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文化旅游

話劇《於成龍》:歷史劇創作的全新突破

2022年06月16日16:26 | 來源:人民網-山西頻道
小字號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大幕拉開,400多年前,山西呂梁永寧書院傳來學童們朗朗書聲,這清脆稚嫩的誦讀聲,穿越歲月的長河,總是令劇中的主人公於成龍魂牽夢縈,想起他在永年書院開蒙先生,也是他的岳父,邢先生的諄諄教誨成為指引於成龍仕途的啟明星。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啟明星引路,於成龍花甲之年,又啟程前往直隸,擔任巡撫。

前通往直隸的官道上,一輛馬車匆匆趕路,忽聽得仆人興奮地喊道:“老爺,咱們到了,直隸!”伴隨著“吁”的一聲,馬車停住了,一位衣飾簡朴、風塵仆仆的老人走了下來,他就是奉詔赴任直隸巡撫的於成龍……

由中共山西省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精心策劃指導,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山西演藝集團組織實施,山西省話劇院傾情創作演出的原創話劇《於成龍》近日搬上舞台,在省城連續演出30場,好評如潮。

該劇樹立大歷史觀、大時代觀,以總攬歷史長河的雄渾氣魄,貫通古今,在故事結構、表現形式、主題蘊涵等方面進行了全新的挖掘梳理、提煉表達,首次在中國話劇舞台塑造了“天下廉吏第一”的歷史人物於成龍的形象,用歷史關照現實,是歷史劇的一次全新突破,也是新時代新征程山西省廉潔文化建設的一張靚麗名片。

重要的歷史人物是文藝創作的富礦。歷史上的於成龍系清朝名臣,山西永寧州人(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屬大器晚成,年輕時性格剛烈,看不慣科舉考試徇私舞弊之風,在考卷上痛陳時弊,結果落榜。於成龍45歲才開始踏上仕途出任羅城知府,隨后一路升任四川合州知州,湖廣黃州知府、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於成龍在兩江總督任上謝世,終年68歲。於成龍宦海生涯23載,所到之處,皆有政聲,尤其是始終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百姓愛戴。康熙帝為其御書“天下廉吏第一”的牌匾,於成龍謝世,康熙帝破例親撰碑文題寫“高行清粹”匾額匾予以褒揚。

在歷史橫切面上尋找一點,把它精細放大——這就是話劇《於成龍》的魅力所在。原創話劇《於成龍》由國家一級編劇馬連倫執筆,國家一級導演王小鷹執導,全劇精心而巧妙地選取於成龍宦海生涯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從福建千裡迢迢赴任直隸巡撫,於成龍剛剛趕到直隸地界,所見所聞令他觸目驚心,四處逃難的災民、十萬火急的災情與貪腐嚴峻的官場形成強烈反差,重重矛盾刻不容緩直逼新任直隸巡撫於成龍,限於困局中的於成龍究竟該如何應對?怎樣破局?故事就從這裡開始講起。

面對災民,大名知縣趙履謙卻在縣衙內伙同於成龍的小舅子天津鹽商邢家良呼朋喚友大吃二喝,於成龍毫不遲疑將趙履謙就地革職,將邢家良趕回天津。餓殍遍野、難民命懸一線,直隸各府糧食告急的文書雪片般涌來,災情刻不容緩,怎麼辦?這樣的開頭,故事切入干淨利索,沒有過多的鋪陳渲染,節奏鏗鏘,直接挺進全劇的核心旨要,這樣切入使得全劇主題主線高度集中凝練,對觀眾有很強的代入感。

劇中,保定皇家糧倉主管赫侖看到前來准備開倉放糧的於成龍十分傲慢。他趾高氣昂地說:“我可要奉勸你一句,二品頂戴得來不易,頂戴下面的這顆腦袋更該珍惜。”

於成龍回答:“拿我一個人的命換千百人,自當值得。”

赫侖充滿嘲諷地說:“有風骨啊,聽聞於大人是呂梁永寧人,二十年前離鄉從官,可你夫人與兒子孫子,還留在永寧吧?”

聽到這樣的威脅,於成心頭也是一顫……但依然不懼恐嚇堅持開倉放糧。

看於成龍沒有懼色,坦然不驚,赫侖感覺自己的話還不夠狠,接著又說:“僭越之罪當誅九族!你自己的腦袋不要,你於家的血脈斷送了,你也不怕?”

“開倉放糧!”

在“情”與“法”、“情”與“理”的斗爭與思辨中,於成龍置個人生死於度外,果斷抉擇,冒死私開皇家糧倉,賑濟災民。

“話劇《於成龍》故事情節波詭雲譎、扣人心弦,高潮迭起……最打動我的是於成龍這個人物。”山西大學歷史系劉曦和他的同學們觀看演出后認為,舞台上的於成龍鐵骨錚錚、有血有肉,可信可敬可親,劇中矛盾沖突緊扣於成龍為官的人生追求,突顯了主人公“為政以德”的精神追求,生動詮釋了他以民為本、勤政清廉、敢於擔當的官德。

劇中,康熙皇上赦免了於成龍的“僭越之罪”。然而,開倉的賑災糧卻悉數落入號稱“馬上好漢”的“盜匪”之手。於成龍百思不得其解,按察使董炳忠為於成龍揭開了“盜匪”的真實底細,馬上好漢”並非什麼江洋大盜,而是曾鼎力支持於成龍開倉放糧的直隸布政使齊英,齊英是當朝大學士明珠的族兄,明珠身居高位,權傾朝野,於成龍不顧個人安危,將設計將齊英拿下。於成龍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齊英所侵吞的賑災糧全部都存放在自己小舅子邢家良的鹽庫裡。面對親情與國法,於成龍最終選擇了后者。

這就是一個400多年前的清朝官員的擔當與作為。

於成龍強大的內心和為官的底氣來自哪裡?

該劇尾聲時,於成龍與為他開蒙的永寧書院的邢先生有這樣一段對話:

邢先生問於成龍:“我慶幸教過你,我還要教更多的人。你可還記得問過我,何為‘為政以德’。”

於成龍答曰:“學生究其一生,都未曾得到答案。”

邢先生說:“恤千萬百姓之情,守仁愛眾生之法,便是真正的‘德’。”

於成龍泣不成聲地曰:“先生,學生懂了!”

答案就在於此。此處也正是該劇最為傳神的點睛之筆。

於成龍強大的內心和為官的底氣來自中華民族幾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有力的支撐。

於成龍生於憂患,苦讀詩書數十年,飽經國家社稷之動蕩,曾深刻體會百姓離亂之苦。他為官的核心就是心系百姓、造福百姓、為民請命,對惡勢力不卑不亢、剛正不阿。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劇中對《論語·為政》篇誦讀聲反復運用,這段文句,是儒家德政主張的集中體現,也是於成龍形象的先導,同時也給出了於成龍自出仕以來,從芝麻小官到封疆大吏,能夠不斷“卓異”、始終清廉,成為清朝好官員以堅實的文化心理依據。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於成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出來的知識分子,並且始終堅定不移、執著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天下第一廉吏”。 他的一生就是傳奇,是那個時代官場上的清流。

仰望華夏文明的歷史天空,淬煉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該劇不僅生動鮮活地表現了於成龍為政清廉、愛民如子的事跡,更主要的是要展現他敢作為、敢擔當的精神,以及為百姓、為天地、為天理的為官宗旨。正是於成龍身上的這股清流正氣,讓這個人物穿越幾百年直到今天還飽含現實的溫度,讓當代人從那段歷史中產生思想共鳴,這是真正的現實主義創作的力量,毋庸置疑原創話劇《於成龍》是新時代歷史劇創作的一次全新突破。(李曉芳)

(責編:雷昊、張臨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