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山西篇

行进中国 | 长城脚下是故乡

行进中国|43年坚守 昔日荒沟披绿装 行进中国|LED 光链 点亮太行新坐标 行进中国|一座“国保”如何扛住客流量洪峰?

行进中国|老炉子跳出数字新舞步

40块大屏实时监控、鼠标轻点完成炼焦全流程——走进临汾市曲沃县晋南钢铁集控中心,当室外温度逼近40℃时,这个曾需工人身着阻燃服鏖战高温的炼焦车间,如今只剩机器轰鸣声回荡在空荡的厂房。

行进中国 | 从“单一绿”走向“多彩美”

2023年,随着山西“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启动,河曲县把沿黄生态环境治理作为关键之举,对黄河流域河曲段进行切片分块,梳理水污染治理存在的短板和问题,组建10个专项工作组,全方位、一体化推进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

行进中国|垃圾山蝶变“文旅地标”

十年前,这里是令人掩鼻的废弃矿区和垃圾山;十年后,这里游人如织,成为游客体验山西五千年民俗风情的“文化之窗”。山西晋城司徒小镇的华丽转身,书写了一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最新报道

转型山西

  • 创新
  • 共享
  • 绿色
  • 乡村
  • 文化

行进中国|老炉子跳出数字新舞步

40块大屏实时监控、鼠标轻点完成炼焦全流程——走进临汾市曲沃县晋南钢铁集控中心,当室外温度逼近40℃时,这个曾需工人身着阻燃服鏖战高温的炼焦车间,如今只剩机器轰鸣声回荡在空荡的厂房。

行进中国|煤矸石“逆袭”之旅

目前,朔州市已具备年产27亿块煤矸石烧结砖、45万吨煤矸石煅烧高岭土、4亿块粉煤灰蒸压砖等多项生产能力,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行进中国 | 长城脚下是故乡

朔州持续发力,经过抢救性保护、加固维修、环境整治、增加安全防护设施等举措,一座座长城古堡得到及时修复。

行进中国 | 一路风景一路歌

一河风光一路景。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建成通车,不仅连缀起了大河景观,也催生了“黄河经济”:乾坤湾村以游客需求为导向,打造高端“民宿群”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万家寨村打造别具一格的汽车旅馆,壮大村集体经济;关河口驿站的成功运营更是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行进中国 | 铁花“打”出个亿元村

10年前,司徒村因“地下无资源”陷入了发展困境,如何带领全村发展,成为摆在村“两委”面前的难题。时任村委会主任的周小明几乎跑遍了全国的强村富村,终于取回了“真经”:把有限的土地流转起来,盘活农村经济之水,打造一个集农业观光、特色餐饮、休闲娱乐、旅游度假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农业生态产业园区。

行进中国 | 从“单一绿”走向“多彩美”

地处晋、陕、蒙三省交界处,黄河中游在此形成“S”形大弯,一河、一曲,山西忻州河曲因此得名。

行进中国|垃圾山蝶变“文旅地标”

村南的垃圾山上,开心农场、美食街、古韵亭台相继崛起,充满晋东南乡土气息的“老锅巷”和复刻晋城老街的“六尺巷”逐步落成......从“发展洼地”变身“希望田野”,司徒村只用了6年。

行进中国|数字翅膀下的“振兴新旅”

当喧腾的烟火气与深厚的乡土底蕴已成底色,振兴小镇的目光早已投向更辽远的边界——数字技术的星辉,正悄然为这幅田园图卷注入未来之翼。

行进中国 | 振兴村里话振兴

画里山高石头多的小山村,与记者下车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形成强烈反差。虽然正值管网改造项目施工,振兴小镇各条巷道都挖开了深渠,但丝毫没有掩盖乡村的美感——碧树掩映,别墅林立,庭院雅致。

行进中国|千年古都的“花”样年华

从曾经散种在房前屋后、田边地头的一株株黄花,到种植规模连面成片、研发产品种类过百的大产业,短短几年里,大同黄花从不足3万亩发展到目前的26万亩,开发出6大系列130余种黄花产品,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40亿元。2023年,大同被授予“中国黄花之都”荣誉称号。

行进中国|古人如何给壁画上色?

似千年前古代工匠研磨矿物颜料的现代回响——当青金石粉末遇上丙烯酸加固剂,一场跨越时空的色彩守护之旅正在上演。

行进中国 | 4000 年前古人如何预测节气?

“4000年前的陶寺先民站在观测点上,通过日出在不同柱子缝隙中出现的位置,便能精准判断出20个节令。”

行进中国|看千年石窟“行走”世界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近景摄影测量……高精度必然伴随着大数据。2019年,数字云冈先进计算中心建成。

行进中国|一座“国保”如何扛住客流量洪峰?

崇福寺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寺院坐北朝南,占地2.34万平方米,五进院落、十座殿宇沿中轴线庄严排布,尽显中华传统建筑的空间美学。

融媒体展示

聚焦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