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山西要聞

【轉型進行時】

追尋紅色印跡 賡續紅色血脈(五)

2021年07月11日07:25 | 來源:山西日報
小字號

強國必須強軍,軍強才能國安。武器裝備是強軍的基石,也是強國的保障。

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當我們為不斷增強的軍事實力、國防實力和綜合國力驕傲時,當我們以更強大的能力、更可靠的手段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時,我們不能忘記,那些在太行山深處為研制一顆手榴彈而犧牲的年輕生命﹔我們不能忘記,在缺衣少食的山洞裡,人民兵工歷盡磨難、砥礪成長的故事……

歷經八十多年坎坷征途,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兵工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構建起了一套獨立完整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今天,讓我們打卡紅色地標,一起尋訪三晉大地上的人民兵工紅色印跡。

一顆手榴彈

在太行深處炸響

左權縣高峪溝,以溝為界,劃分南北,南邊是山谷,北邊是三個村庄,依次是高峪村、楊家庄村和橫嶺村。

楊家庄村,太行山腹地的一個普通村庄。因村民們都易地扶貧搬遷去了縣城,變得空曠、寂寥,少有人煙。住在村裡的幾戶人家,是為了守護這些老舊的房子,因為它們承載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抗日戰爭時期,山西境內有很多秘密的八路軍兵工廠,其中“八路軍總部軍工部軍工三所”就由楊家庄兵工廠和高峪兵工廠構成。作為八路軍最早成立的兵工廠之一,為了迷惑敵人,當年楊家庄兵工廠和高峪兵工廠對外的名字是“高峪工作隊”。這也正是這段紅色兵工歷史鮮為人知的原因。

抗日戰爭時期的楊家庄村,僅有60多處院落,但幾乎每一處院落都留有八路軍軍工的遺跡,家家住過八路軍子弟兵,戶戶為八路軍的兵工事業作出過貢獻。

抗日游擊戰中,楊家庄兵工廠生產的“邊區造”手榴彈居功至偉,而手榴彈也是抗戰期間八路軍唯一能自給自足的武器。重回兵工廠舊址,看到靠人工推石磨盤來帶動的車床,不難想象,當時兵工廠的生產條件多麼簡陋。

“1939年4月的一天,有7名軍工戰士在一戶人家生產、組裝,其中包括技術工人魏增起,因為有一些數據要統計登記,他起身准備到另外一個房間,剛走了十來步,突然就發生了爆炸,魏增起被巨大的沖擊波從窗戶沖到院裡,鎖骨摔斷了,而原地工作的軍工戰士,全部犧牲了。”中國太行抗戰研究院志願者韓建忠說,在設備奇缺的車間裡,不少兵工人在炸藥試制中不幸犧牲,他們雖然沒有出現在抗日殺敵的前線,但同樣為抗戰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採訪現場,三塊墓碑引人關注。“其中有塊碑是為兵工廠犧牲的軍工烈士立的,有個孩子16歲就犧牲了,就跟當年發現墓碑的我同歲。”左權縣高峪溝楊家庄村村委會主任楊彥紅回憶起往昔。

“用一個毛坯的原石刻上犧牲戰士的名字,這是我所見過最簡陋的、卻最震撼人心的碑。”左權縣文物局副局長姜杉感慨道。

楊家庄村是一個深度貧困村,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進行了整村搬遷。當地人不懈堅持,保留下了這些革命文物和遺址。

姜杉介紹,2019年,國家文物局專門成立了革命文物司,我省專門出台了《山西省紅色文化遺址保護利用條例》,以法規的形式對紅色文化遺址進行保護。未來,晉中市文化和旅游局准備籌60萬元資金請專業的團隊,做總體的旅游發展規劃。針對高峪村和楊家庄村,請省文物局、文博集團的專家,編制了楊家庄村八路軍兵工廠舊址的保護修繕方案,助力鄉村振興和旅游項目的開發,集中力量打造這一條紅色軍工峽谷。

“中國第一槍”

誕生於黃崖洞

在長治市黎城縣黃崖洞鎮赤峪村,有著紅色軍工史上的另一個傳奇——黃崖洞兵工廠。

1939年6月至9月,太行山西麓韓庄村的八路軍總部修械所屢次受到日軍襲擾,兵工廠轉移迫在眉睫。左權將軍帶領著一幫技術人員多方奔走,最終選中了水窯山上的黃崖洞。

轉移到黃崖洞的八路軍總部修械所,擴建后更名為黃崖洞兵工廠,這是抗戰時期華北敵后八路軍創建的規模最大的兵工廠。

黃崖洞洞深72米、寬18米、高25米,極佳的隱蔽性,正是重建兵工廠所需的重要條件。僅用半年時間,黃崖洞兵工廠就建成開工,對外稱“水窯工廠”,保密代號為“工兵營”。

在這個工廠,最有名的就是“八一式”馬步槍,制作這個槍的人,名字叫劉貴福。

劉貴福,一個有13年工作經驗的兵工人。全面抗戰爆發后,劉貴福被八路軍英勇抗戰的精神感動,和15名工友一起去往延安。在那裡,他和同伴們經過6天6夜的奮戰,設計出我國最早的步槍——“無名氏馬步槍”,而后,又在此基礎上研制成“八一式”馬步槍。

1940年,八路軍總部把“八一式”馬步槍的生產圖紙和資料發給各兵工廠,實現了標准化生產和批量生產,這是人民軍工步槍制式化的開端。

當年步槍的制式化生產,對於人民兵工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突破。中國兵器淮海集團宣傳部原部長劉建軍介紹,當時繳獲一支槍要犧牲三個戰士的性命,代價是慘重的。

“‘八一式’步槍特別的地方在於,一個是它的准星是可調試的,一個是它的刺刀是三棱的,而且是半自動的,一甩就可以挂到槍口上的,方便搏殺。”劉建軍說,這個步槍在1940年8月1日送到八路軍總部時,得到了總部首長彭德懷、左權、徐向前的夸獎,彭德懷說:“這是‘天下第一准星’,當年我要是有這麼一支步槍,我會高興得睡不著覺。”

黃崖洞兵工廠生產的槍、彈和炮引起了日本人的恐慌,調動了5000多人的部隊,兵分五路,陸空進發,對黃崖洞進行圍剿,敵我雙方進行了8天8夜的激戰。

這場激戰,就是著名的黃崖洞保衛戰,共殲敵1000多人,敵我傷亡的戰績是6:1,開創了抗日戰爭史上敵我傷亡比前所未有的紀錄。

黃崖洞保衛戰后,兵工廠化整為零,僅留下不到100人的“二分廠”繼續生產,一年多后才全部轉移。

作為兵工廠,黃崖洞的年齡不足三歲,可作為一座沒有圍牆的抗戰博物館,黃崖洞是不朽的。這裡處處可見的歷史痕跡,直觀、生動地詮釋著太行精神,也提醒著和平的來之不易。

跨越三個世紀

火炮研發走出國門

距離黃崖洞200公裡外的太原市杏花嶺區,佇立著一座歷史悠久的兵工廠——1898太原兵工文化產業園。高樓環抱下的這個建筑群,已經經歷了三個世紀的風雨,它就是太原兵工廠舊址,和沈陽兵工廠、漢陽兵工廠合稱為“兵工三大廠”。

這間兵工廠裡有一封珍貴的信件,是1954年10月25日毛主席給廠裡寫的。這封嘉勉信中寫道:“國營二四七廠全體職工同志們,祝賀你們試制第一批七六公厘野炮成功的勝利,這對建立我國的國防工業和增強國防力量上都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希望你們繼續努力。”

信中提到的“國營二四七廠”就是解放后更名的太原兵工廠,而76公厘野炮,就是國營二四七廠仿制生產的1954年式76.2毫米加農炮,是新中國第一門制式野戰火炮。

新中國成立后,一批又一批新型火炮離開這裡,揚威戰場,走出國門,展現出“中國制造”的風採。其中的代表當屬外貿明星火炮。中國兵器科技帶頭人ST1型8x8輪式105毫米突擊炮總設計師范杜衛說,“我們叫它突擊炮,在國外有的叫坦克殲擊車,有的叫輪式坦克的,它既能對付坦克裝甲目標,對付點目標,也能遠距離壓制地面目標。”

事實上,由太原兵工廠提供的火炮,應用和研究已經不僅僅局限於軍工,而是延伸到了其他的領域。對此,1898太原兵工文化產業園項目辦主任劉貴紅介紹,比如森林滅火炮,就是典型的運用火炮的拋射原理,把滅火彈通過火炮遠程發射,到了滅火點,再拋撒滅火粉,避免了人員近距離滅火。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的武器裝備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演變過程,經歷了仿制到自主研制的階段。(記者張婷)

(責編:桑莉媛、趙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