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國際國內

在山西朔州,更多殘疾人獲得精准幫扶,實現穩定就業——

學技能有工作 好日子有著落(一線探民生)

本報記者  付明麗
2021年02月25日07:4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如何幫助殘疾人穩定就業?山西朔州探索多種路徑:發展手工編織,讓殘疾婦女居家就業﹔開展技能培訓,幫助殘疾人掌握一技之長﹔孵化就業創業基地,為殘疾人創造各類就業機會……精准幫扶下,更多殘疾人找到工作崗位,實現自身價值。

  

  殘疾人就業直接影響殘疾人和殘疾人家庭的幸福感、獲得感,如何幫助更多殘疾人穩定就業?如何增強幫扶針對性?記者在山西朔州進行了探訪。

  有事做——

  日子更有奔頭

  走進山西朔州山陰縣岱岳鎮新大灘村的眾福緣合作社,一股中藥香氣扑面而來。展示架上挂著各式各樣的香包,幾位婦女圍坐在桌前穿針引線。

  “這香氣來自我們當地的一種藥材,做成香包可以防虫。”新大灘村村委會主任、眾福緣合作社負責人衛紅宇介紹。

  新大灘村是一個搬遷新村。2005年以來,村民陸續從各鄉鎮的偏遠山村搬過來。村裡土地不多,大多數人選擇外出務工。“但是殘疾人出門不便,也沒有一技之長,掙錢很困難。”衛紅宇說。

  2011年,衛紅宇被選為村委會主任。“怎樣讓大家不出門也能賺到錢呢?”衛紅宇到全國各地學習,不斷嘗試,在2012年辦起了以手工編織為主的專業合作社,從絲帶繡、絲網花、玉米皮編織做到了現在的系列香包產品。合作社吸納了28名殘疾人從事手工藝品制作,“多的一個月能賺2000元,少的也有六七百元。”衛紅宇說。

  57歲的王英,患有小兒麻痺症,雙腿幾乎無法站立,基本沒出過家門。衛紅宇想把她吸納到合作社,卻被拒絕了。“從小得了這個病,不想和人打交道。路都走不了,還能干個啥?”王英垂頭喪氣。之后,衛紅宇多次動員王英,跑了好幾趟,還給王英送去輪椅,終於說動了她。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王英加入了合作社,兩三天就掌握了工作技能。

  “做一個香包能掙六塊錢,一天能做三四個。以前想也不敢想,這輩子還能靠自己的雙手掙錢。”有了工作的王英找回了久違的信心。

  為了幫助更多殘疾人就業,2020年6月,山陰縣殘疾人文創園依托合作社成立了。以購代捐、提供公益崗位、免費培訓……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加入進來,幫扶殘疾人的力量更大了。

  有技能——

  生活更有信心

  朔州市平魯區的蘇小榮今年36歲,十幾年前右手在工作中意外受傷,一直打零工。“一年到頭忙活,心裡不踏實。”蘇小榮告訴記者,妻子喜歡烘焙,前幾年,兩人萌生了開蛋糕店的想法,為此他先后3次去外地學習。

  2016年,當地殘聯上門介紹技能培訓公益項目,了解到蘇小榮的情況后,建議他去太原三橋職校學習西點制作。經過4個多月的系統學習,蘇小榮信心滿滿,第二年就開了店。“跟學校的老師還保持聯系,研發新品老師都會遠程指導。”蘇小榮告訴記者。

  “每天跟妻子兩個人起早貪黑,基本全年無休,但是干著有勁兒!”蘇小榮現在的收入比之前多了一倍。

  目前,朔州市平魯區和太原三橋職校建立了長期的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合作關系,越來越多有志自主創業的殘疾人憑借技能開啟新人生。

  產品創新能手、工藝品制作快手、園區全能手……山陰縣殘疾人文創園的風採牆上展示著每位殘疾人的拿手絕活。其中,“產品創新能手”說的就是衛芳玉。

  42歲的衛芳玉身有殘疾,結婚后,一直在家照看孩子。2016年,衛芳玉開始在眾福緣合作社做手工。“她手巧,喜歡畫畫,合作社的很多新產品都是她設計出來的。”衛紅宇告訴記者。

  2019年,衛芳玉作為山西省24位代表之一,去浙江嘉興參加了第六屆全國殘疾人職業技能大賽,這是她第一次出遠門。“比賽回來,衛芳玉成‘名人’了,合作社的姐妹們嚷嚷著啥時候也能坐一次飛機哩。”衛紅宇笑著說。去年,衛芳玉又在全國殘疾人崗位精英職業技能競賽山西選拔賽(服裝配飾設計)中獲得了三等獎。

  41歲的解密也是殘疾人,小學沒讀完就輟學了。13歲做了手術后身體狀況有所改善,但是干不了重活。

  后來,解密經人介紹加入了衛紅宇的合作社,沒想到成了社裡的能手。“她香包做得又快又好。自己滿意了,才會交給我。”衛紅宇連連稱贊。現在,解密一個月能賺2000元,足夠兩個孩子的生活費,“最難的日子過去了,以后會越來越好。”

  去年11月,眾福緣合作社包括衛芳玉、解密在內的3個人被評為第三屆朔州市工藝美術大師。從灶台到舞台,衛芳玉和解密用一雙巧手編織出自己的幸福生活,也激勵著身邊其他殘疾人。

  考慮到殘疾人出門不方便,眾福緣合作社與朔州市技工學校合作,免費上門培訓。“送技術、送原料,等他們做完了再上門收貨。”衛紅宇告訴記者,多年來,在當地殘聯等部門的支持下,眾福緣合作社深入山陰縣20多個貧困村開展了160多期培訓,共培訓8000多人,其中包括180名殘疾人。

  有貢獻——

  人生更有價值

  在朔州市應縣,馬應平經營的山西省共益機械設備制造有限公司,吸納了不少殘疾人就業。“我弟弟是視障患者,社會給了很多關愛,我也更能體會殘疾人的不容易。”

  54歲的劉秀蘭是公司的老員工,已經工作了24年,現在是一名倉庫管理員。由於小時候的一場意外,劉秀蘭右手截肢,做過一段時間服裝生意,結婚后便一直在家。后來在當地殘聯介紹下,劉秀蘭來到馬應平的公司上班。

  “在家的時候總是會關注自己的手。工作了,覺得自己跟大家也沒啥不一樣,大家能做的我也能做。”劉秀蘭告訴記者,她現在一個月收入近3000元,“很知足,也很感恩”。

  在朔州市平魯區的晟源通訊手機店,37歲的杜軍正在給客人介紹商品。杜軍出生在平魯區一個小山村裡,1歲半因病落下殘疾,走路要拄雙拐。初中畢業后,杜軍跟著一位師傅學習修手機,“當時沒人願意收,去了五六次,師傅才答應教我。”    

  因為行動不便,杜軍的父親每天騎著自行車接送他,風雨無阻。3年,終於學有所成。在手機店打了幾年工后,2012年,杜軍自己開店了,並且在當地殘聯的資助下成立了殘疾青年手機維修培訓基地,前后有20多名殘疾人在這裡免費學習,已有很多人培訓結束后獨立開店。

  “隻要找到我,我都願意教,希望自己能幫到更多人。”杜軍說。


  《 人民日報 》( 2021年02月25日 12 版)
(責編:麻潞、趙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