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山西要聞

【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喜迎省第十二次黨代會】

共建共享 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

2021年10月17日06:59 | 來源:山西日報
小字號

山如黛染、水似碧玉,藍天常在、城入畫中。徐徐鋪開的山西生態畫卷越來越驚艷。

近年來,我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把住生態轉型基調定位,盯住生態治理主責主業,守住生態資源安全邊界,抓住生態產業發展機遇,統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面開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新征程,交出了綠色轉型發展的“山西答卷”。

生態治理與生態保護同向發力,表裡山河美不勝收

清晨的太原北山義務植樹基地,薄霧纏繞著蒼翠,像一幅展開的水墨丹青畫。“10多年來,父親親眼看著這座山從黃到綠、這片綠從小到大,周邊的環境在變,人的理念也在變。”義務植樹基地負責人張愛平深有感觸。

護自然、守底線,打基礎。從生態環境脆弱到植被生態質量改善速度居全國首位,一場大規模的生態文明建設在三晉大地持續展開。

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我省在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和三北防護林等國家工程的同時,推動太行山呂梁山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重大工程,因地制宜,實施國土“綠化彩化財化”行動,全方位加強林草資源保護,開展“七河”“五湖”治理、岩溶大泉保護、水土流失治理,涵養水源,全面改善生態環境。隨著深入開展森林城市、美麗鄉村建設等行動,我省全力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調動全民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全力構建縱橫交織、互相貫通、功能完備的生態大動脈。

“十三五”期間,全省累計營造林2307.35萬畝,2019年底全省森林覆蓋率增長到23.18%,首次超過全國平均水平﹔2020年底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23.57%,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草原綜合植被蓋度73%。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795萬平方公裡,水土流失面積減少到5.89萬平方公裡。

“參加工作四十多年,我怎麼也想不到有一天自己能從一個砍樹人變成看樹人,還成為林場林下經濟開發的參與者。”剛剛辦完退休手續的太行林局禪堂寺林場森林管護員張緒中笑著說。

生態系統保護修復,重在保護,要在治理。“十三五”期間,我省嚴格壓減地下水開採,統籌推進“五水共治”,開展專項行動淨化河道涵養水源,制定完善以汾河為重點的“七河”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穩定實施生態補水。《汾河流域生態修復規劃(2015-2030年)》,讓山西成為國內首個全流域生態修復的省份。2020年,汾河流域國考斷面全部退出劣V類,實現“一泓清水入黃河”。

山陰桑干河省級濕地公園工作人員王晉從小居住在桑干河畔,在他的記憶裡,桑干河河道狹窄,河灘幾近枯竭,亂石裸露,河水隻有兩三米寬,周邊人洗衣做飯的污水,也都倒進了桑干河裡。河道兩邊都是農田,偶爾有些麻雀,也都被煙囪熏得黑乎乎的。“這些年我們這兒的變化太大了,河裡的水大了也清了,這裡的湖沼、水草成了鳥兒的樂園,以前沒見過的蒼鷺、大雁、天鵝、斑嘴鴨、黑鸛等鳥兒越來越多。”

綠色發展與綠色生活協同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這裡有山有水有亭,美景值得推薦,大家身邊又多了一處鍛煉休閑的好去處。”10月1日,開園第二天的太原市汾河生態修復治理四期工程內隨處可見打卡拍照的市民。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三五”期間,我省堅持依法保護、系統保護、重點保護,著力筑牢生態屏障,全面推進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讓生態功能更加完備、生態成色更加濃厚、生態根基更加牢固。2020年,全省PM2.5平均濃度、優良天數比例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均排名第二,特別是今年7月,全省PM2.5平均濃度22微克/立方米,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月度最好水平。

幾年間,林長、河長、湖長“三長”五級組織體系從“全面建立”邁向“全面見效”,實現了資源有人管、事情有人做、責任有人擔。同時,我省牢牢把握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不斷完善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激發生態保護活力,在全國率先制定永久性生態公益林保護條例等,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全省野生動物分布面積逐年上升,生物多樣性得到恢復發展。截至目前,全省已經建立272個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地,85%的陸生野生動植物得到有效保護。

始終堅持生態優先,不斷提升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承載力。統籌增加城鄉生態景觀,構建城在綠中、村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生態宜居綠色家園。全省22個村獲評“全國生態文化村”,255個行政村獲得國家森林鄉村認定。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我們不僅穩定了這方綠色,也依托科技發展了這方綠色。“十三五”以來,我省聚焦“東藥材、西干果”布局,堅持“小灌木、大產業”戰略,大力發展生態產業,深入開展傳統經濟林與特色經濟林資源高效利用,完成干果經濟林提質增效項目450萬畝,新建和改造沙棘、連翹等特色經濟林220萬畝。

垣曲縣蒲掌鄉西陽村脫貧戶許奎東介紹說:“去年縣林業部門對我們的核桃林進行提質增效,園子裡最早嫁接的一批核桃每畝能收入4000元,加上務工,我一年收入超過了10萬元。”

生態產業化與產業生態化同步加快,鄉村振興優勢凸顯

林草資源是巨大的、綠色的、可再生的,是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發展循環經濟的潛力所在。多年來,我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推進荒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多渠道創造生態產品,最大限度地實現生態美與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依托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翼城縣南梁鎮北坡村將退耕還林的坡地種上了連翹。幾年下來,連翹產業已經成為該村“一村一品”的主導產業。引進加工企業、合作社、制藥企業,北坡村不斷延伸著產業鏈條,增加連翹產品的附加值。“合作社把產業搬進了村裡,大家在自家門口就能找到工作,既能照顧家人,又能增加收入。”村民鄭水江說起連翹產業贊不絕口,“合作社還提供銷售渠道,給我們吃了顆‘定心丸’。”同時,該村還依托南梁鎮連翹資源,舉辦“翔灤古會暨翔山連翹花觀光節”,2019年春季賞花期間吸引游客25.3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350萬元。

不隻在翼城,在夏縣,南大裡鄉今年在打造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的基礎上,配合果老溝景區開發,實施農旅文旅融合,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實踐証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我省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推進森林康養、生態旅游等。臨猗縣孫吉鎮薛公村投資1000多萬元,在村間空地見縫插綠、村周小片植綠、廢棄閑置地整體添綠,發展荒溝觀光旅游、林果賞花採摘、村庄休閑體驗等,走出集通道景觀、生態景觀、濕地景觀、鄉村景觀為一體融合發展的新模式,為鄉村振興賦予了新動力。

同時,作為資源型省份,我省出台《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初步構建起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並重、系統完善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動產業生態化。

除鐵、除雜、除土、振動、分選……各種工序之后,一堆堆被投入大型粉碎機的殘垣石礫被處理成大小均勻、質地堅硬的顆粒,作為原材料輸送至混凝土、透水磚、干混砂漿等建材產品的生產車間。山西大地華基公司固廢處理生產線一片繁忙。“這是我們公司啟動的百萬噸級固廢處理及綜合利用項目,生產的新型地面透水磚等產品都是綠色建材。”總經理張彥鵬介紹。

秋色盡染,三晉大地疊翠流金,步步入畫。新發展階段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我省將堅定不移推動綠色發展,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美麗圖景不斷展現在世人面前。(記者張麗媛)

(責編:李夢文、趙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