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本網關注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

山西陽城:“綠”在城中 萬象更新

全域旅游格局形成 氣化建設走在全省前列 5G賦能智能化礦山建設

王天曉 白軍社 王艷斌
2022年05月09日09:45 | 來源:山西日報
小字號

滿目青綠、風景如畫的陽城縣城東部景觀。 陳河波攝

初夏的陽城,滿目蔥蘢,萬物勃發。走進縣城府前廣場,一幅“見新見綠見行動,悠然陽城贏未來”的鮮紅標語格外引人注目。這是陽城人耳熟能詳的一句口號,也是陽城縣堅持新發展理念,走綠色發展之路的生動寫照。

置身在這個南太行深處的革命老區,綠色新風勁吹。風過處,浪起潮涌,山歡水笑,吹出一片欣欣向榮,吹開了陽城人民美好幸福的生活。

悠然陽城如畫屏 全域旅游花盛開

青山綠水間,一排排白牆黛瓦、裝飾精美的民居鑲嵌。在通往國家4A級景區蟒河的太行一號風景道上,坐落著一座美麗的小山村——泥河。

曾經的泥河破舊凋敝,幾近“空心”,而如今這裡游人如織,成了遠近聞名的“明星村”。“這些年,我們在政府的支持下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不僅讓村子變美了,老百姓的口袋也鼓起來了。”該村黨支部書記李張勝興奮地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點都不假。”

在陽城,像泥河這樣的村不勝枚舉。全域旅游的如椽巨筆不斷在這個老區繪出一幅幅嶄新的圖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陽城縣委、縣政府立足豐厚的自然生態和歷史人文資源,唱響“悠然陽城、康養勝地”品牌,傾力打造“全國康養旅游目的地”“中原市民旅居后花園”“夏養山西康養山西首選地”。

突出龍頭景區引領,皇城相府景區持續推進五村一體化發展,實施“太行古堡”聯動聯營,帶動周邊6萬多農民受益﹔連續成功舉辦昆侖丘(析城山)文化年會,不斷擦亮“商湯首都、昆侖古墟”“愚公故裡、神話家鄉”文化名片﹔對全縣124處古堡民居進行保護性修繕,投資2.5億元完成古堡民居片區美麗鄉村建設,致力打造“全國古堡民居第一縣”﹔高起點推進蟒河先行示范區建設,啟動了18個特色康養村建設,建成了天馬山庄、騎棲橫河、藝術疙瘩、味道中庄等一批精品項目。

大力推進以旅游為導向的田園城市美麗鄉村建設,先后建成縣城周邊田園經濟生態圈和5000畝的休閑農業經濟帶、輻射6個鄉鎮61個行政村的磨灘至董封鄉村旅游“百裡畫廊”、覆蓋3個鄉鎮的“中國農業公園”,打造起環縣城40公裡城市綠道、76公裡“中國農業公園”景觀綠道、98公裡磨董鄉村旅游風景道、94公裡太行一號國家風景道……

如今的陽城,已建成1家5A級旅游景區、4家4A級旅游景區、6家3A級旅游景區,發展了省級旅游度假區2個、3A級鄉村旅游示范村5個、“太行人家”7家、農場農庄26家、農家樂1500多家,開發出相府蜜酒、析城山小米、曹饃饃等旅游商品。先后榮獲“美麗中國十佳旅游縣”“國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縣”“全域旅游潛力百強縣”等稱號。2021年,全縣游客接待人數達到500萬人(次),旅游業綜合收入突破100億元。

清潔能源惠萬民 百姓同圓幸福夢

走進廚房,55歲的白桑鎮澗坪村村民劉二斌輕輕擰動煤氣灶開關,一團藍色的火苗頓時冒了起來。“以前天天用煤爐子生火做飯,煙熏火燎的,灰塵扑面,哎,那滋味真是沒法說。現在好了,你看這多方便,多干淨。”劉二斌說著,黝黑的臉上堆滿了笑容。

地處陽城東南山區的白桑鎮澗坪村,是新近接入煤層氣的一個小山村。今年初,全村116戶群眾告別了世世代代靠煤炭生火做飯和取暖的舊日子,過上了和城裡人一樣的新生活。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陽城縣在晉城市率先實施氣化陽城的發展戰略。先后投資7.5億元,推動內外氣源連接管線以及境內民用、工業輸配管網建設。全縣燃氣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漸成規模,形成了煤氣輸配系統“一張網”、氣源調度“一盤棋”的良好格局。目前,陽城實現氣化的居民已達到10.7萬戶、33萬余人,商業公服用戶530余家,鄉鎮氣化通達率達到100%,人口氣化率達到96%。氣化陽城建設已然走在全省前列。

氣化陽城的全面推進,不僅極大地方便了群眾的生活,而且破解了工業企業環境污染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沖突,使得建瓷、琉璃、化工等50多家傳統企業涅槃重生。清潔能源供應基地的優勢效應更引得雲南鐵峰、鑫途化工、聖利安生態透水磚等一大批高附加值項目紛紛落地,成為推動陽城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與此同時,陽城縣立足當地電力產業的熱能資源,因勢利導,變廢為寶,開啟了城鄉集中供熱之路。從利用晉煤集團2×13.5熱電項目實施縣城集中供熱工程開始,到利用大唐陽電熱能布局“一城七鎮”集中供熱工程,10年來,陽城不遺余力推動這一民生工程從夢想走向現實。

陽城縣藍煜熱力公司董事長宋永善告訴記者,目前,全縣城鄉集中供熱面積達1100萬平方米,發展用戶6萬多戶,全縣21萬人口享受到清潔、溫暖、舒適的集中供暖。從供氣到供熱,陽城人民開啟了綠色低碳的新生活。與此同時,全縣城鄉先后拆除各類鍋爐2萬多座,每年減少燃煤150多萬噸,大幅度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年優良天氣數保持在270天以上。

5G技術進礦山 香煤之海起新潮

30平方米的大屏幕上,井下的一舉一動實時呈現﹔20多台電腦操控平台前,工作人員正有條不紊忙碌。這裡,是陽泰集團竹林山煤礦的智能化調度指揮中心。

“你看,這是我們的掘錨一體化智能掘進工作面。現在,從採掘到錨杆支護,可以一次完成,完全不用人工操作。”指著屏幕,生產副礦長韓陽紅興奮地向記者介紹,“有了它,不僅極大地減輕了勞動強度,而且提升了安全系數,真正實現了減人增效的目標。”

陽城是有著“香煤之海,冶鐵重鎮”美譽的煤炭大縣。隨著5G技術的不斷突破,以“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智能化作業”為使命的智能化礦山建設成為煤炭行業新一輪技術革命的必然選擇。乘勢而上,勇立潮頭,陽城縣以全縣最大的陽泰煤業集團為對象,積極鋪開智能化礦山建設。

2020年10月,作為試點的竹林山煤礦率先開啟了5G+智能化礦山建設的征程。經過幾個月的強力推進,於2021年2月建成了陽城首座5G智能化礦井。在此基礎上,該礦進一步研發創新,成功打造出了掘錨一體化的智能化掘進工作面,並陸續在其他礦井推廣應用。

“智能化的威力真的是太大了。”竹林山煤礦老工程師馬湃林對此深有體會。今年春天,竹林山煤業井下大型採煤機出現故障,一時找不到原因。“當時正是西安疫情暴發時期,西安煤機廠的技術人員來不了。我們機械隊長當即在井下通過5G信號與相關企業進行了‘遠程會診’,結果僅僅用了3個小時,就把設備修好了。”馬湃林感慨地說,“這在以前,是根本不可能的。”

伏岩煤業副礦長閆軍虎有著同樣的感觸。去年,這裡也相繼建成了一個智能化綜採工作面和一個智能化掘進工作面。閆軍虎說:“信息化、智能化技術的推行,讓我們開啟了‘遠程操控、全程監測,無人值守、工人巡視’的全新工作模式,對於煤礦的安全生產管理來說,無疑是一個質的飛躍。”

智能化引領下的“綠色礦山”建設風起雲涌。去年以來,陽城縣已建成了2個智能化綜採工作面和13個智能化掘進工作面,完成率和驗收合格率均在全市領先。陽城縣陽泰集團董事長郭志雄告訴記者,目前,該集團正進一步加大智能化礦山建設的力度,依托太原理工大學和華為公司的技術支持,將在2025年全面完成智能化礦山建設,讓這片“香煤之海”插上翅膀,引領全縣高質量轉型發展向更高的天空翱翔。

【記者手記】

陽城,一個光榮的革命老區。高高山崗上,密密樹林裡,曾經的老區軍民用鮮血和生命與敵人拼爭,寫下了一段段紅色的傳奇﹔而今,在同一片陣地上,他們用汗水和智慧振興家園,唱響了一曲曲綠色的贊歌。

賡續紅色基因,實現綠色崛起。一路行進採訪中,記者感受到了陽城干部群眾堅若磐石的信心和勇氣。高舉旗幟、堅定方向、開拓新局,新征程上的陽城人正全力聚焦產業轉型升級、城市提標提質、文旅深度融合、城鄉一體發展、全面深化改革、綠色協調發展、全民共建共享等一系列目標任務,全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邁向更高質量、更高水平、更高標准,讓這座紅綠交映的美麗山城,翻開愈加絢爛的篇章。

(責編:王帆、張臨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