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小農戶用上稱心農機(話說新農村)
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現代化。下足繡花功,潛心補短板,加快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量發展,讓農機更好服務農民,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更為強勁的動能
植保無人機安裝北斗導航,飛得穩、路線准、噴得勻,一天就能作業600多畝。春耕大忙,說起自家種地“神器”,河北省寧晉縣蘇家庄鎮東馬庄村種糧大戶張軍永嘖嘖稱嘆:“省工省肥,每畝地還能節省人工成本200多元。靠著20多台‘大鐵牛’,合作社為7000多畝小麥提供了社會化服務。”
從種到收,拖拉機深耕整地,無人機噴霧洒藥,收割機追逐麥浪,縱橫馳騁的農機,成為農家好幫手。近年來,高標准農田加快建設,田成方、路相連,農機進田更順暢。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現代產業,規模變大,更重效率。隨著農業現代化推進,農民對農機需求越來越廣泛,農機與農業生產各環節的融合越來越緊密。目前,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裝有北斗定位作業終端的農機裝備已達150萬台套。農機助力,讓農民從會種地到“慧”種地,為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提供了有力支撐。
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現代化。無論是穩產保供、降本增效,還是節約資源、減少損耗,農機都大有可為。需要看到,當前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還不平衡不充分。比如,應用於糧食耕種收環節的農機,品種全、性能優,而烘干、倉儲、加工等產后環節的機械化率仍待提升﹔各地特色產業發展如火如荼,可不少果、茶等經濟作物仍“無機可用”。面對新問題,要下足繡花功,潛心補短板,讓農機更好服務農民,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更為強勁的動能。
好農機從哪兒來?要緊盯農民需求,瞄准關鍵裝備,整合各級各類優勢科研資源,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聯合攻關,提升研發制造水平,生產更多適應不同地區、產業、品種和環節的“專精特”農機。比如,擴種大豆油料,是當前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任務,針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可有針對性地改進機具性能,加強農機配套,促進農機農藝融合,滿足兩種作物的不同需求。再如,我國丘陵山區耕地面積達6億多畝,對適用“小農機”“微農機”需求較大,應針對特殊地形和特色作物,加大研發適合的農機產品。
不少農機投入大,如何讓小農戶用得上?一方面,要加大購置補貼力度、創新金融服務,讓農民買得起。另一方面,各地應探索推廣農機合作、農業托管等社會化服務,解決一家一戶辦不了、辦起來不劃算的事,讓小農戶也能用上稱心農機。當前,共享農機、“滴滴農機”等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接下來要推動相關經營主體發展壯大,創新服務模式,拓展服務范圍,提升服務質量,讓更多小農戶享受高效便捷的農機社會化服務。
農機給力,種地省力。久久為功,加快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量發展,讓農民挑穩“金扁擔”,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注入澎湃動能。
《 人民日報 》( 2023年04月21日 1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