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山西频道>>地市链接

大同市云州区:绿水青山又一春

2022年02月28日19:45 | 来源:人民网-山西频道
小字号

塞上暖风融融,沃野生机勃勃。沐浴着虎年的阳光,云州大地一片春色。

易地搬迁的群众,借助小黄花做成了大产业,朝着乡村振兴奋力奔跑;刚刚重新开工的建设项目工地,正在积极备料,做着开工准备;经过整合的学校已经如期开学,天真烂漫的孩子在阳光下诵读......一个个生动变化、一张张生活剪影,浓缩了云州区2021年高质量发展的万千气象。

在2021年“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云州区地区生产总值(含开发区)达到167.98亿元,增速10.7%,全市排名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含开发区)完成42.51亿元,增速19.3%,全市排名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4亿元,增速36.1%,全市排名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543元,增速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212元,增速11.9%。

回望蓝图,追抚初心。2021年3月29日,区第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会议确定今后五年全区工作的思路,要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乡村振兴先行区、生态文旅样板区、幸福宜居典范区、创新发展引领区为抓手,全力推动云州高质量高速度发展,为实现“十四五”转型出雏形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五区”战略不谋一时、不为一事,而是着眼长远和全局,开启了创新、协调、特色、共享发展的新境界。

“云州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获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创建”,“国家级2021年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区”,“小黄花、大产业”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大同市云州区加强对黄花全产业链的帮扶”被省政府作为典型经验通报表扬,“大同黄花”入选“2021乡村振兴示范案例”和“人民优选十大产业示范基地”,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创建顺利通过省级验收……一项项殊荣尽收囊中,成为了奋斗云州2021最美的答卷。

现代农业示范区深入推进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抓好经济建设,守正创新,埋头苦干,争先进位,全力以赴做好云州的事情。”说起发展,区委书记宁文鑫饱含深情。

通过推广水肥齐攻、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等技术,在忘忧大道沿线建设5个面积2500亩的黄花标准园。投资3400万元实施了数字农业项目、智能节水灌溉项目,实时监测水肥、气象等情况。

组织参加“大同黄花”丰收活动月黄花产品展销活动、山西省农交会黄花主场推介活动、云州区中国农民丰收节展销活动、成龙国际电影周黄花产品展销活动,提高了该区黄花产品知名度。

为开拓消费市场,新建“大同黄花”直营店10个,与8家企业和经销商签订合作协议,在供销e家、脱贫地区832平台等上架黄花产品。认真组织开展市区两级的“大同黄花”消费帮扶工作,2021年全区黄花总产值13.42亿元,较2020年增长20%,农民人均收入4756元,比2020年4100元增长16%。

以黄花和肉鸡养殖为主导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于2021年4月份获国家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截至目前,新建产业项目投资2.7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5.08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速14.1%。

与此同时,云州区大力开展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行动,着力提升农业生产体系水平。2021年全区粮食种植48.25万亩,总产量达3.2亿斤。推广节水灌溉、选用优种、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渗水地膜及侧膜播种等有机旱作集成技术,全区有机旱作农业达12.7万亩,亩均收入1000—1500元。因地制宜种植露地蔬菜1.2万亩,亩均收入超1万元。持续巩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成果,认证7家绿色食品,注册7个品种,高质量完成780个批次农产品抽样检测,合格率100%,37家在国家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注册,上市农产品545.54吨。

乡村振兴先行区争创一流

“转思想,转格局,转目标,转做法,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标准管理,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努力开创乡村发展的新局面。”区委副书记、区长郭普跃满怀信心。

春已至,万物苏。许堡乡大王村两委一班人已经动手谋划,把备耕生产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农资储备充裕,争取丰产丰收主动权。该村预计今年种植玉米4000亩、有机旱作高粱、谷子、黍、绿豆等小杂粮3000亩,新增黄花255亩。

“去年,我种的黄花和玉米、高粱有机旱作农业收成非常好,今年准备种植旱作农业350亩。”大王村种植大户寇济林说,眼下虽然不是最忙的季节,但一项项准备工作让他忙得停不下来。

前些年,村内也种植黄花和有机旱作物,温饱虽不成问题,但离富裕还有一定距离。现状让这个土生土长的中年人压力倍增。后来,区里调整种植规划,他享受到了黄花种植的甜头。在云州,像他这样因黄花产业脱贫致富的农民举不胜举。

初心如磐,笃行致远。区里出台有效机制防止返贫人口出现。建立健全了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通过一平台、两制度,做到“三早一宝”,2021年9月下旬全省防返贫现场会在云州区召开。在全省率先开发了防返贫监测预警和帮扶管理系统,采取“农户申报、干部排查、部门比对、信访舆情”和联户长干部结对摸排的“4+1”方式,对所有农户信息进行分析,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设立了“云州防贫宝”,由财政、企业和社会三方筹资,采用基金管理的模式,购买保险公司服务,将所有农业人口纳入范围,年底测算收入低于监测线以下的农户由防贫宝补齐,资金亏损由政府、保险公司共同承担,当年结余自动滚入下年度使用。截至目前,已经救助帮扶126户,发放103.5万元,惠及286人。

想真正实现乡村振兴,不仅要让产业支撑兜底,还要全力整治脱贫中的短板弱项。

云州区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拉网式、全方位、全覆盖的排查,着手建立了13个长效机制。针对农村老龄化,在西沙窝、小王村试点,对年老体弱、鳏寡孤独残关怀帮扶,利用现有公共设施集中供养,或者成立“养老助困服务队”,采取“有偿服务+义务互助”的模式开展服务。每两年全面排查一次危房,按照住户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原则,分类进行改造或新建。鼓励农民流转或者托管土地,规划建设后续扶持项目,合理增加公益岗位。规范庭院养殖,科学选址建设养殖园区,实现粪污处理标准化,解决人畜混居问题。

为了确保易地搬迁群众稳得住,全区对整体搬迁的9个村投入了后续产业发展资金375万元,一方面增加土地流转收入,另一方面对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有1400多名劳动力实现了就业增收,成立扶贫车间30个,解决了903人的就业。完善安置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总投资4380万元,完善集中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医疗卫生设施和力量,实现子女就近入学;优化和新增农村客运候车厅12座,提供各类文化、娱乐器材,帮助指导成立广场舞队等组织,配套必要生活服务设施,补齐影响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短板。

漫步在移民搬迁后的东沙窝村村道上,沿着进村的一条笔直水泥公路走下去,春阳和煦温暖,道路干净整洁,数条纵横交错的村道静静地伸向巷子深处。进入村内,亮眼的是几十栋拔地而起的“小洋房”,造型时尚,整齐有序。

(责编:赵芳、张临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