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山西要聞

【新時代優秀縣委書記風採】高奇英:把荒山打造成“幸福靠山”

2021年07月14日07:34 | 來源:山西日報
小字號

這是一堆皺巴巴的已經泛起淡黃的A4紙,但48個鮮紅的手印依舊奪目。

時間定格在2016年4月5日。這一天,嵐縣界河口鎮會裡村48戶農民,帶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決定組織起來抱團發展,在《嵐縣林得財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設立大會紀要》上庄嚴地摁下了自己的手印。

斗轉星移。5年多時間過去了,這48戶農民或許也沒有意識到,“林得財”這個充滿美好寓意的名字,會深深地鐫刻在共和國脫貧攻堅的豐碑上,由此走出來的合作社造林模式會成為國際減貧十大典型案例。

回望來時的路。剛剛從北京載譽歸來的全國優秀縣委書記高奇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合作社造林模式是人民群眾的偉大創舉,它來源於人民群眾的生產實踐,最終也造福了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才是這場改革的力量源泉。

要有擔當,也需要智慧

天旱雨淋山,雨澇淋河灘。當地人的諺語是嵐縣生態的真實寫照。這裡位於呂梁山北段,典型的黃土地貌,森林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嚴重。

2015年高奇英來到嵐縣工作,面臨的現實是:一方面,全縣共有41萬畝宜林荒山需要治理,6萬多貧困人口缺乏脫貧產業﹔另一方面,縣域內有3.8億株優質苗木滯銷。如何在綠化荒山的過程中,讓貧困群眾廣泛參與進來,實現增綠與增收的雙贏?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高奇英的腦海裡。

“關鍵是要把人民群眾組織起來,調動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高奇英說。

但現實的問題是,首先貧困群眾能不能參與綠化。按照有關規定,金額20萬元以上的綠化工程,必須通過競標來承接。而且,綠化公司都有專門的工程隊,其成員主要是常年從事綠化、技能熟練的壯勞力。貧困戶要參與進去難度可想而知。

“能否扶持一些由貧困戶組成的造林專業合作社,把招標改為議標?”2016年初,高奇英和縣委、縣政府一班人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構想。

“按規定,工程必須通過招標,突然改成議標,會不會出問題?”一些干部提出了這樣的擔憂。

高奇英當場表態:“我們的出發點是讓更多貧困人口增加合理收益,能有什麼錯誤?出了問題,我們願意承擔。”

為打消干部顧慮,高奇英親自挂帥,在省市相關部門的指導下,出台了《嵐縣生態扶貧實施意見》,在全國率先探索實施了合作社造林、合作社管護、林業資產收益等一系列生態扶貧新模式。這個《意見》的核心是,荒山綠化工程由投標改成議標,扶貧攻堅造林合作社承接造林綠化工程,由項目區鄉鎮黨委召集黨委成員、項目村支“兩委”人員參與評價議定,公開議標,對中標和未中標的合作社進行公示,確保參與議標合作社無異議。合作社社員80%以上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至少有20%的宜林地貧困農戶參與造林綠化工程,而且造林工程所獲60%的利潤必須作為合作社紅利分配到貧困戶手中,確保貧困群眾真正受益。

馬蘭柱就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那一年,他帶頭組建的林得財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通過議標的方式承攬了1500畝綠化任務,一年下來合作社的48戶社員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5年來,嵐縣新造林39萬畝,覆蓋12個鄉鎮121個村167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帶動5155名貧困人口人均增收4000余元,全縣造林總收益達15億元。

發端於嵐縣的合作社造林模式,成為山西脫貧攻堅的品牌。2017年6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對呂梁組建農民造林合作社,在“一個戰場”打贏生態治理與脫貧攻堅“兩場戰役”的做法給予充分肯定。2020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再次肯定生態扶貧做法、減貧工作成效。2017年全國林業扶貧現場會在呂梁召開,國家林草局、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行文,在全國推廣合作社造林做法。2018年,生態扶貧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

“改革不僅考驗勇氣,考驗擔當,還考驗智慧,有想法還得有辦法。心裡裝著群眾,虛心向群眾學習,再大的困難也不是困難。”高奇英說。

順應群眾期盼,改革還在路上

盛夏時節。7月7日,從縣城出發,記者驅車一個多小時來到嵐縣界河口鎮東口子村。村黨支部書記鄭二小正帶領大伙在村裡修補損壞的道路。“大伙積極性可高了,一個人干一天活能掙120塊錢。”鄭二小告訴記者。

2016年,在鄭二小的帶領下,村裡成立森生財造林專業合作社,得益於脫貧攻堅的好政策,靠植樹造林,大伙過上了好日子。但經過幾年的發展,問題也隨之而來:宜林地栽完了怎麼辦?

“還是得依托扶貧造林合作社。提升合作社的質量,提高合作社的增收動能,這是根本出路。”高奇英給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2020年,鄭二小以森生財造林專業合作社為基礎,又吸納了陽寨、西口子、會裡幾個村集體參與入股,森生財、林得財、綠生財、新綠森四個合作社聯合,成立了“綠緣專業聯合社”,入股資金擴大到100萬元。

“合作社與合作聯社一字之差,卻有了質的提升。最直觀地體現在營業執照業務范圍這一欄上,以前合作社業務范圍主要是植樹造林,現在我們不僅能植樹,還可以做休閑旅游、土石方工程、河道治理等等。我們能攬下整修道路的活,全靠這個合作聯社。”不善言辭的鄭二小一字一句跟記者說。

合作聯社只是一個開始。“我們的打算是,在村一級組織合作社,在鄉鎮組建合作聯社,然后縣一級成立合作總社。這樣最大程度地把群眾組織起來,發揮人力優勢、財力優勢,提升合作社的增收動能。讓最困難的群眾享受到改革的紅利。”高奇英說。

以林業資產性收益為例,通過組建聯社,推動合作社從單純從事綠化的初級階段,轉而成為一個集“造林、提質增效、產業發展”為一體的復合平台。高奇英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林業資產性收益賬:“群眾通過合作聯社至少獲得六方面的收入:一是植樹造林的勞務收入﹔二是增加了林地管護收入﹔三是獲得了國家生態補償﹔四是參與造林合作社利潤分紅﹔五是發展林下經濟的收入﹔還有一筆就是我們正在籌劃中的森林碳排放交易收入。”

在高奇英看來,合作社要發展,關鍵還是要發揮黨支部的引領作用。“通過黨支部我們不僅能把群眾凝聚起來,增強發展實力,關鍵的是能確保合作社發展的方向,讓改革成果真正惠及最基層的群眾。”高奇英說。

從合作社到合作聯社再到總社,從生態林到經濟林,山坡越來越綠,老百姓的生活也芝麻開花節節高。“一路走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最大的工作動力。從當初我們把荒山綠化工程改成議標,到現在我們發展合作聯社、總社。老百姓的期盼和利益,始終是我們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個過程難不難?也難。比如當初,就有很多綠化公司通過各種渠道打招呼、‘遞條子’想做點工程,我給他們解釋,你們再難能比貧困群眾的生存更難?說開了,大家也都能理解。這樣堅持下來,縣域的政治生態環境持續好轉,為我們高質量轉型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高奇英說。

履職縣委書記6年多來,高奇英始終堅持在脫貧攻堅一線,這幾年她帶頭下沉擔任鄉鎮第一書記,帶頭遍訪全縣102個貧困村,帶頭聯系幫扶最邊遠、最困難的群眾,心系群眾疾苦,情牽百姓冷暖。

高奇英說:“作為一名縣委書記,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始終心懷群眾,緊盯改革的痛點、難點、堵點,以攻堅克難、開拓創新的精神,以清正廉潔、求真務實的作風,把人民滿意當作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標尺,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記者王少科)

(責編:麻潞、趙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