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看山西 | 洪洞縣:深耕特色產業 繪就美麗鄉村“新圖景”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
2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重大部署。山西堅定不移全面推進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著力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在三晉大地奏響美麗鄉村建設“春之曲”。
即日起,人民日報社山西分社、人民網山西頻道聯合山西省委網信辦、山西省農業農村廳、山西省鄉村振興局,共同推出“鄉村振興看山西”專題報道,講好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新時代山西鄉村振興故事。
移步皆是景,抬眼見生機。
從秦壁村到楊岳村、石南村、興唐寺村,一路走、一路看,目之所及,天藍水碧,阡陌有序,房前屋后,稼穡井然……
華夏根祖聖地,幸福老家洪洞。近年來,洪洞縣委、縣政府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持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縣廣大干部群眾聚焦“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腳踏實地傳好鞏固脫貧成果接力棒,意氣奮發譜寫全面鄉村振興新篇章,以有力的舉措匯集強大的力量,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探索城鄉共同繁榮的洪洞路徑。
俯瞰大槐樹鎮秦壁村田園風光無限。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筆下美麗怡人的田園風光,在這裡煥發新活力。
示范引領,讓農村更有看頭
春天來了,村裡也忙了起來:農民忙著在一塊塊散發著泥土清香的田地間播種灌溉,在一排排整齊劃一的大棚裡施肥育苗,在一片片綠油油的蔬菜地中採收蔬菜。
走進洪洞縣大槐樹鎮秦壁村,一座座農家小院錯落有致,一條條鄉間道路干淨整潔。
這幾年,秦壁村一年比一年熱鬧,從108個日光溫室到智能大棚開工建設,再到引進農業循環經濟產業園,村裡握穩鄉村振興“接力棒”,大伙兒的日子越過越甜。
依托4000畝無公害蔬菜基地,秦壁村打響了“晉鄉秦壁”區域公共品牌,2022年被農業農村部辦公廳授予“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稱號。村裡人均收入達18000元,村集體年收入增至100萬元,吸納農戶務工525人次,增加工資性收入110萬元。
現在的秦壁,四季有花,全年常綠,農家庭院,整潔有序,村裡村外,文明成風。在這裡,水泥路通到家門口,路燈照亮夜間的村庄,垃圾集中清運、交通便捷高效﹔在這裡,村民住上了樓房,喝上了自來水,集中供暖供氣﹔在這裡,社區物業中心、文化活動中心、村史館、勞務市場、幼兒園,應有盡有。
目前,秦壁村鄉村振興示范創建工作已經全面完成,5000立方米的沼氣站項目已投入使用,250畝的養豬場也已經開始規模化養殖。村裡已逐步形成村南部農業生態循環產業園區,村北部高科技工業園區(洪洞經濟技術開發區),村中心生活服務區“三區”同建的格局。
秦壁村田園風光無限。
“下一步,將通過鄉村振興示范村的創建,依托我們村的資源優勢,在大力發展大棚草莓休閑採摘,蔬菜、花卉種植的同時,搞好科普教育研學農耕基地的建設,計劃在三年內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300萬元,全方位打造農文旅融合一體的美麗鄉村。”洪洞縣大槐樹鎮副鎮長、秦壁村黨支部書記劉小平信心滿滿,要多方面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讓鄉村振興示范村真正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據洪洞縣扶貧開發中心主任許建麗介紹,秦壁村在盤活土地資源大力發展農文旅的同時,還積極推動村企聯建,以洪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華翔智能產業園為依托,打造了大槐樹鎮第一家零工服務站,將零散化的招工市場搬進了職業介紹中心。
“我們零工站在帶動周邊靈活就業人員增收的同時,每年能夠為村集體帶來大約10萬元的收入。”秦壁村黨群服務中心主任張鵬介紹,后期,還將持續做好招工登記、就業推薦、政策咨詢等全鏈條的服務,幫助村裡更多的靈活就業人員實現更好地就業。
秦壁村農耕文化廣場新貌。
而最讓劉小平欣喜的是,村民的思想覺悟高了,村風民風正了,開展啥工作,大伙兒都積極配合,這也帶動了更多群眾加入到產業項目中,讓增收路越走越寬。
村集體經濟壯大了,群眾腰包鼓了,村子環境也美了。如今,街道整潔有序、綠化環繞,農村富裕帶動著鄉村美麗、村風文明、文明和諧。
特色種養,讓農業更有奔頭
驚蟄之后,萬物復蘇。來到洪洞縣辛村鎮石南村的“富硒農產品種植示范基地”,連片的麥地郁郁蔥蔥,長勢喜人。
洪洞縣耕地面積104.3萬畝,以小麥為主導的糧食總產量常年穩定在7.5億斤左右,是山西省糧食主產區,富硒小麥項目被列為“山西省糧食生產功能區試點縣”。
“洪洞縣硒資源豐富,環境質量優良,發展富硒功能農業產業潛力巨大。”在許建麗看來,村子要發展,必須有產業支撐,要結合本地資源特點,突出產業特色。
“這片富硒土地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石南村的饋贈,是村集體增收、村民致富的基礎。”站在富硒種植基地前,石南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董白娃開心地說,石南村有2100畝耕地的土壤平均硒元素含量0.58mg/kg,屬於富硒土壤。
依托富硒土壤優勢,石南村由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牽頭成立洪洞縣富硒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探索出了一條“合作社+公司+農戶”的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
辛村鎮石南村富硒農產品種植示范基地。
變硒資源為硒資產,讓資產變資本。石南村以村集體150畝富硒土地投資入股公司,佔股51%,積極吸收社會資金160萬元投資入股公司,佔股49%,由村股份經濟聯合社控股運營。大力發展富硒農產品種植示范基地,目前已經打造出“一園五區”,即富硒農業產業園,糯玉米和黑小麥種植區、蔬菜種植區、水產養殖區、畜牧養殖區、農產品深加工區。
“僅富硒小麥和富硒玉米種植,就為村裡帶來百萬元的效益。”董白娃說,目前,公司擁有富硒黑小麥586畝、平均年產1000斤/畝,富硒糯玉米586畝,平均年產3000穗/畝。除此之外,村裡還申請了食品包裝及“堯月樓”品牌專利,開發出了即食富硒糯玉米、石磨面粉、醋等20余種富硒功能農產品,帶動全村富硒產業規模發展,每年可為村集體增加收入10萬余元。
現在,石南村還建立了面粉廠、玉米加工廠,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將富硒農產品銷往上海、天津、西安等地。依托富硒產業發展壯大了集體經濟的同時,石南村把助推低收入群眾增收致富作為一件大事,共帶動周邊村的30余戶村民年均增收1500元以上,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富硒功能農業產業規模發展。
不僅要讓村民富起來,還要讓村民生活環境更加舒適。在石南村,村干部和村民一起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村子裡道路更加整潔,家家戶戶種花種草,不少村民還自發在牆上繪制彩繪,石南村正在朝著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方向持續努力。
這是洪洞縣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的一個微鏡頭。注重“特”“優”發展,該縣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立足全縣基礎優勢和資源優勢,突出鎮域特色,謀劃發展了富硒、中藥材、蔬菜、水果等一系列特色產業示范片區,落地實施了多個農業產業化項目,全縣產業發展條件得到進一步優化,特色產業基礎得到進一步夯實。
延鏈補鏈,讓產業更有勢頭
春暖花開時節,迎著陽光,在洪洞縣淹底鄉楊岳村,村民董紅星正將儲存在地窖裡的紅薯搬運上來,運往村邊的堯豐市場。
“我們的紅薯不愁賣,現在趁著季節差,一斤紅薯比平時的價格高一塊多錢。”董紅星樂呵呵地說。他承包了80畝土地種植紅薯,家裡的三個地窖能儲存15萬斤紅薯,每年到了收獲季節,儲存紅薯讓董紅星犯了難,隻能當下就賣掉。
淹底鄉楊岳村紅薯喜獲豐收。
楊岳村紅薯種植歷史底蘊深厚,淹底鄉搶抓機遇,以紅薯為主導產業,成功申報了“省級鄉村振興特色產業示范基地”。2022年,村裡建設了一個100萬斤儲存量的紅薯儲存庫,可儲藏周邊村300余畝地產出的紅薯,實現紅薯錯季銷售。
據介紹,該項目總佔地2300平方米,總投資470萬元,建設紅薯儲存庫和粉條加工廠,包含20個儲藏間和兩部升降機,可儲藏周邊村300余畝地產出的紅薯 (每畝3000斤商品紅薯) ,實現100萬斤紅薯錯季銷售,總產值將提高100萬元左右,實現經濟收入翻一番。
“現在村裡有了紅薯基地,我這年年就不用愁了。”董紅星租了村裡三個儲藏間用於存放紅薯,他算了一筆賬,一儲藏間能存放5萬斤,光是錯季銷售,比之前就能多賺近三十萬元。
“一畝地產七八千斤紅薯,每年到了收獲的季節,方圓村裡來打工的人特別多,也提高了我們村的生活水平。”楊岳村支部書記董劉平說道,村裡還建起了粉條加工廠,包含澱粉生產車間、粉條生產車間,年產粉條系列產品50萬斤,實現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
配套建設紅薯育苗基地、電商服務站,楊岳村通過網絡直播銷售,打通直銷渠道,帶動老百姓增收致富,同步建設了紅薯文化廣場、舞台,配套健身設施,進一步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如今,楊岳村已經成功舉辦了五屆洪洞紅薯文化節,新建紅薯儲藏窖1座,粉條加工廠1個,實現了紅薯窖藏及就地加工轉化雙增值,吸納農戶務工280人次,增加工資性收入50萬元。
淹底鄉鄉長張一書介紹,立足特色紅薯產業,淹底鄉主動打響“特優”牌,念好“產業”經,在功能布局、品種選育、技術培訓、鏈條延伸、市場拓展等方面下功夫,積極與全省、全國市場實現接軌,全力打造紅薯產業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格局,讓“洪洞紅薯、老家味道”家喻戶曉,把紅薯“小產業”做成農民增收的“大文章”。
依托優美資源稟賦,興唐寺鄉興唐寺村大踏步推進農旅融合,打響“康養小鎮”,發展“游玩在景區,消費留村裡”的鄉村旅游示范新業態,不斷激活鄉村振興大發展。過去一年,共吸納農戶務工450人次,增加工資性收入62萬元。
隨著鄉村振興的發展,鄉村游遍地開花。洪洞縣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以農帶旅、以旅興農,延伸產業鏈,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形成農業發展新格局。
一個個鮮活的例子不勝枚舉,但這也僅僅是洪洞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縮影。
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既是“攻堅戰”更是“持久戰”。在槐鄉大地,聽到最多的就是“發展”話題,看到最多的就是“實干”場景,80萬槐鄉兒女一道接續奮斗、勇毅前行,為鞏固脫貧成果“修史”,為全面鄉村振興“立傳”。(圖片由洪洞縣鄉村振興局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