聽說村裡准備成立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劉升川小心翼翼地對劉彩紅說:“隻要不挑扁擔,手上的活我都能干!”

  生態扶貧是呂梁山脫貧的重要模式。“呂梁山水土流失嚴重,有大量坡耕地撂荒,可供綠化的空間較大。另一方面,呂梁山又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貧困區之一,脫貧任務較重。”市扶貧辦主任陳林強介紹,增綠、脫貧增收重任一肩挑,生態和扶貧的結合,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最早嘗試生態扶貧的是呂梁市嵐縣。以往綠化都是由專業工程隊競標,當地探索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議標承接綠化工程,以此幫助合作社中的貧困戶通過勞務增收。

  2017年2月,其他村都還在觀望的時候,劉彩紅牽頭成立了道堡村造林專業合作社,吸收貧困戶33戶,佔合作社總戶數的88%。不久,他們就通過議標的方式,承接了鄉鎮的701畝退耕還林地。

  條件艱苦,造林活不好干,但劉升川很珍惜這個脫貧的機會。按照造林合作社的分工,他負責“打坑”。兩個月工夫,合作社把樹栽滿了陰坡,劉升川也掙了8000多元。但他們沒想到的是,出來覓食的羊很快把剛栽下的油鬆苗啃得干干淨淨。沒辦法,隻得補栽,好在幾年下來,劉彩紅早就摸索出一套辦法,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

  由此,生態扶貧模式在呂梁山迅速鋪開。到去年底,呂梁市1301個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人均增收5000元,完成造林427萬畝,完成退耕還林209萬畝,近3年綠化面積超過此前8年總量。全市森林覆蓋率每年增加1%,境內輸入黃河泥沙量減少700多萬噸,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造林提速后,宜林地越來越少,但貧困人口的增收要持續穩定,不能隻靠短期的種樹勞務收入。”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雲龍介紹,省裡提出生態扶貧的“五個一批”,除直接造林務工,還有退耕還林獎補、管護、經濟林提質增效、特色林產業,都能帶動一批群眾脫貧。

  石樓縣林業局局長李紅平說:“村辦合作社能做的不僅是造林綠化,還有交通水利等小型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惠及更多村民,同時幫助集體經濟破零。”這不,道堡村的合作社今年剛完成“擴容”,社員增加到920人。劉彩紅盼著能承接更多活,讓村民跟著都受益。

  

  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突泉縣選聘貧困戶擔任生態護林員

  當上護林員  家門口脫貧

  本報記者  吳  勇

  秋季防火期,沈春波加緊了護林防火巡查。起早上山,認真巡山。干了6年生態護林員,珍視這份工作的沈春波,已經把日常巡護當作自己最重要的事。

  57歲的沈春波是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突泉縣學田鄉太平庄村農民。由於身體不好,家庭陷入貧困,他一度對生活失去了信心。

  2016年,突泉縣筑牢森林防火“安全網”的同時,共選聘1379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擔任生態護林員,開展病虫害監測、樹木日常管護,阻止亂砍濫伐、亂採濫挖,巡邏警戒嚴防火災事故。護林員每年有1萬元的工資收入,貧困戶看到了穩步脫貧的希望。

  當上了護林員,每天巡山護林,有了穩定的收入,沈春波變得開朗了。隻要在山上聽到歡快的歌聲,八成就是他在巡護。在太平庄村,像沈春波這樣的護林員共有10名。

  “今年春耕期間,屯子東頭兒發生火災,是老沈巡查及時發現火情並報告了鄉裡。因為組織及時,扑滅了明火,否則就會發生火燒連營的慘劇。”學田鄉林業站站長祁海英告訴記者,這4年來,護林員及時發現、解除火災隱患,每年都有四五十次。

  截至目前,興安盟累計選聘5批生態護林員4908人,全部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佔內蒙古自治區生態護林員總數近1/3。

  2018年,科右中旗在對口單位的籌劃幫扶下,治沙造林,栽植沙棘、錦雞兒等苗木1500畝。林地面積增加了,更多貧困戶獲得就業機會。白吉林白乙拉是巴彥茫哈蘇木哈吐布其嘎查2015年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去年6月,他當上了護林員。“沒有國家的幫扶,沒有讓貧困戶擔任護林員的好政策,就沒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白吉林白乙拉的話發自肺腑。

  選聘建檔立卡貧困戶擔任生態護林員,為貧困戶種下了新生活的希望幼苗,也為他們帶來了新的生產經營理念。一部分生態護林員家庭在脫貧后逐步有了積蓄,通過擴大經營,走上了發家致富路。

  學田鄉金星村護林員陳林家有50畝果園,過去年年投入不少,卻始終不見效益。自從當上護林員,陳林跟林業工作人員學了不少林業技術,林業站還給了他參加果樹栽培管理培訓班的機會。陳林把學到的新技術應用到了自家果園,沙果、梨樹等果木經過科學剪枝、改良嫁接,長勢明顯好於往年。初秋時節,碩果累累,豐收在望,陳林滿臉幸福。

  目前,興安盟從貧困戶中選拔的生態護林員,負責管護林草面積達到322萬畝,帶動1.3萬余人脫貧。“我們還要繼續發展生態扶貧產業,不斷壯大生態護林員隊伍,讓更多貧困戶實現山上就業、家門口脫貧。”祁海英說。

  

  湖南省岳陽市麻布村好生態引來八方客

  麻布山扮靚  貧困村變樣

  本報記者  潘少軍

  湖南省岳陽市麻布山省級森林公園,沿著蜿蜒山道漫步上行,滿眼是道道花海、層層綠浪,回頭看,一湖洞庭水飄飄渺渺,仿佛挂在天際。

  “不羨天庭羨洞庭,不羨玉兔羨麻布!”有游客如此贊譽麻布山的美景。

  麻布山下,就是岳陽樓區郭鎮鄉麻布村。幾年前,山腳下的麻布村人可沒啥值得羨慕的。僅有428戶人家的小小麻布村,那時還是個省級貧困村,人均年收入不過7000元。

  如今,麻布村人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靠著旅游業發展帶動,村民人均年收入提高到2萬元,摘下了貧困帽。

  2014年以前,村民為了賺錢,幫著外地經營者上麻布山砍樹、挖石,運到工地上當作建筑材料。一座好好的麻布山,生生被挖得千瘡百孔。后來,迫於環保壓力,外地經營者走了,村民的“泥飯碗”碎了,麻布山體也被破壞了。

  麻布村黨支部書記劉齊輝說,發展方向選錯了,難以持續增收致富。區政府向麻布村派出扶貧工作隊,並確立了生態扶貧的大方向。

  “以前,雖然麻布村有山、有水、有樹,可是沒人氣。”村民郭陽珍說,到2005年,村裡還不通公路,想買點日用品,要花1個多小時跑到鄰縣買。

  沒有路,咋致富?在相關部門的幫助下,從市區到麻布村的公路不到一年就修好了。政府支持當地實施生態修復,礦坑填平了,麻布山的植被恢復了,還建起了森林公園。扶貧干部下大力氣發展當地旅游業,游客慢慢多起來,30家農家樂建起來,搞文旅開發的企業也被吸引來了。

  投資開發當地旅游的湖南田園牧歌公司在麻布山腳下流轉了5000畝地,種下觀賞花卉:紅艷艷的牡丹花、黃燦燦的油菜花、白瑩瑩的百合花、粉嘟嘟的大蓮花……

  “舌尖上的麻布”也成了當地的旅游招牌。郭陽珍辦起農家樂,私房菜菜油蒸雞大受歡迎。“我一共養了七八百隻散養跑山雞,一隻賣到100多元還供不應求,每年能賺10多萬元呢!”她開心極了。村黨支部副書記李君榮介紹,今年最多的一天,游客在全村一共訂了500桌土菜。

  鮮花、森林、美食,麻布山“有好風景、有好吃的”,聲名遠播,游客紛至沓來。

  “不能急功近利,靠山‘吃掉山’。”麻布村扶貧工作隊隊長胡翠蘭介紹,目前他們正在著手提高脫貧質量,做到精准化、可持續。除了讓村民通過開辦農家樂、到文旅公司打工獲得收入,工作隊還在增加村民資產性收入上下功夫,比如打造村級光伏發電站等生態產業,讓村民持續獲益。

  

  圖片說明:

  圖①:安徽省濉溪縣道口村荷塘月色趣園,游客在賞荷。

  周方玲攝  

  圖②: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玉泉區寇家營村,村民從水稻田中捕撈稻田蟹。

  丁根厚攝  

  圖③:內蒙古自治區清水河縣螞蟻森林自然保護地,沙棘果豐收,農民喜笑顏開。

  王  正攝  

  圖④:重慶市豐都縣栗子村,易地扶貧搬遷讓貧困群眾生活條件極大改善。

  熊  波攝  

  圖⑤:江蘇省泗洪縣魏營鎮碧根果苗圃基地,工人在栽植碧根果小苗。

  陳  玉攝  

  版式設計:張丹峰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03日 05 版)

(責編:張婷婷、常慧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