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味道叫普洱】云南江城:建设好家乡 守护好边疆

青山如黛,碧水如练。
走进云南的边境小城——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整董镇整董村城子三寨,垂荫覆地的大榕树,郁郁葱葱的芭蕉树,装点着风情万种的傣家竹楼。
站在竹楼上,盎然绿意涌入眼底,到处是密密莽莽的青,到处是潮卷浪翻的绿。错落有致的傣家竹楼,层层叠叠的屋顶与枝繁叶茂的古榕树掩印其中,鹅卵石与青石板铺就的小街贯穿整个村落,散发着独特之美。
城子三寨曼贺村民小组风景如画。人民网记者 张婷婷摄
边关美——打造富边的样板
“哐、哐、哐……”在整董村曼景寨村民小组的一栋傣家竹楼里,92岁的咪宰金佝偻着背,正坐在一台老式织布机前纺织傣锦。
傣锦是傣族传统民间工艺,以细纱为经、红线为纬织成,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少数民族特色,能做成床单、裙子和背包等日用品。说起现在的生活,咪宰金老人很知足,“现在政策好了,让我们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咪宰金口中的“好房子”“好日子”始于2015年。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提升,当地政府提出把城子三寨打造成一个干净、宜居、美丽的特色旅游乡村。
整董镇位于江城县南部,东南与老挝接壤,是以傣族为世居民族的小镇,镇内共有傣、哈尼、瑶、彝等11个少数民族。
整董村党总支副书记、曼贺支部书记岩光罕介绍,城子三寨包括曼贺村民小组、曼贺井村民小组和曼景寨村民小组,是户数多且集中连片的寨子,寨子里90%都是傣族。
咪宰金坐在织布机前纺织傣锦。人民网记者 张婷婷摄
“为保留原有村落风貌,突出傣族传统杆栏式建筑特色,房屋要‘修旧如旧’,人居环境要‘人畜分离’,并开展‘一水两污’项目建设。”整董镇党委副书记彭靖媛介绍,2015年3月,按照户均补助6万元的标准,江城县先后对132户民居进行了提升保护。
民族边疆地区如何推进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当好火车头。党建引领下,城子三寨每个村民小组成立议事委员会,小组干部、党员、有威望的老人加入,大伙共同参与社会治理。为保护木质结构的吊脚楼,村民们自发组成消防小队,不时到村里巡护;一户村民患重病,地里活计没人干,村民们帮着干;疫情防控期间要守卡,党员带头,群众跟上;村里主干道,除了保洁员每日清扫,村民们每十天一次大清扫。
“这些年,村两委班子依托自身文化,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了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和村规民约,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岩光罕颇感欣慰。
不仅如此,农户们还开辟起了房屋旁的闲滩空地,在傣家楼旁建起一片片菜园、果园、花园,围上小篱笆,让房前屋后树成行、花成簇、菜成畦。
长期以来,整董镇坚持齐抓共管、全民参与,强化村组风貌整治、着力打造特色旅游资源、全力推进特色乡村旅游小镇建设。2019年,整董镇被评为云南省首批少数民族特色小镇。今年上半年,共接待各类游客近20000人次。
这只是江城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秀美缩影。近年来,该县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统筹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科学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蓝图,让农村成为显得出特色、留得住乡情、记得起乡愁的美丽家园。
边民富——树立稳边的示范
打造现代化边境小康村,产业兴旺是群众增收的关键。
立足县域实际,江城县紧盯产业兴旺、百姓富裕的发展目标,在加快当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努力推动特色产业壮大升级,把肉牛养殖作为致富重点产业来抓,走出了一条“牛”路子。
在江城晨源黄牛养殖厂的牛棚里,江城本地小黄牛、安格斯、西门塔尔等品种的牛正等待着主人的到来。
“午餐”时间到,李思晨把精心配制的草料倒入饲料池中,看着圈里的牛被养得膘肥体壮,他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2016年,22岁的李思晨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勐烈镇大寨村,凭着身上的一股“牛气”,创办了黄牛养殖场,创建了从繁殖、防疫到销售一条龙服务的产业链。
晨源黄牛养殖厂的小黄牛等待主人的到来。人民网记者 张婷婷摄
“我大学学的就是畜牧兽医专业,通过引进能繁母牛和新品种进行杂交繁育,现在每头牛的重量从250公斤增长到了400公斤。除去日常开销和工人工资,去年仍有50余万元的收入。”尝到甜头的李思晨正计划扩建二期牛栏,将容纳500多头牛。眼看养殖场步入正轨,眼前的小伙儿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江城县把勐烈镇大寨村作为肉牛养殖试点村进行建设,积极探索肉牛产业发展新模式,强化金融服务肉牛产业发展,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肉牛养殖存在的“群众无钱养牛”“养殖风险无保障”以及“金融政策不贴身”等难题和瓶颈。截至今年3月,大寨村全村新建牛舍89户。
随着《江城县肉牛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的出台,为当地肉牛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其中“肉牛+保险+信贷”政策有效解决了农户发展肉牛产业的资金和风险问题,极大提高了农户的养殖积极性,牛圈建设奖补政策为肉牛养殖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提供了保障,牧草种植奖补政策为养殖户转变养殖方式、提高养殖效率起到了推动作用。
曾几何时,江城黄牛因受交通运输不便、品牌影响力不足等条件限制,一直“养在深山人未识”。为破解这一困局,该县积极打造“江城黄牛”地域品牌。
2018年7月,“江城黄牛”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实现江城县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零的突破;
2019年《江城黄牛品种》地方标准发布实施;
2021年12月3日,“江城黄牛”正式进入到国家畜禽遗传志名录。
……
一系列的突破,江城黄牛的知名度不断提升,从而“身价倍增”。
如今,不仅农户养牛的积极性高涨,省内外企业也纷至沓来。截至目前,全县肉牛存栏4.69万头,有50头以上肉牛规模户128户,100头以上肉牛规模户30户,创建了1个市级肉牛产业示范基地,带动了江城县肉牛产业逐渐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迈进。
乘着政策东风,聚力发展肉牛产业,江城县走出了乡村振兴新路子,描绘着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的美好蓝图。
边疆稳——筑牢守边的屏障
江城县因李仙江、曼老江、勐野江三江环绕故名“江城”,是云南省唯一与老挝、越南两个国家接壤的县城,边境线长达183公里,素有“一城连三国”“一眼望三国”和“转身走三国”的美誉。
在三国边境线上,有一个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而建起的“国门寨”——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曲水镇坝伞村国门寨村民小组。站在国门寨休闲广场向西望去,中老、中越边境线仅在三百米之外,这里是距离“三国界碑”最近的村民小组。
曾经,“老少边穷”是江城的最大县情。2020年底,国门寨易地扶贫搬迁新建民房36间,水、电、路、网络、公厕、垃圾池、太阳能路灯、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功能配套。现在,村容村貌、村民生活水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500元。
蜿蜒的水泥路犹如一条条丝带把村组紧紧地连在一起,崭新宽敞的新民居展示着边民生活的富裕和美好。2021年,国门寨被列为江城县“现代化边境小康示范村”示范点之一。
“我们的好日子是国家的好政策带来的,所以守边固边爱边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国门寨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黄有富是一名农村致富带头人,种植茶叶年收入6万元,养殖65头黄牛年收入达9万元。
据黄有富介绍,国门寨党支部党员主动带头承担起边境义务巡逻、边境疫情防控等工作,以党建引领边境管控,全面筑牢“防疫”防线。实行支部包组、“党员+先锋队员+包保联保联络员”包保联保农户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将小组划分为1个大网格,由先锋队包保,先锋队长负责,11名先锋队员每人包保3至5户群众,队员受队长领导,每日向队长汇报网格摸排情况。在小组内采取5户至10户联保责任制,确保联保效果,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相互监督、彼此守护。
一名边民,就是一名哨兵。资料图由江城县委宣传部提供
“我们要当好哨兵,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维护好边境的稳定。”黄有富朴实的华语却铿锵有力。
边境兴则边疆稳,边民富则边防固。作为一个“一城连三国”的县份,江城强边固防工作十分重要。
一名边民,就是一名哨兵;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通过户户联保、网格化管理等一系列措施,江城县将各个边境村寨的村民与疫情防控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提高边境村寨村民的防疫意识,投身防疫部署,真正做到了群防群治;同时还积极推行联防联控,党政军警与边境村寨村民协同“作战”,由点连线,由线带面,织起一张边境疫情稳控的牢固网格,将境外输入的风险挡在国门之外。
在江城县,活跃着一支由村民组成的“新时代边境先锋队”,他们在抗击疫情、稳边固边工作中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他们在边境线上树起了一道边境安宁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的红色风景线。
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是兴边富民行动的重要一环,也是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载体。
如今,江城的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边民们艰苦奋斗,努力建好家乡、守好国土。一幅“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境稳、党建强”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