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地市鏈接

山西左權:潺潺清漳繞村流 鄉村振興蝶變來

趙芳
2021年10月27日17:50 | 來源:人民網-山西頻道
小字號

太行山百裡畫廊,重巒疊嶂。清漳河蜿蜒綿長,風姿綽約。駛上太行一號旅游公路,泛著油光的路從眼前鋪開,迤邐延伸,車窗外一山一景,山轉景移,美不勝收。立村約1500年的山西省晉中市桐峪鎮左權縣上武村在這群山環抱中宛如一幅歲月靜好的田園畫卷。

上武村村貌。

“很好,真的是很好。”談及近來生活的變化,57歲村民劉翠萍嘴裡都是“好”。劉翠萍的家是太行人家15號民宿,也是上武村打造的18戶農家民宿的其中一家。按照村裡的規劃,劉翠萍將自家閑置的三間屋子打造成了客房,開起了民宿。

“政府補助2萬元,沙發、衣櫃、被子和床單都是統一購買,客人來住一個房間一天收80塊錢,早餐免費吃。從去年建好到現在,天天都有客人入住,收入算下來快上萬了。”原本靠種地收入的劉翠萍如今坐在家裡就能掙錢,盡管兒子、孫子都在縣城,她也舍不得離開家,“來村子的人多了,比以前熱鬧,收入也比以前多了。”

鄉村美了,腰包鼓了。脫貧以后,鄉村振興如何接續,讓村民有“面子”更有“裡子”?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左權縣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開啟鄉村振興,全面推進左權高質量轉型發展的第一年。左權縣委書記石勇表示,鄉村振興,必先產業振興。依托左權山區特殊資源優勢,發展增收產業,讓更多農民參與、分享增值收益,是實現左權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特色產業夯實發展之路

“今年我家大棚裡種了5畝西紅柿,賣了15萬元,除去一切開支,保底有12萬元的收入,我還賣點種苗和化肥,弄點代收,對於我來說效益很高。”深秋時節,左權縣芹泉鎮下庄村村民牛華軍大棚裡的西紅柿早已賣空。

一身簡單的迷彩服,個子不高的牛華軍曾經一直在煤礦上工作,“雖然掙得不少,但是,每年除去房租、生活費、往返路費,手裡剩不下幾個錢,父母年事已高,也顧不上家裡。”

后來,聽親戚說,村裡有人靠著大棚蔬菜致了富,牛華軍動了心,決定返鄉創業。

“用老百姓的話說,西紅柿(掙得)這個錢盡可以放在銀行裡。”談及大棚效益,牛華軍介紹,大棚種植每年也就4、5個月的時間,不耽誤玉米種植,冬天農閑的時候,還能外出打工。

“今年賣得特別好,價格高的時候能賣到2.5元多,像牛華軍這樣靠著蔬菜大棚收入破10萬元的,還有10余戶人家。”下庄村村支部書記尚向軍介紹,隨著設施蔬菜種植產業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回到村裡。

芹泉鎮作為左權縣脫貧任務最重的鄉鎮,脫貧攻堅以來,通過堅持不懈發展設施蔬菜產業,並在2018年建成了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芹泉鎮副鎮長呂娟介紹,截至目前,鎮上有11個行政村種植設施蔬菜,種植面積達到3000余畝,覆蓋農戶800余戶,帶動脫貧戶650余戶。園區形成了育苗、生產、儲存、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鏈條,全年可生產蔬菜2500萬公斤,實現收入7000余萬元,戶均增收2萬元以上。

在增收的成績單的背后,是技術力量的持續賦能。

“哪裡有困難我就去哪裡,就看大家需要。”今年是外聘技術員李永貴在左權縣工作的第11個年頭,每年的種植季,他吃住都在農村。李永貴介紹,村裡280畝地全部安裝了滴管,即可灌溉又可施肥,和傳統方式相比,節水1/5,節肥1/3。

“今年我們還嘗試了新品種,在大南庄繼續嘗試羊肚菌7畝11個棚,基本成功。”李永貴表示,我們這裡溫差大、水質好、土層厚,還開展了有機、綠色、無公害“三品”認証,組織芹泉鎮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參加全市綠色食品認証培訓,注冊蔬菜品牌。

芹泉鎮為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及營商環境,在基礎設施上發力,建立交易市場7個、冷庫7個、自由交易點多個,產品銷售農民經紀人發展達60多個,目前園區已經實現儲存、銷售一體化。

各地收購商通過產品銷售農民經紀人收購,相互之間建立代銷機制,有效促進農產品銷售,主要採取訂單收購銷往河北、山東、河南、江蘇、湖北、天津等城市,徹底解決果農擔心賣不出去的后顧之憂。在涉農整合項目推進,堅定實施“特”“優”戰略,用好用活扶持政策,推動現代農業不斷振興。充分用好扶持政策、集中利用整合資金和集體經濟扶持項目,繼續擴大設施蔬菜規模,推廣發展五代拱棚,嘗試發展羊肚菌種植,讓種菜成為芹泉百姓的“金飯碗”。

未來咋發展?芹泉也制定了“路線圖”,加快推進“生產+加工+科技”一體化發展。注重發揮幫扶單位優勢,繼續擴大規模、完善基礎設施、加強技術培訓,深入推動省級園區創建工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做出實效!

環境治理提升鄉村顏值

在左權縣城西16公裡處的石匣鄉趙家庄村,蜿蜒平展的太行一號旅游路竹豐線穿村而過,村東小河流淌,鳥兒清脆的鳴叫讓人駐足流連﹔村子裡,房屋美化一新,街道平整干淨,嶄新的游客接待中心,正在打造的民宿和農家樂,還有笑容滿面的老百姓……

趙家村是太行山黑鸛自然保護區,左權縣青少年環境教育基地,山西省AAA級鄉村旅游示范村。

近年來,經過清漳河治理,這裡樹木增加、水域擴大,黑鶴、鴛鴦、雕鸮等一、二級國家重點保護鳥類,黑枕黃鸝、褐河鳥、藍翡翠、蒼鷺等省級重點保護鳥類的數量不斷增加。

為了一睹各種鳥類的風姿,四面八方的觀鳥人紛至沓來。遇到節假日,不少游客還會留下來小住幾天,住農家院,吃農家飯,臨別時再從老鄉家裡買些有機蔬菜、土雞蛋等農產品。生態旅游的興起,為趙家庄帶來了一條重要的收入渠道,有效帶動了村民收入的增長。

“去年,在外打工的年輕人回村創業,在河水下游建起了游樂場,單日最高門票收入逾萬元。”該村黨支部書記曹獻文介紹,得益於對生態環境的重視與保護,該村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回報。

趙家庄全村138戶、318口人,過去是典型的窮山溝,脫貧前人均收入僅2000元左右,2018年脫貧后,人均收入達到7000元以上。村裡種植戶、養殖戶收入都超過了5萬元。

“以前種玉米,現在都是高粱。為了保証村民的收入,村裡和汾酒集團簽訂了合同,保底收購價格,高粱秸稈就地加工喂牛喂羊,垃圾不落地,實現了全產業鏈循環。”

“我們還投資50萬元建成200畝高標准玉露香梨精品示范園,並在玉露香梨林下套種166畝藥用菊花,不僅促進了村民增收,而且實現了生態、景觀效益雙贏。”

談及村裡的新發展、新變化,一向腼腆的曹獻文似乎有了說不完的話。近年來,趙家庄村加強環境改善,投入3.7萬元,改造蓄水池,投入90萬元鋪設了下水管網,投入154.6萬元,平整土地及硬化村內街道,整治牆體立面﹔對河流景觀進行設計,共植樹150株、綠化草坪7300平方米,實施了村口、村內綠化和生態綠化補植補栽工程,打造了獨具趙家庄特色的鸛鳥文化園。

無獨有偶,在左權,借助水系連通項目東風,結合沿河村自然風貌和人文歷史,打造景觀帶,林河村重點進行“水景村”建設﹔馬廄村打造以生態觀光、鮮果採摘、紅色旅游和鄉村風情的休閑度假區,積極爭取光伏發電、趙家大院修復等項目落地建設……

清漳河流域。

“水好、山好”“我們這裡土質好”“沒有工業污染”……行走在左權,不少干部、村民、農業專家在感嘆這裡的碧空如洗、山明水秀。去年,該縣又積極爭取到國家級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縣項目,該項目是全國55個試點縣項目之一,也是山西省首家試點縣項目。

紅色旅游助力鄉村振興

左權,紅色的左權。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總部等150余個黨、政、軍首腦機關在這裡駐扎五年之久,老一輩革命家長期在此生活和戰斗,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將軍在此壯烈殉國,成為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塊豐碑。

縣域內密布的紅色遺址,依稀可見的抗戰場景,留下了極其寶貴的資源。一手打出臨時參議會舊址唯一性的“拳頭產品”,一手整體提升麻田紅色文化資源,使兩處代表性的紅色革命遺址,互為補充,相得益彰,使左權“紅”的內涵更加拓展,“紅”的龍頭更加舞動。

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址。

天高雲淡、灰牆深瓦,80年前,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在山西遼縣(今左權縣)桐峪鎮成立。如今,一座沉浸式體驗“紅色小鎮”正在這裡形成。

左權縣桐峪鎮,自古以來被稱作抗戰名鎮、文化大鎮、商貿重鎮,依山就勢、峰抱林環。桐峪鎮作為抗日革命老區,紅色文化底蘊深厚。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進駐開辟革命根據地,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在此召開,並提出“三三制”建政原則,開創了中國現代史上民主政治的先河,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也正式建立。80年來,革命先輩在這裡留下的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偉大的抗戰精神已經轉化為左權這個革命老區推進鄉村振興的不竭動力。

近年來,當地依托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舊址和抗日革命根據地舊址,挖掘紅色文化內涵,引入“紅旅+”復合型產業,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紅色IP,旨在以實景穿越手法,最大程度還原復建遺址資源及歷史故事。

“這裡不光有參議會舊址,桐峪鎮桐峪村共有包括八路軍野戰政治部、冀南銀行印刷廠、冀太聯辦貿易總局等21處紅色遺址。”講解員王曉丹介紹。

桐峪·1941項目總規劃面積37.16公頃,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會議中心、臨參會舊址片區改造、桐峪·1941博物館、桐峪·1941老街復建及周邊配套等,該項目以引領紅色旅游“3.0時代”開發模式為理念,依托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舊址,引入“紅旅+”復合產業,以實景穿越手法,最大程度還原復建遺址資源及歷史故事,打造一個沉浸穿越的1941紅色民主小鎮。

藍天白雲下,一台黃色起重機正在進行吊裝作業。截至目前,該項目總體規劃已完成,配套設施正在建設中。

“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搞活了農村經濟,是振興鄉村的好做法。”左權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管委會副主任張雪平表示,紅色旅游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能為鄉村帶來大量資金與物資,帶動地方餐飲、住宿等相關產業發展,解決大量農民就業問題,促進農民增收。

(責編:趙芳、張臨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