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革命觀察】打造國家級氫能技術創新高地
——走進中北大學“高效儲制氫技術與應用山西省重點實驗室”

科研人員在測試電解水制氫性能。王若涵攝
氫能來源豐富、綠色低碳,正逐步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發展的重要載體之一。山西省風光資源豐富,可再生能源裝機量位居全國前列,在清潔低碳的氫能供給上具有巨大潛力。
當氫能成為能源轉型的關鍵詞,如何將全省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近年來,中北大學“高效儲制氫技術與應用山西省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科研人員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他們以氫能高效制儲為突破口,加快氫能創新體系建設,強化全產業鏈技術攻關,以科研之力助力氫能產業“氫裝”上陣。
日前,記者走進實驗室,了解他們在制氫、儲氫以及產業實踐方面的探索和成就。
持續攻關
探尋綠氫制儲最優解
3月5日,實驗室內,排列有序的儀器不停運轉,一台電解水制氫裝置正發出輕微的“滋滋”聲,水中持續冒出小氣泡。
這一幕看似簡單,卻是實踐中制氫環節的核心場景之一。田真副教授介紹:“電解水制氫是在電流的作用下,通過電化學過程將水分子分解為氫氣和氧氣,分別在陰、陽極析出。這是綠氫生產的重要路徑。但如何實現低成本、規模化制氫,同時解決儲運問題,是產業發展的難題。”
針對產業需求,科研人員錨定制氫技術降本和安全高效儲運兩大方向發力。
在削減制氫成本上,實驗室引入新研發的高效催化劑,顯著提升了電解水制氫關鍵部件——膜電極的工作效率。通過對材料和工藝的精心雕琢,膜材料及器件的穩定性與耐久性大幅增強。“我們通過技術手段持續提升膜的導電率,以達到商業用膜的標准。目前項目團隊已擁有多項專利,並聯合企業入駐了‘晉創谷’,所研發膜材料的性能指標在行業內同類產品中處於領先水平。”王超教授說。
“氫氣易燃易爆,密度極小,液化臨界溫度亦低,成為橫亙在氫氣儲存與運輸環節的難題。”劉長城副教授說,團隊開發了系列固態材料來實現氫氣儲存。在此過程中,儲氫材料宛如一個“充電寶”,不僅能夠蓄存富余能量,還可實現遠距離輸運,並在需要時高效可控釋放能量。不過,活潑且豐盈的氫氣若要轉變為便於攜帶的“充電寶”,還需經歷一次形態上的關鍵轉換。
經過多次攻關,目前實驗室已成功開發出高活性鎂基儲氫材料助力氫氣儲存,制備工藝流程短、成本低,能夠適配不同應用場景。
“團隊已具備固態儲氫材料噸級/年的規模化量產能力,形成了從材料設計制備到系統集成優化的一系列專利技術成果,並成功應用於百瓦級至千瓦級燃料電池系統,目前已在應急電源、無人機等場景展開產品設計,可顯著提升系統的儲氫密度、安全性與便攜性。”項目負責人張釗副教授說,氫氣高效固態儲存和低溫可控釋放,為氫能產業的落地應用開辟了新路徑。
搶佔風口
立足科研平台練“氫功”
實驗室裡一次次技術上的突破與革新,為山西氫能產業的強鏈之路不斷夯實基礎,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撐。
近五年,中北大學氫能研發團隊勇挑重擔,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各類科研項目超40項。在成果轉化方面成績斐然,申請發明專利50余項,實現科研成果產業化落地及專利轉化10余項。去年,實驗室再度發力,一舉攻克200千瓦級氫電混合動力系統應用關鍵技術,持續推動技術迭代升級……
實驗室主任郭麗表示:“團隊能取得今日的成就,緣於我省良好的氫能產業發展環境、豐厚的產業實踐、學校集群式科研平台及穩定的研究團隊。”
能源革命進程中,我省穩步推進氫能全產業鏈發展。氫能產業領域豐富的場景和實踐中的難題,為展開科學研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目前,中北大學在氫能技術領域已形成“材料研發—裝備設計—系統集成”的全產業鏈研究能力。
秉持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中北大學加快布局氫能學科群,搶佔產業發展“風口”,搭建平台練“氫功”。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山西產業轉型發展的迫切需求,該校積極開展前瞻性、系統性基礎應用研究,先后建立“高效儲制氫技術與應用山西省重點實驗室”“氫能炭基電極材料山西省重點實驗室”“山西省高純氫制備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省氫能與燃料電池聯合實驗室”等研究平台,研究方向涵蓋電解水制氫、氫氣純化、固態儲氫、氫燃料電池和氫氣安全等領域。
緊扣國家“雙碳”戰略需求,中北大學專門新設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和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兩個專業。學校依托我省唯一的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一級學科博士點,構建起本碩博貫通培養體系,為能源領域輸送急需人才。如今,學校已形成相對完整的雁陣型人才培養、科研和教學體系,隊伍結構合理、穩定,並在長期合作基礎上圍繞主要研究方向形成若干活躍的創新團隊,為服務國家能源轉型戰略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校企合作
激發氫能產業新變革
實驗室的科研工作者,主要來自中北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近年來,該學院將產學研合作及成果轉化視為關鍵發展路徑,鼓勵科研人員主動出擊,與企業攜手開展協同創新,大力推進實驗成果轉化工作,助推能源產業實現轉型升級。
去年,學院先后與山西文龍中美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西開源益通礦業設備制造有限公司、山西金宇科林科技有限公司、山西成城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進行技術攻關和產品研發。多人入選山西省科技副總項目,助力企業科技創新和產品研發。科研團隊與開封國信新材料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共同致力於高性能硅碳負極材料的研發。在雙方的不懈努力下,該項目現已順利通過中試階段,成功邁向規模化生產階段,為能源領域帶來新的突破與變革。
“氫能安全貫穿制、儲、運、用全產業鏈條,風險隱蔽性強,事故連鎖反應快。當下,我國已建成加氫站超400座,安全技術升級迫在眉睫。”黃鵲副教授的話語中滿是緊迫感,她表示,“氫能發展,安全必須先行,如今正從被動處置邁向主動防御。”針對行業痛點,該團隊從危險源辨識、可燃混合氣體燃爆機理分析、氣體實時在線監測等角度攻關,打造出“監測—阻斷—應急”三位一體的安全技術矩陣,致力於全鏈條破解氫能安全難題。
中北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黨委書記胡向明表示:“如今氫能產業發展條件逐步成熟,產業在核心技術體系建設、產品開發以及降低成本方面已取得不少突破。我們將以打造國家級氫能技術創新高地為目標,不斷加強基礎研究和示范應用,與產業各界攜手並進,一起迎接氫能規模化應用大時代的到來。”(記者姚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