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本網關注

污染防治攻堅 推動綠色發展(綠色焦點)

2021年01月02日07: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藍天白雲下的北京,景色宜人,游客在前門步行街拍照留念。
  新華社記者 李 賀攝

  安徽淮北,執法人員在加油站抽檢油品。
  李 鑫攝

  山西運城,火烈鳥在鹽湖景區水面上展翅飛翔。
  薛 俊攝

  江西吉水,水庫環繞村庄,山美、水美、村美。
  廖 敏攝

  工業減排、清潔取暖等措施同步推進

  山西臨汾 保衛藍天不遺余力

  本報記者  胡  健  喬  棟

  山西省臨汾市生態環境局執法隊隊員韓軍長舒一口氣。前一夜3點才睡的他,下午剛從曲沃縣回到市區,晚上又跑回曲沃縣。“剛坐下吃晚飯,手機顯示曲沃樂昌中學監測點污染物濃度不斷提升。”韓軍說,“昨天下午剛排查過附近的工礦企業,不會立刻出現問題,一定有新增排放源。”在附近摸排大半夜,他終於找到了幾處散煤燃燒點。

  4年前,臨汾市因“二氧化硫爆表”一度成為輿論關注焦點。“治氣后進生”發力,先從二氧化硫破題。二氧化硫排放主要來自煤的燃燒,包括煤焦、冶金和鋼鐵等企業,以及散煤燃燒。當地大氣污染源解析結果也直指問題所在:在PM2.5貢獻值中,工業排放和燃煤排放貢獻分別為33.7%和27.8%。

  “工業源排放和散煤燃燒是治污‘牛鼻子’,減少排放是關鍵。”臨汾市分管環保的副市長潘海燕說,“臨汾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煤獨大’的產業格局,2017年被限批后,接下來的兩年中幾乎難有大項目上馬,對經濟發展影響很大,臨汾承受不起再一次限批。從這個角度說,抓環保就是抓發展。”

  在山西轉型發展的大背景下,臨汾用環保倒逼轉型。

  抓工業減排是“技術活”,急不得、也緩不得。臨汾市提出“調結構、壓產能、關企業”。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李永芳上任兩年,先后關停13家在產大型焦化企業,關停市區周邊1家鋼鐵企業和1家大型塑料制品企業,退出磚瓦企業13家,排查整治“散亂污”企業4291家,淘汰洗煤企業83家。

  調結構也很重要。“退城入園,退川入谷”,將企業按照四類進行分別管控。“評為A級的,一般在各指標控制上遠優於國家標准,可以免限產或錯峰生產。”潘海燕表示。

  巨大的煤棚裡,燈光將十幾米高的煤堆照得發亮,自動霧炮正源源不斷噴出水珠抑制揚塵。山西光大焦化氣源有限公司,2019年被評為“3A級工業企業旅游示范區”。“超低排放改造不能完全解決問題,我們採取封閉處理,深度治理生產全過程中的有組織、無組織排放。”公司副總楊永堯說。

  拒絕“假”動作,數據會說話。科技手段成為環保部門的眼睛。以用電監管平台為例,臨汾市將用電量監測設備裝在焦化企業的推焦設備上,隻要設備推焦,就必然產生用電負荷。通過這樣的方式,環保部門可以准確掌握企業當天的推焦次數,從而掌握企業產能。

  企業對監管的接受程度也越來越高。2019年10月,臨汾市襄汾縣新金山特鋼有限公司的微型監測站顯示,一氧化碳濃度持續升高。企業總工程師危移新在手機上接到預警,環保執法人員也到了現場,大家齊心協力排除了超排故障點。危移新介紹,公司累計投入6億多元用於環保設備改造。

  清潔取暖改造,不遺余力。2017年至今,臨汾市清潔取暖改造74.62萬戶,全市清潔取暖覆蓋率達到87%,不僅清潔取暖,也讓群眾溫暖過冬。

  多措並舉,終有斬獲。2017年,臨汾市二氧化硫年均濃度72微克/立方米,小時峰值濃度最高1919微克/立方米。截至2020年12月20日,臨汾市二氧化硫年均濃度18微克/立方米,小時峰值最高未超過100微克/立方米。

  分析改善原因,臨汾市委書記董一兵說:“污染減排是基礎,堅持刀刃向內為先,不怨天尤人,堅持過程管控,堅持動真碰硬,堅持精准施策為要,堅持求真務實為核。”

  

  主要污染物減排超四成,環境質量顯著提升

  江蘇武進 “最強大腦”助力治水

  本報記者  孫秀艷

  蘆花錦簇,野鳥紛飛,清澈的池塘邊,彩葉掩映,江南的隆冬並不蕭瑟。

  在江蘇常州武進區雪堰鎮新康村,如今,房前屋后的小溝小汊清澈很多,“綠色”水稻銷路一直不錯。“原來水經常是黑乎乎綠油油的,水稻品質也不如現在。”村民錢曉林說,當年農田從河裡引水灌溉、尾水直排入河,既浪費肥料,又導致河水黑臭。

  新康村水環境的變化,得益於當地政府堅持不懈的治理,也離不開環境專家的支持和幫助。科學治水,讓整個武進區的生態環境面貌迅速改變。

  武進區南抵太湖,西至滆湖,是“蘇南模式”發祥地之一,經濟社會發展迅速,但受制於偏重的產業結構和有限的環境容量,生態環境問題隨之而來。當地政府在水污染治理方面花了大力氣,但治理的綜合性和精准性欠缺,出現了“反復治、治反復”的現象。

  “科學地看,傳統治理模式下,大多以單一目標和巨大代價來治污,所以,迫切需要外腦,指導我們科學治污。”武進人這樣期待。多方努力下,水專項“十三五”期間實施的“重污染區水環境整治技術集成與綜合示范”項目落地武進,一場科學治污的戰役就此在武進打響。

  2018年底,武進項目組又有了新身份——長江常州駐點跟蹤研究工作組。一面要完成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攻關任務﹔一面要用理念、技術和方案支撐地方水環境整治和生態文明建設,項目組的擔子不輕。

  區域中小工業企業污染待嚴控,城鎮和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尾水缺出路,農村面源污染未得到全面有效控制,湖蕩、濕地、溝塘窪地的消納調控作用沒能充分發揮……

  面對這一堆難啃的“硬骨頭”,項目負責人、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余剛告訴記者:“我們在掌握源排放和水質狀況的基礎上,研究制定區域水質全面達標和綜合調控方案,堅持控源減排與生態修復並舉,以工業、農業、城鄉生活多源污染減排以及生態恢復技術集成和工程示范為重點,綜合解決區域的水環境問題,期待形成可推廣應用的水環境綜合整治技術體系和管控模式。”

  幾年科技攻關,項目組捷報頻傳。研發26項關鍵技術,集成14套成套技術,並開展了規模化示范應用,支撐武進綜合示范區化學需氧量(COD)、氨氮、總磷等主要污染物減排40%—50%。

  農業復合污染控制,是業內公認的難題。項目以新康村為示范點,形成了清潔生活、清潔生產、清潔生境、清潔管理的“四清”技術體系,打造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從源頭上解決了農業面源污染問題——農田尾水生態攔截系統做到了退水不直排,肥水不下河,養分再循環﹔農業農村廢棄物處理中心,實現了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和價值提升、養分全量歸還土壤……

  如今的新康村,山青地綠,人水和諧,先后被評為省級生態循環農業試點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科研、示范需要當地支持。武進區生態辦主任、生態環境局局長周建江表示,武進區政府將“生態文明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和水專項項目緊密結合,全區與水專項項目相關的治理工程總投入達90多億元。通過協同攻關,區域水環境質量顯著改善,國控、省控斷面全部達標。

  “水專項通過精准診斷、精准調控,不僅顯著提高投入和管理的績效,持續改善區域水環境質量,還帶動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四個轉變’,即:水質轉變、水生態環境轉變、農業生產模式轉變和居民生態意識轉變。富饒、美麗的新武進正清晰地呈現在大家面前。” 武進區副區長薛紅霞說。

  

  金礦復綠產業升級

  河南三門峽 治理礦山全力以赴

  潘少軍  葛  洋  趙秀芹

  河南省三門峽靈寶市小秦嶺礦區,徹底整治的金礦坑口周邊,礦渣堆已不見蹤跡,隻見梯田錯落有致,樹木亭亭如蓋﹔在樹林裡,珍稀瀕危的杜鵑生機盎然,紅腹錦雞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安然棲居﹔礦山下,5條發源於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黃河一級支流,以往很渾濁,如今在變清……綠水青山又回來了。

  黃金產業是三門峽市支柱產業之一,黃金產量已連續30多年位居全國第二位。但過去掠奪式開採和粗放的冶煉方式,給當地生態環境造成極大壓力。

  2016年,河南省林業廳、三門峽市政府、小秦嶺保護區管理局負責人,被原環保部約談。

  痛定思痛,三門峽市寫下承諾書,立下軍令狀。三門峽市委書記劉南昌表示,要破解保護與發展的矛盾,必須站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一國家重大戰略的角度,站在維護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的高度,全力以赴開展工作。

  從2016年開始,三門峽市委、市政府將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工作列入全市“攻堅戰”目標,要求3年內做到“老問題逐步解決、新問題不再產生、生態環境總體向好”。

  當時三門峽市共有1000多個金礦坑口,各類礦山企業達240家,還有大量冶金小作坊﹔礦區總面積達10.29萬公頃,散亂堆積的礦渣近3000萬噸。這是幾十年不斷累積的結果,治理難度極大。

  “誰的礦權誰負責、誰受益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當地堅決依法取締小秦嶺自然保護區黃金等採礦權30個,關掉521個黃金坑口,關閉大量小作坊﹔對轄區內沿黃33家鋁土礦礦山企業,採取“一關、二退、三治、四建、五管、六綠”的措施,進行專項治理整頓。

  在礦山環境整治中,最大的挑戰是封坑口。小秦嶺保護區內有11個礦權單位,礦權設置時間久遠,利益多元,一個礦口的年利潤可能達上千萬元甚至上億元。剛開始,礦權單位不支持、不配合。市裡一方面積極做好思想工作,一方面加大聯合執法力度,曉之以理、明之以法、動之以情,爭取礦主的理解和支持。

  其后,生態修復工作全面展開,拉渣、固渣、降坡、排水、覆土、覆網、種草植樹……各項措施緊鑼密鼓開展,還明確了量化指標,比如,降坡坡度要達到30度左右、覆土厚度不低於30厘米等。

  在石頭窩裡種樹極為困難,為保土,當地採用“梯田式”“之字形”等方式降坡、治理渣坡,在渣坡上固定擋板、修排水渠、鋪濾網防覆土流失,在每個樹坑底部鋪設可降解無紡布固土保墒。通過4年持續治理,小秦嶺復雜條件下的生態修復難題得以解決。

  據統計,三門峽市累計投入資金7.35億元,完成礦區恢復治理面積5萬多畝,礦區礦山地質環境顯著改善。

  與此同時,三門峽引入國投金城公司等大型國有企業和先進的環保技術,大力推進黃金產業轉型升級。國投金城公司副總經理劉輝介紹,與“濕法煉金”方式相比,公司採用最新的“火法煉金”工藝后,能耗降低50%,生產1公斤黃金的用水量由10噸降為2噸,廢水經處理后全部循環使用,實現了零排放。

  版式設計:張丹峰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02日 05 版)
(責編:喬慧、趙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