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看山西 | 呂梁:抓產業穩就業 鄉村振興“多點開花”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
2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重大部署。山西堅定不移全面推進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著力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在三晉大地奏響美麗鄉村建設“春之曲”。
即日起,人民日報社山西分社、人民網山西頻道聯合山西省委網信辦、山西省農業農村廳、山西省鄉村振興局,共同推出“鄉村振興看山西”專題報道,講好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新時代山西鄉村振興故事。
“我們一定好好培訓,掌握好專業知識,走出大山!”3月1日,呂梁石樓縣105名學員赴市參加呂梁山護工培訓,眼神裡充滿了期待。
溝壑縱橫、山巒起伏,黃河東岸的呂梁山是一座英雄的山,《呂梁英雄傳》將戰爭年代呂梁人民不畏犧牲的事跡傳遍大江南北﹔這又是一座貧困的山,囿於惡劣的自然條件,發展掣肘繁多。
如何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生豬、食用菌、雜糧、馬鈴薯等特色產業基地、特色產業鎮、特色產業村在呂梁山遍地開花﹔電商小鎮、文旅小鎮、產業示范小鎮等一批美麗鄉村賦予新時代新農村發展內涵﹔呂梁山護工、汾陽廚師、臨縣的哥等勞務品牌拔節育穗……強農業、拓就業,呂梁贏得了發展新局勢。
拓就業 擴展增收渠道
從“呂梁山護工”到“全國人大代表”,許連紅認為是技能改變了命運。
2022年,呂梁市打造“呂梁山護工”特色勞務品牌助力鄉村振興受到國務院通報表揚。作為“呂梁山護工”的一員,在今年的兩會上,人大代表許連紅建議,借鑒推廣“呂梁山護工”培訓就業經驗,打造各地各具特色的護工勞務品牌﹔落實有關家政人員崗前和“回爐”培訓政策,大力推進家政行業提質擴容。
呂梁山區曾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在當地,人們把圍著老公轉、圍著鍋台轉、圍著孩子轉的農村婦女,稱作“三轉婆姨”。2015年,呂梁市開始嘗試探索通過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實現精准脫貧。
2022年度呂梁職業技能大賽比賽現場。任建宇攝
針對貧困群眾“不願走出來、不敢走出來、不知怎麼走”的現實難題,呂梁市委市政府一方面通過典型事例及演出、微電影等藝術形式,幫助村民轉變觀念,一方面組織包村干部、第一書記、下鄉工作隊等各支力量,進村入戶,蹲點宣傳。
2016年6月起,呂梁相繼印發《呂梁山護工(護理)培訓就業工作五年規劃(2016—2020)》等5個政策性文件,出台《呂梁山護工技能培訓提升工程行動計劃》等16個實施方案,通過開展標准化培訓,主動對接市場。
有了呂梁山護工的成功先例,呂梁市實施“一縣一品牌”戰略,打造了一批地域鮮明、行業領先、技能突出的領軍勞務品牌。
“離石康養師”主要課程有康養護理、中式烹調、電商直播等,並定期開展招聘會,推薦學員到一、二線城市就業﹔“汾陽廚師”著力於發展烹飪職業教育和培訓,鼓勵和支持名師大師發揮傳幫帶的作用培育新人﹔“石樓物業工”以持証上崗為標准,形成了政府主導、支部引領、面向市場、專業培訓、持証上崗的新格局﹔“臨縣的哥”駕駛員培訓服務體系則構成了一條龍本校考試系統,精准對接市場需求,推動實現農村勞動力從“賣苦力打工”到“憑技能吃飯”的內生性轉變……
更多的勞務品牌拔節育穗,更多技能人才茁壯成長。“呂梁山護工”“石樓福海廚工”“嵐縣土豆宴”被認定為山西省特色勞務品牌。2022年,該市認定5個市級勞務品牌,培育8個縣級勞務品牌,打造8個體現呂梁特色、市場知名度高、競爭優勢突出的就業特色小鎮,共帶動就業3萬余人。
延產業 壯大產業集群
“酸甜口兒,每逢過節,就是消費旺季。”在山西秀容沙棘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秀容沙棘”)生產車間,隨著機器的轟鳴,在廠房生產流水線上,新鮮的沙棘飲品依次通過殺菌、灌裝、包裝后進入倉庫,隨后被運往各地。
在呂梁嵐縣界河口鎮東口子村流傳著一段順口溜:“一二三產要融合,沙棘產業為主導。規范提升闖新路,綠水青山寶中寶”。鄭二小是界河口鎮副鎮長,曾任東口子村黨支部書記,他帶領群眾通過合作社發展沙棘林產業,探索出“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貧困戶”的生態扶貧模式,實現了荒山增綠、群眾增收。
沙棘豐收。孫濤攝
“沙棘苗不僅有防風固沙、荒原增綠的生態效益,而且它全身都是寶,果可制沙棘油、飲料,葉可做茶,枝可制板材,可謂是吃上了‘生態飯’。”鄭二小介紹,當地呂梁山多為黃土丘陵山,溝壑縱橫、峁梁交錯,深藏其間的村民曾飽受貧苦與脆弱生態困擾。
2015年,抓住嵐縣試行購買式造林的機會,村裡成立了專業合作社,當年社員每戶增收6000多元。
生態飯不能隻有造林,縣裡推廣大果沙棘,該村第一時間引進種植。林業資產收益試點、沙棘后續產業等“綠”色工程也一個不落。
“在村裡建沙棘冷庫,引進沙棘制品公司,形成一條集‘種植—管護—採摘—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這一項可實現產值1.5億元,解決周邊村200多人就業,帶動460余人穩定增收,讓社員們在‘家門口’就有活干、有錢掙。”鄭二小細數著產業鏈的好處。
聘請專業管理人員負責沙棘的儲存、加工的日常運營和管理﹔沙棘的儲存、加工每年提取收益的20%作為公積金,用於企業的發展壯大……在原有野生沙棘20萬畝的基礎上,新植大果沙棘10萬畝,延伸補固沙棘產業鏈,形成了從沙棘種質資源保護、沙棘種植、沙棘採摘、沙棘貯藏、沙棘產品加工再到沙棘產品銷售的完整產業鏈條。
放眼呂梁,中陽縣大力推廣“合作社承載帶動、農戶分散經營”的生產模式,瞄准黑木耳產業上游,用“工廠化菌包生產+合作社+農戶分散栽植管理”的方式組織生產,培育建設食用菌工業原料林,實現黑木耳菌棒自產自供,打通木耳產業鏈的“內循環”﹔交城縣依托區域地理優勢和山水資源,挖掘鮮花文化與植物文化,依托香約薰衣草庄園、青禾谷中小學生農業培訓教育基地和百畝採摘園三大主體,打造集觀光旅游採摘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基地……
鄉村振興首先是產業振興。在呂梁,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積極延伸和拓展農業產業鏈,培育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固種業 夯實農業基底
雜糧增產幅度明顯,篩選出2個谷子品種、2個豆類品種、2個蕎麥品種和5個高粱品種。
“山西雜糧之鄉”“雜糧美食之鄉”在呂梁興縣授牌,該縣由雜糧生產大縣向種業大縣轉變。
雜糧種植面積突破40萬畝,雜糧產業鏈產值達到10.24億元,雜糧收入佔農民種糧收入的83%,佔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5%。
……
在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簡稱“農科院作科所”)興縣雜糧產業合作項目2022年工作總結暨2023年工作部署會議上,大家深感過去一年的成績來之不易。
“我國雜糧種植歷史悠久,山西雜糧種質資源豐富,與興縣開展雜糧產業戰略合作前景廣闊。”農科院作科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說道。
2021年,農科院作科所與興縣達成合作意向,並於2022年4月正式簽約,通過院地合作,為當地雜糧產業提供科技支撐。
專家學者紛至沓來,在當地建設優質雜糧種業示范基地,協助開展雜糧研究院、專家工作站、雜糧博物館、現代雜糧產業示范園區等六項建設工作,同時,派出谷子、蕎麥、高粱3個團隊和冷季、熱季2個食用豆團隊、20多名專家投入雜糧種業產業建設。
目前,農科院作科所已在興縣蔡家會鎮柳林村和固賢鄉吳城村建立谷子、高粱、蕎麥和豆類等200畝新品種區域性試驗示范基地,開展200余種雜糧品種的展示和篩選工作,為打好“興縣小雜糧”品牌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農科院研究員刁現民是最早到興縣的科學家之一,蔡家會鎮柳林村的示范基地建成后,他在這裡種植了50畝谷子,包括5個示范新品種、37個苗頭品系、55個各種谷子育種材料。
刁現民介紹,在興縣試種的蕎麥有7個品系的畝產超過了400公斤,9個品系的畝產超過了當地對照品種,並且所有的品種、品系和材料,都具有抗除草劑、中矮稈抗倒伏、適宜全程機械化的特點。
機械收割好“豐”景。圖片由孝義市委宣傳部提供
2022年以來,呂梁把發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作為糧食生產的一項重要工作,按照“平川與丘陵兩片布局、水地與旱地兩地分類、傳統種植與非傳統種植兩區示范”的安排,出台政策,強力推進,在6個縣(市)種植7.15萬畝,實打實地調整種植結構。
2023年初,呂梁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繼續推進農業保險全覆蓋,扎實推進農業“特”“優”產業發展,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一個大工程,不能“大而化之”“紙上談兵”,呂梁謀實策、出實招、求實效,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