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山西篇

“植”此青綠,更上層樓

行進中國︱43年堅守 昔日荒溝披綠裝 行進中國︱LED 光鏈 點亮太行新坐標 行進中國︱一座“國保”如何扛住客流量洪峰?

行進中國︱老爐子跳出數字新舞步

40塊大屏實時監控、鼠標輕點完成煉焦全流程——走進臨汾市曲沃縣晉南鋼鐵集控中心,當室外溫度逼近40℃時,這個曾需工人身著阻燃服鏖戰高溫的煉焦車間,如今隻剩機器轟鳴聲回蕩在空蕩的廠房。

行進中國 | 從“單一綠”走向“多彩美”

2023年,隨著山西“一泓清水入黃河”生態保護工程啟動,河曲縣把沿黃生態環境治理作為關鍵之舉,對黃河流域河曲段進行切片分塊,梳理水污染治理存在的短板和問題,組建10個專項工作組,全方位、一體化推進河流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

行進中國︱垃圾山蝶變“文旅地標”

十年前,這裡是令人掩鼻的廢棄礦區和垃圾山﹔十年后,這裡游人如織,成為游客體驗山西五千年民俗風情的“文化之窗”。山西晉城司徒小鎮的華麗轉身,書寫了一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最新報道

轉型山西

  • 創新
  • 共享
  • 綠色
  • 鄉村
  • 文化

行進中國︱老爐子跳出數字新舞步

40塊大屏實時監控、鼠標輕點完成煉焦全流程——走進臨汾市曲沃縣晉南鋼鐵集控中心,當室外溫度逼近40℃時,這個曾需工人身著阻燃服鏖戰高溫的煉焦車間,如今隻剩機器轟鳴聲回蕩在空蕩的廠房。

行進中國︱煤矸石“逆襲”之旅

目前,朔州市已具備年產27億塊煤矸石燒結磚、45萬噸煤矸石煅燒高嶺土、4億塊粉煤灰蒸壓磚等多項生產能力,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行進中國 | 長城腳下是故鄉

朔州持續發力,經過搶救性保護、加固維修、環境整治、增加安全防護設施等舉措,一座座長城古堡得到及時修復。

行進中國 | 一路風景一路歌

一河風光一路景。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的建成通車,不僅連綴起了大河景觀,也催生了“黃河經濟”:乾坤灣村以游客需求為導向,打造高端“民宿群”帶動村民增收致富﹔萬家寨村打造別具一格的汽車旅館,壯大村集體經濟﹔關河口驛站的成功運營更是帶動了當地群眾就業增收。

行進中國 | 鐵花“打”出個億元村

10年前,司徒村因“地下無資源”陷入了發展困境,如何帶領全村發展,成為擺在村“兩委”面前的難題。時任村委會主任的周小明幾乎跑遍了全國的強村富村,終於取回了“真經”:把有限的土地流轉起來,盤活農村經濟之水,打造一個集農業觀光、特色餐飲、休閑娛樂、旅游度假等為一體的多功能農業生態產業園區。

行進中國 | 從“單一綠”走向“多彩美”

地處晉、陝、蒙三省交界處,黃河中游在此形成“S”形大彎,一河、一曲,山西忻州河曲因此得名。

行進中國︱垃圾山蝶變“文旅地標”

村南的垃圾山上,開心農場、美食街、古韻亭台相繼崛起,充滿晉東南鄉土氣息的“老鍋巷”和復刻晉城老街的“六尺巷”逐步落成......從“發展窪地”變身“希望田野”,司徒村隻用了6年。

行進中國︱數字翅膀下的“振興新旅”

當喧騰的煙火氣與深厚的鄉土底蘊已成底色,振興小鎮的目光早已投向更遼遠的邊界——數字技術的星輝,正悄然為這幅田園圖卷注入未來之翼。

行進中國 | 振興村裡話振興

畫裡山高石頭多的小山村,與記者下車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形成強烈反差。雖然正值管網改造項目施工,振興小鎮各條巷道都挖開了深渠,但絲毫沒有掩蓋鄉村的美感——碧樹掩映,別墅林立,庭院雅致。

行進中國︱千年古都的“花”樣年華

從曾經散種在房前屋后、田邊地頭的一株株黃花,到種植規模連面成片、研發產品種類過百的大產業,短短幾年裡,大同黃花從不足3萬畝發展到目前的26萬畝,開發出6大系列130余種黃花產品,全產業鏈年產值突破40億元。2023年,大同被授予“中國黃花之都”榮譽稱號。

行進中國︱古人如何給壁畫上色?

似千年前古代工匠研磨礦物顏料的現代回響——當青金石粉末遇上丙烯酸加固劑,一場跨越時空的色彩守護之旅正在上演。

行進中國 | 4000 年前古人如何預測節氣?

“4000年前的陶寺先民站在觀測點上,通過日出在不同柱子縫隙中出現的位置,便能精准判斷出20個節令。”

行進中國︱看千年石窟“行走”世界

三維激光掃描技術、近景攝影測量……高精度必然伴隨著大數據。2019年,數字雲岡先進計算中心建成。

行進中國︱一座“國保”如何扛住客流量洪峰?

崇福寺始建於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寺院坐北朝南,佔地2.34萬平方米,五進院落、十座殿宇沿中軸線庄嚴排布,盡顯中華傳統建筑的空間美學。

融媒體展示

聚焦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