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地市鏈接

【母親河畔的中國】山西芮城深挖黃河文化驅動綠色發展

雷昊
2021年10月16日21:34 | 來源:人民網-山西頻道
小字號

10月16日,“母親河畔的中國”網絡主題宣傳山西站活動在運城市芮城縣啟動,20多家網絡媒體記者聚焦山西,溯源黃河文脈,多維度、多形態講好新時代的黃河故事。

首站採訪團走進芮城縣永樂宮,探訪黃河岸畔的藝術瑰寶﹔走進協鑫光伏基地,了解光伏項目造福當地百姓的生動案例﹔走進大禹渡景區,聆聽大禹治水的美麗傳說,了解大禹渡揚水工程﹔踏上黃河1號旅游公路,觀賞黃河壯麗的景觀。

走進永樂宮 探訪黃河岸畔的藝術瑰寶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在山西芮城,有一座始建於元代的大型道教宮觀,名為“永樂宮”。它和位於陝西“重陽宮”,北京的“白雲觀”,並列稱為全真教三大祖庭。永樂宮坐落於秦、晉、豫三省交界的山西省芮城縣,北依條山,南鄰黃河,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道教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就出生在這裡。

“永樂宮”的壁畫總面積,超過 1,000 平方米,不僅是中國繪畫史上的重要杰作,在世界繪畫史上也是罕見的巨制。這裡的壁畫勝在精美、盛大而且完整。其中,尤以三清殿《朝元圖》為精。站在壁畫前,仿佛穿越千年,感受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唐氣象。而歷時10年的永樂宮搬遷成就了世界文物搬遷史上的一大奇跡,更體現了黃河邊上勞動人民的智慧。

永樂宮原建在芮城縣西南20公裡的永樂鎮,50年代末國家修建三門峽水庫,永樂宮被規劃在淹沒區內,從1957年至1966年,將永樂宮原物原貌搬遷至縣城城北2公裡的西周古魏國都遺址保存。文物異地搬遷保護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保護類型,是極少採取的一種保護方式。

永樂宮遷建工程是中國建筑史上的創舉,開創了我國文物史上大體量建筑和大面積壁畫搬遷保護的先河。遷移后的永樂宮,不僅是藝術瑰寶的殿堂,更承載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大批工程建設者、文物保護者和所有參與建設的勞動人民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

回首60多年前的永樂宮遷建工程,留下的不僅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國寶文物,在遷建工程所呈現出來的“黃河文化”更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下一步,要加大由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轉變,進一步把預防性保護做到位,把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中﹔要注重文物的本體保護向文物的周邊環境保護轉變,保護好文物的原生態環境。”永樂宮壁畫保護研究院院長席九龍說。

走進協鑫光伏基地 邀請太陽點亮芮城

走進協鑫光伏基地,放眼望去,位於中條山南側60度荒坡上的一排排太陽能光伏板,仿佛給蒼翠的中條山披上了一件“藍盔甲”。“藍盔甲”默默地吸收陽光,源源不斷將太陽能轉化成電能通過電網送入千家萬戶。

發展清潔能源是改善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芮城光伏領跑技術基地作為全國第二批八個國家級光伏領跑技術基地之一,承擔著引領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重任,項目的實施不僅有利於推進能源轉型,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而且對於改善黃河金三角區域能源消費結構,推進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該項目於2016年 6月 3日獲國家能源局批復,是全國八個光伏領跑技術基地中唯一的縣級獲批項目。項目採用“農林光互補”用地模式,光伏板和油牡丹交相輝映,在沿山區域形成新的觀光旅游經濟帶,不僅帶動旅游業的發展,而且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共贏。

“芮城光伏領跑技術基地項目,主要是帶動了芮城縣經濟發展。項目施工過程中以及后期維護、巡檢等工作,優先使用本地農民勞動力,增加了農民收入。”芮城縣能源局辦公室主任呂飛說。

面向未來,芮城縣將以新能源產業為龍頭,一方面不斷延伸光伏產業鏈,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建設新能源充電站,打造新能源特色小鎮、新能源示范小區等,把芮城打造成為全國新能源示范縣和新能源革命的排頭兵;另一方面,圍繞“農林光互補"模式,大力發展油牡丹種植和深加工,讓油牡丹產業成為芮城現代農業發展的又一支柱產業。

同時,推進新能源產業與新興工業、現代農業和新型城鎮化深度融合,帶動芮城全域旅游快速發展,讓現代科技文明在芮城深厚的傳統文化沃土上綻放出絢麗奪目的光彩!

大禹渡揚水工程 古渡有了新綠洲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看今朝,古渡風光秀。在芮城縣,一首“住在黃河沿,吃水比油難,滔滔水東流,干旱使人愁”的《盼水謠》,傾訴了百姓對水的渴望。

上世紀七十年代,為了改變十年九旱的自然面貌和生產條件,勤勞勇敢的芮城人民秉承著大禹治水精神,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 集全縣之力、 全民之智,在當時施工環境惡劣、條件艱苦、物資匱乏的時期,用他們老一輩勤勞的雙手、聰明才智引水上塬,創造了聞名全國的引黃高灌工程,結束了芮城人民祖祖輩輩“水在塬下流,吃水貴如油”的歷史。

大禹渡揚水工程是以農業灌溉為主的引黃高灌工程,屬國家大型灌區、大型泵站。工程於1970年興建,1974年10月首期工程竣工上水。工程分6級14站布局,總地形揚程346m,總裝機72台,裝機總容量5.59萬kw,設計總取水流量16.3立方米每秒。被稱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十大成就之一,是芮城縣農村發展和鄉村振興的命脈工程。

2001年以來,大禹渡灌區實施了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泵 站更新改造和高效節水灌溉工程。通過改造,使灌區達到“雙水源”, 樞紐一、二級站提水流量均由原來的 7立方米每秒 提高到 15立方米每秒,灌區面積由之前的 31.35 萬畝擴大到 54.62萬畝,佔芮城縣水澆地面積的70%以上,受益范圍包括9個鄉鎮92個行政村,受益人口28.6萬人,為灌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業發展提供堅強的水利保障。

“整個樞紐工程以三個顯著特點而著稱:一是一級站採用移動式泵車滑動抽水,解決了黃河水位變化無常抽水難的問題﹔二是沉沙池採用兩廂交替運行,使渾水變清,解決了黃河泥沙不易處理的難題﹔三是二級站單級揚高193.2米,突破了當時單級揚高不過百米的極限,開辟了當時水利先河。”大禹渡揚水服務中心樞紐站站長張波說。

如今的大禹渡,生態環境勝似江南,人文景觀交相輝映。這裡既是一個千年古渡口,也是一座現代化的水利工程,又是一處風景秀麗的4A級景區。

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芮城段成為“網紅打卡地”

站在芮城縣黃河旅游公路“望河亭”觀景台遠眺,一條綿延在大河岸畔的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翻越崇山峻嶺、連接旱塬溝壑、穿越平原濕地,宛如一條巨龍向前延伸著。

建設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芮城段是芮城縣貫徹山西省委、省政府建設“黃河旅游板塊”和運城市委、市政府 “打造黃河流域生態文明示范帶”的具體行動,是增強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的民心工程。

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芮城段東接平陸、西連永濟,道路全長93.4公裡,總投資 6.45 億元。2018年以來,相繼完成了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支線二青會聖火路 15公裡,主線大禹渡至聖天湖 22.9公裡,彩霞至新村 20.718公裡,以及新村至大禹渡 6.8公裡改建工程,現已完成 65.4公裡建設任務。剩余 28公裡分四段,計劃2021年底,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芮城段全線通車。

據悉,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芮城段的建成,將惠及 7個鄉(鎮) 24 個行政村,受益人 口達 20余萬人,為文旅融合、城鄉共進、全域旅游提供新的發展平台,對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芮城縣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芮城段最大的亮點特色是綠化生態非常好。道路兩側綠化錯落有致,原來道路也就1米多寬,現在8米寬,農民出行和銷售農產品方便多了,農民收入增加了。”芮城縣交通運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許克效說。

圍繞“黃河文明+生態觀光+農旅融合”三大主題,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芮城段沿線設置了 8個觀景台、3個驛站,公路貫穿 3個古遺址、5個渡 口、7個景區,實現了 “景景通”“城景通”循環旅游,促進芮城全域旅游大發展。

“我們沿線還設了36個農副產品購銷點,8個觀景台、3個驛站,著力將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打造成一條生態路、致富路、產業路、文旅路,推動芮城縣經濟高質量發展。”芮城縣交通運輸局義務講解員楊曉慶說,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成為了芮城縣的網紅打卡地,也是芮城縣又一條生態景觀大道。

如今,芮城縣深入推進“1285”發展戰略和“兩園四區”建設,逐步形成了以新型工業、現代農業、清潔能源和全域旅游為主導的新興產業體系,生命健康、清潔能源、新型材料、綠色建材和農產品加工等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持續發展壯大,萬畝循環農業示范園和現代花椒產業園區初具規模,風電、光電和生物質發電等清潔能源蓬勃發展,永樂宮、聖天湖、大禹渡 3個 4A級景區和印象風陵 3A級景區帶動全域旅游風生水起,構建了縣域經濟發展 “四梁八柱”,芮城高質量發展的態勢一往無前。

(責編:雷昊、張臨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