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本網關注

山西加大兜底力度,持續幫扶困難群眾——

織密救助網絡  全力保障生活(有溫度的舉措  暖民心的行動⑦)

本報記者  鄭洋洋
2022年05月13日08:3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近年來,山西加大兜底力度,持續幫扶困難群眾:啟動易地搬遷,讓鄉親們住進新樓房,並完善各類便民場所與生活設施﹔精准識別幫扶對象,通過安排公益崗位、提供低保補貼、加強志願幫扶等措施,織密織牢社會救助網絡﹔幫助就業創業,根據不同群體的需求精准施策,讓救助更高效、更溫暖。

  

  “你好呀。”“你好!”這幾天,每當有人走進山西省忻州市岢嵐縣廣惠園小區王三女的家中,還沒等她開口,孫子孫女便會主動歡迎來客。

  環顧屋內,干淨明亮,50多平方米的房子裡,茶幾、電視、沙發等家具家電一應俱全,廚房、衛生間整潔衛生。陽台上放著許多盆栽,綠意盎然,給屋子添上了不少生機活力。

  易地搬遷保障安居

  生活設施配置齊全

  73歲的王三女永遠不會忘記, 2017年6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山西忻州岢嵐縣趙家窪村考察,到她家中看望。王三女的丈夫、兒子已經去世,孫子、孫女有殘障,總書記安慰她好好生活,叮囑當地干部安排好她孫子和孫女的特殊教育。當時,王三女拉著總書記的手說:“您來看我們,鄉親們很感動。”

  趙家窪村地處山區,山大溝深、土地貧瘠,是典型的“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2017年9月,當地啟動易地搬遷,趙家窪村最后6戶村民徹底告別居住了大半輩子的窮山溝,搬到了縣城的廣惠園小區,住進了新樓房。

  “政府給我安排了一樓住,生活方便,搬進來后該有的東西都有。”王三女在新家已經度過了5個春節。廣惠園小區是岢嵐縣最大的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佔地0.47平方公裡,有搬遷安置移民5000多人。在小區裡,扶貧車間、幼兒園、醫院、超市、居民服務中心等各類便民場所與生活設施配置齊全,看病、就業、購物都近在咫尺。

  “幾年下來,已經習慣城裡的生活了。”王三女說。剛搬過來時,社區就為王三女提供了保潔員的公益崗位,還把趙家窪村的鄉親李虎仁安排在她的對面住,既方便互助,也讓他們更好地融入新環境。“她身體弱,我們都會幫著她干活,有時一起出去逛超市、散散心。”李虎仁說。

  王三女有心臟病、高血壓等多種疾病,年齡大了看病不方便。受益於當地的家庭醫生制度,現在每周三,醫生都會上門來給她檢查身體。同時,通過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和補充醫療保險報銷等多重兜底措施,王三女住院看病的報銷比例可達90%。

  孫子孫女一直是王三女最挂心的人。孩子們因為先天性智力殘疾,幾乎不會和人交流,每當見到陌生人來家裡,就會躲到屋子的角落。2017年年底,幫扶干部給他們聯系了忻州市的特殊教育學校,並和王三女說:“為了孩子的將來,還是要送他們去讀書。如果想他們了,就帶您過去看看。”

  現在,兩個孩子見到人可以主動笑著打招呼了,還會做擦桌子等較為簡單的家務。孫女喜歡看歌舞節目,嘴裡不時會哼上幾句,跟著節奏蹦蹦跳跳,讓家裡多了不少歡聲笑語。

  落實兜底保障政策

  構建社會救助體系

  像王三女這樣的困難群眾,如何保障他們不會再次返貧,幫他們把日子越過越好?這需要細致全面的兜底政策。

  同住廣惠園的王厚今年80歲,與老伴兒和兒子居住。兒子二級殘疾,欠缺勞動能力,但他覺得這幾年的日子好過多了。“有各種補貼,兒子看病也花不了多少錢。”

  “面對困難群體,首先是要精准識別,進行分類救助。”岢嵐縣民政局局長秦君介紹,每個月當地有關部門都會召開聯席會議,動態調整幫扶對象。對群眾遇到的突發困難,隨時上門,調查核實后實施臨時救助。對於需要列入低保、五保戶等常態幫扶的,及時提醒群眾申請。

  對王三女、王厚這樣的家庭,秦君掰著指頭算了一筆兜底賬:“王三女目前的公益崗位每年有6000元的收入,同時享受每月500元的低保補貼。兩個孫輩每年共有特困供養將近兩萬元,以及8000元的護理費,算上退耕還林補貼、光伏收益分配、養老金等,每年有5萬元左右的收入。”

  同時,政府負擔了特殊教育學校的學費,並全額資助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供養人員、孤兒等救助對象參保參合,與大病救助有效銜接,王三女這樣的家庭支出開銷可以得到大幅度減少。

  “我們要讓特殊困難群體得到持續關愛。”秦君介紹,岢嵐縣符合農村低保條件的殘疾人,納入保障的總數佔到殘疾人總數的一半。對於困難殘疾人和重度殘疾人,也實現生活和護理“殘疾人兩項補貼”全覆蓋。

  “針對生活不便的孤寡老人、殘疾人,我們社區的日間照料中心每天都會給他們送飯上門。”廣惠園社區網格員高俊麗介紹,社區還建立了一支20多人的志願者隊伍,每名志願者對應幫扶幾家困難戶,經常會上門幫著打掃衛生、陪著聊天。“現在,王大娘的孫子孫女都和我熟悉了,一上門就叫姐姐。”高俊麗說。

  岢嵐縣已經初步形成以城鄉低保、農村特困人員兜底保障為基礎,醫療救助、臨時救助和自然災害救助等“三類”救助相配套的社會救助體系。據介紹,目前當地已建成包括養老院、農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等在內的養老機構20多家,覆蓋全縣所有鄉鎮和社區。

  “我們還計劃逐步建立覆蓋基層的社區工作站,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組建護工隊伍,為困難群體提供上門護理,解決他們的生活難題。”秦君說,目前這項工作已經覆蓋到縣鄉兩級,接下來,將在村、社區層面繼續推進。

  幫助就業支持創業

  探索各類幫扶措施

  岢嵐縣三井鎮三井村村民王玉柱,因幼年患上了小兒麻痺症,腿腳不方便,干不了重活。妻子智力殘疾,還有兩個女兒,家庭負擔一度很重。近年來,在各種政策幫扶下,他們的日子越過越好。

  “四口人低保一個月加起來有1500元,還有殘疾補助。”王玉柱說。花錢的地方主要在兩個女兒的教育上。為此,王玉柱從幾年前開始養羊。走進后院,羊圈裡幾十隻羊分為兩個品種。“前幾年我買的羊,趕上行情好,一年就回了本。”王玉柱指著一群白羊說,“最近市場波動,鎮長幫我申請了5萬元貼息貸款,我又買了10隻其他品種的羊,即使行情不好,也可以及時周轉資金了。”

  近年來,山西通過各種形式和渠道大力支持幫助困難群體就業創業。僅2021年,就幫助8000多名殘疾人找到了工作,幫助1萬多名殘疾人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此外,農村的困難群眾還可以通過申請貸款創業、參加高素質農民培訓等方式,走上致富道路。

  “全省城鄉低保平均保障標准達到每人每年5658元,特困人員供養和殘疾人兩項補貼標准也同步提高。去年全年,下撥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52.85億元,157萬困難群眾和62萬殘疾人得到了有效救助。”山西省民政廳廳長鄭紅介紹。

  一方面,有關部門已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聯席會議制度,通過日常化的信息比對,定期研究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制定推動工作的政策舉措。

  另一方面,山西不斷探索各類群體的幫扶措施。針對失能、殘疾老年人需求,山西支持5000戶困難家庭實施適老化改造,推動家庭成員照護培訓納入政府購買養老服務目錄。殘疾人教育水平不斷提高,義務教育階段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接近100%。此外,為5萬名殘疾人適配了輔助器具、滿足了10萬名殘疾人基本康復服務需求。開展殘疾評定上門服務,讓重度殘疾人足不出戶就可以領取新的殘疾証。

  “弱有所扶是兜牢民生底線的應有之義,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隻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鄭紅說:“下一步,要按照保基本、兜底線、救急難、可持續的總體思路,圍繞群眾關心的問題,實現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溫暖救助、智慧救助,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做好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促進共同富裕。”


  《 人民日報 》( 2022年05月13日 14 版)

(責編:張婷婷、張臨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