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本網關注

千年牡丹正青春——洛陽牡丹文化節採風走筆

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
2023年04月13日09:10 | 來源:人民網-山西頻道
小字號

行走洛陽見牡丹。

花開滿城,開在牡丹園裡,開在水席餐桌上,開在老匠人的牡丹瓷瓶,開在年輕人的劇本殺場景。

“洛陽春日最繁華,紅綠蔭中十萬家。”4月伊始,第40屆洛陽牡丹文化節如約而至,三五好友相約賞花成為一時風尚。牡丹花開,也帶熱了文旅產業,洛陽在立足隋唐文化底蘊,塑造城市品牌形象的答卷中,開局破題。

國家牡丹園,牡丹進入盛花期。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攝

國家牡丹園,牡丹進入盛花期。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攝

到洛陽,去哪裡賞牡丹?國家牡丹園是個好去處。這裡的1300多個牡丹品種,涵蓋了中國絕大多數牡丹品種群和世界主要牡丹品種基因,西江錦、洛陽春、朱砂壘、藍芙蓉……150萬株牡丹色彩斑斕、嬌艷多姿。園內的一株“千年牡丹王”據考為隋朝西苑遺物,是洛陽牡丹的“活化石”。

洛陽作為原生牡丹發源地之一,有1600多年牡丹栽培歷史,宋代時“洛陽牡丹為天下冠”。北宋文學家李格非在《洛陽名園記》中記載,“凡園皆植牡丹……蓋無它池亭,獨有牡丹數十萬本。”在當時已有魏紫、姚黃等傳統牡丹品種。國家牡丹園自1978年創建以來,持續在牡丹培育、引進上下功夫,近年來收集了變葉墨香、古都彩蝶、月中仙子、橙色年華等幾十個新品種。

4月10日,國家牡丹園,小朋友在牡丹仙子雕像前玩耍。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攝

4月10日,國家牡丹園,小朋友在牡丹仙子雕像前玩耍。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攝

“今天拍了幾百幅牡丹,回家慢慢看,哪怕以后腿腳不方便,也能躺在床上臥游全國。”70歲的劉大爺賞花興致很高,從山西大同趕來,第一站就是國家牡丹園。

游客愛花,城市的舉措也貼心。組委會專門成立花情預報小組,按期發布各園花情信息﹔洛陽市氣象局提前一月發布預告:今年市區牡丹自然花期較去年提前4天左右,早開品種的初花期預計在3月31日,盛花期在4月8日前后。

4月10日,國家牡丹園世界牡丹花區。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攝

4月10日,國家牡丹園世界牡丹花區。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攝

除了國家牡丹園,隋唐城遺址植物園、洛城牡丹觀賞園、中國國花園、王城公園,甚至洛陽的街頭巷尾,各處盛開的牡丹花都能讓游客一飽眼福。

據了解,目前洛陽市牡丹種植面積達7.7萬畝,其中觀賞牡丹2.6萬畝、油用牡丹5.1萬畝,牡丹盆花、牡丹鮮切花正逐漸成為牡丹產業“新風口”,反季節鮮切花產銷居全國前列。

新體驗帶旺人氣,新業態催生新經濟。

初訪洛邑古城,便知這裡是一個極消耗相機快門的地方,不論男女、不分老幼,目之所及都是穿著古裝、各色民族服飾打卡拍照的游客,青磚鋪就的小街人流如織,不穿古裝的人倒像是穿越而來。“牡丹節期間客流量成倍增長,好多人把人生第一次古裝體驗留在了洛陽!”一家在景區經營漢服體驗店的老板笑著說。

4月11日晚,洛邑古城裡穿古裝合影的游客。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攝

4月11日晚,洛邑古城裡穿古裝合影的游客。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攝

4月10日,國家牡丹園,體驗變裝的阿姨。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攝

4月10日,國家牡丹園,體驗變裝的阿姨。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攝

在洛陽做了4年講解員工作的張玉也對此深有感觸,她告訴記者,幾年前,洛邑古城門前的大街上還很冷清,不是汽修洗車就是餐飲飯店,現在一整條街都是漢服體驗館,而且不僅是換裝,還有延伸的化妝、造型、攝影,形成一條龍服務。

穿漢服玩劇本殺(一種由玩家扮演劇本角色,完成設定任務或解謎的社交娛樂游戲),也是此次洛陽牡丹文化節期間的一道風景。4月8日至16日,九洲池景區推出“隋唐洛陽城 國風穿越節”大型沉浸式線下體驗活動,景區點位串珠成鏈,沉浸式賞花、沉浸式解謎互相融合,更加契合年輕人口味。

4月10日,洛陽九州池景區進行文旅展演。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攝

4月10日,洛陽九洲池景區進行文旅展演。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攝

為了一場劇本殺,來一座城市?在洛陽,確有此事。

一出洛陽龍門高鐵站,就能看到穿著古裝的劇本殺工作人員正在迎接從外省趕來的玩家。

洛陽現有兩家劇本殺行業頭部品牌——洛陽卡卡和FB,目前擁有線下門店86家,月均玩家7萬人次,帶動經濟效益近1700萬元。

這座城市天然帶有適合劇本殺行業發展的厚重、神秘氣質,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沉澱下的文化特質,為劇本殺內容創作和實景項目開發提供了無限可能。

盡管作為新生事物,劇本殺行業存在規模體量小、優質劇本供給不足、高素質從業人員匱乏等現實困境,但總的看,仍在蓬勃發展。3月28日,第二屆中國洛陽·劇本行業交流會在洛龍區開幕,當天達成的劇本交易在4000筆以上。

4月10日,洛陽應天門,等待觀賞3D投影秀的游客。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攝

4月10日,洛陽應天門,等待觀賞3D投影秀的游客。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攝

年輕人,喜歡在洛陽玩劇本殺﹔洛陽,也愛護來此的年輕人。2021年,洛陽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城市功能品質和年輕人越來越合拍。

作為牡丹文化節期間專門為年輕人打造的活動,天街·洛陽青年理想生活節這幾天熱度不減,“洛陽年輕人新進打卡玩耍地”“真的越來越愛我的洛陽”“建議年輕人都來洛陽吧”成為社交媒體平台的高熱詞條,咖啡集市、摩旅服務、露營公園、心跳音樂會為年輕人帶來探索城市的新空間。

正所謂“一花引來百花開”,近年來,洛陽牡丹文化節及其系列活動每年吸引國內外游客約20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200億元左右,“以花為媒,經濟唱戲”正不斷為洛陽城市發展吹來陣陣新風。

牡丹的自然花期在4月至5月,圍繞牡丹形成的文化產業卻可以“永不凋謝”。牡丹瓷和牡丹畫是洛陽牡丹文化產業的兩張靈動名片。

李學武牡丹主題文化藝術館展出的牡丹瓷作品《富貴吉祥》。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攝

李學武牡丹主題文化藝術館展出的牡丹瓷作品《富貴吉祥》。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攝

牡丹瓷是一種以優質高嶺土為原料,在繼承唐白瓷燒制技藝基礎上,將洛陽牡丹文化與傳統工藝融合而來的新派藝術陶瓷,瓷制牡丹形象逼真、色彩明亮,多次作為國禮贈送外賓。

“小花匠”飾品系列是近年牡丹瓷研發的重點,目前形成了項鏈、戒指、耳環、胸針、手鏈五個主要類目,價格在99元至799元不等。“每件飾品都是純手工捏制,上面的花朵直徑最小隻有2厘米,基本都有20多片花瓣,對制作工藝要求很高。”牡丹瓷創作人李學武介紹。

小巧別致的牡丹瓷飾品。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攝

小巧別致的牡丹瓷飾品。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攝

畢業於洛陽師范學院的石慧娜在牡丹瓷裝飾制作車間已經工作了9個年頭,“我們這個車間的員工需要有較強的美術功底,有許多是來自景德鎮陶瓷大學、洛陽理工學院美術專業的畢業生,去年就有7位應屆畢業生加入。”在石慧娜看來,“這幾年牡丹瓷的生產工藝要求更嚴格、更注重標准化了。”

4月11日,石慧娜正在進行牡丹瓷創作。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攝

4月11日,石慧娜正在進行牡丹瓷創作。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攝

花瓣重重疊疊,花蕊根根清晰,1300多攝氏度的燒制高溫讓牡丹瓷煥發光彩。“我們希望研發更多引領時尚潮流,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牡丹瓷產品,把牡丹瓷做成中國式奢侈品,我們有這個信心。”李學武說。

出洛陽市區20公裡,在孟津區平樂鎮平樂社區,有座中國牡丹畫創業產業園。2022年這個社區入選“全國鄉村特色產業產值超億元村”。

郭泰安是“平樂牡丹畫第一人”。1983年,洛陽第一次舉辦牡丹花會的時候,曾是美術教師的他隨手畫的一幅牡丹得到了不少人的稱贊,還有人專門詢價。正是這次經歷,讓他發現了牡丹畫中蘊藏的商機。牡丹花會結束后不久,郭泰安就開始帶領村民學習繪制牡丹畫,由此開啟了全村老少畫牡丹的傳奇故事。

蘸取白色和曙紅顏料,手腕用力輕輕往前一推,一片牡丹花瓣就成型了。五片花瓣聚攏在一起,一個花苞躍然紙上,墨色濃淡中花瓣層次分明,嬌嫩可愛。“畫畫讓人心情好!之前老公在外打工比我掙得多,現在我畫畫比他掙得多,時間也更自由。”46歲的畫師呂春紅講起來頗感自豪。

4月11日,平樂村民正在繪制牡丹畫。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攝

4月11日,平樂村民正在繪制牡丹畫。人民網記者 焦搏文攝

憑借牡丹畫,平樂社區走上致富的大路。如今在當地政府引導下,園區內的牡丹畫師隊伍壯大到1000多人,一幅幅牡丹畫作品從這裡銷往全國各地及海外市場,綜合收入過億元。園區也成為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河南科技大學、洛陽師范學院等多家藝術機構和高校的採風基地。

千年牡丹靜靜綻放,青年市集熱鬧非凡,古老與青春的氣息交織,讓這片花的世界顯得更加迷人。

多麼可愛的城,多麼可愛的牡丹!

(責編:焦搏文、桑莉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