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三交镇东王家沟村:

小小乌鸡蛋 脱贫大文章

2020年04月14日16:31  来源:人民网-山西频道
 

72岁的临县三交镇东王家沟村李爱则老人,怎么也想不到,眼看着自己和老伴王文德“到了快爬不动的年纪了”,还能摊上“天上掉馅饼的事”。

两年前,这一对饱经风霜的失能老人,靠饲养返乡创业的企业家免费发放的30只乌鸡起步,经过滚雪球式的发展,如今已经饲养到120只,“每天仅卖乌鸡蛋,就能有四五十元的收入”,成为村里“坐享其成”的老来福“一族”。

1颗乌鸡蛋2元钱,也许微不足道;10颗乌鸡蛋,养殖户“就能换一天的吃喝”;100颗乌鸡蛋,变现后几乎够一户贫困户一个月的开销;成千上万颗乌鸡蛋,甚至能让一个村决胜脱贫……临县三交镇东王家沟村业已形成的乌鸡养殖产业的燎原之势,就是精准脱贫政策落地生根的一个生动的实践。

“我们村这两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生活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养乌鸡让我们这些不中用的老年人在居家护院之间,就能挣到生活开销,三国这小子,致富不忘本,是本乡本土的大好人啊!”71岁的村民李改连连连说到。

李改连一家过去一直挣扎在温饱线上,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一辈子要强的她依靠各种利好政策,实现了脱贫。“生活比以前好多了,但总觉得离小康还是远了点。”

真正让她产生获得感、幸福感的事,还是始于乌鸡养殖。

“现在我饲养着120只乌鸡,有五六十只处于盛蛋期,每天能收二三斤鸡蛋,每斤按20元算,有五六十元的收入哩。” 李改连扳着指头划拉着收入喜出望外,“不用花一分钱就能得到乌鸡苗,乌鸡蛋20元一斤现场结算,天大的好事让我们碰上了。”

李改连口口声声称的好人,叫王三国,是本村先富起来的“大咖级”人物。

富而思源,不忘桑梓的王三国,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三年前,毅然决然“卷起铺盖卷”回到阔别已久的故里,擎起建设美丽乡村“七星泉小镇”的大旗。

在王三国看来,乡村振兴必须是“一个战场同时打赢两场战役”。不仅是要建几处漂亮宏伟的建筑,更主要的是让村民们参与进来,有事做,有钱挣,有甜头。“不能中看不中用,更不能劳民伤财。”

“要在劳有所得、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上有所作所为,保证全村父老乡亲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王三国的表述一如他的行事风格,朴实无华。

“之所以搞乌鸡养殖业,免费发放鸡苗,高价回收鸡蛋,就是要激活村里70岁以上老弱病残的老人们的‘造血功能’,让他们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就能‘坐地收银’,让老人们过上几天好日子,回乡创业就值了。”说到发展惠及全村的乌鸡养殖业的初衷时,王三国说。

“吹面不寒杨柳风”,早春的东王家沟,“一切都欣欣然睁开了眼”。精准扶贫让这个一向沉寂的小山村呈现出人欢马叫的景象,张扬着生机与活力。

地头,勤劳的人们已开始春耕备耕;村前,各个建设工地上机声隆隆;农家院落,“鸡鸣桑树颠,犬吠深巷中”。

从李爱则老人家出来,一路爬坡上梁,便是即将建设完工的环村人行步道,步道依村“发际线”而建,峰回路转,蜿蜒盘旋,仿佛悬挂于半山中。

中午时分,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驻足空中玻璃廊桥观景平台,东王家沟尽收眼底:重金打造的七星泉小镇蓄势待发,洞藏福盛酒厂热气腾腾,依山而建的黄土风情客栈红灯高挂,明清特色小吃街工地冲刺收尾……

建设与产业同步,乐业与安居并重。村主任王缠照介绍说,改头换面大修大建是东王家沟的焦点和亮点,发展特色产业巩固脱贫成果,富民增收才是东王家沟的看点和重点。他说,目前东王家沟全村存量乌鸡达7000余只,养殖户70余户,去年全村收入达到30余万元,仅此一项户均纯收入就达到4000余元。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东王家沟的乌鸡养殖起步虽晚,但发展势头“杠杠的”。

村看村,户看户,邻里比收入。一颗小小的乌鸡蛋,已经成为东王家沟农民脱贫致富的大金蛋,叫得响的特色产业,助力全面小康的“孵化器”。

“东王家沟村的乌鸡养殖,让老百姓真正受益获利,这足以说明这个小山村把‘一村一品一基地,一乡一特一园区’精准脱贫的要义落到实处。我们将因地制宜,加快特色产业发展,重点发展贫困群众受益的特色产业,稳步扩大生产规模,推动全镇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三交镇党委书记贺响亮说。

“我们将不断提高产业扶贫组织化程度,在扩大乌鸡养殖规模,拓宽销售渠道,创立品牌打开市场上,做文章,下功夫,让小小的乌鸡蛋闯出大市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谈到乌鸡养殖的前景时,村支部书记王鑫踌躇满志。

“桃花红,杏花白,翻山越岭寻你来……”一曲耳熟能详的民歌从耳畔传来,凝神聆听品味间,一个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的春天已然来到。(郭炳中)

(责编:张婷婷、常慧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