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热议】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助力美丽山西建设

2020年01月18日09:25  来源:山西日报
 

“坚持高标准保护,建设美丽山西。”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充分彰显出我省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与信心。绿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美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近年来,我省生态修复与治理工作迎难而上,成就有目共睹。“持续推进‘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生态治理与修复的内容着墨不少。

如何以蓝天碧水净土,为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成为委员们连日来热议的话题之一。

保卫蓝天需要综合施策

“近两年,山西的蓝天明显增多了。”省政协委员胡风云说。作为医务工作者,胡风云对空气质量尤为在意。几年前,她特意买了几台空气净化器。“去年这几台净化器基本没怎么用,供暖期到了以后才开了几回。虽然我们的生态治理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依然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山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定力。”省政协委员陆惠德表示,保护生态环境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各地应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因地制宜,走适合本地情况的绿色发展道路。“污染防治是攻坚战,治理难度会越来越大,对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必须坚决解决。”

造成空气污染的因素有很多,治理起来注定不会一蹴而就。省政协委员李桂平建议,建立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系统。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是造成我省大气污染的根本原因。李桂平说,近年来出现的对废弃矿井的治理不彻底、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煤炭产能过剩、节能减排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等问题严重影响生态修复和治理工作。建立符合绿色及协调发展理念的能源供给体系是我国煤炭资源型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对我省来讲,尽快建立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系统,按照不同能源品味的高低进行综合互补利用,并统筹安排好各种能量之间的配合关系与转换使用,以取得最合理能源利用效果与效益。

攻坚水质巩固提升硬仗

近年来,我省为解决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退化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掣肘瓶颈问题,持续推进大水网建设、水污染攻坚和七河生态治理,全省水生态环境治理取得积极进展。

“我省仍有水资源匮乏,大气与水体污染问题突出,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生态修复与治理任务还很艰巨。”省政协委员岳秀萍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20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逐项任务目标,汾河流域国考断面水体全面消除劣V类,反映出省委、省政府坚定的决心和信心。

岳秀萍建议,整合流域水生态保护与水资源领域的科研、设计、工程、运营、设备等各方面的专家和队伍,聚焦汾河流域污染控制与生态退化问题,做好发展战略、防治规划、政策标准、创新技术、运营经验等方面的顶层设计、科学决策和系统研究,全力攻坚汾河流域污染治理。

“要持续推进‘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必须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视察山西时对汾河的重要指示,严格落实省政府《关于坚决打赢汾河流域治理攻坚战的决定》。”省政协委员薛金平建议,以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红线,合理分水、管住用水,在已经完成的省、市、县三级行政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基础上,尽快完成流域水量分配,重点加强取用水监督管理;严格控制高耗水项目发展,加快淘汰高耗水落后产能,不断降低高耗水产业比重;建立科学的节水标准和定额指标体系,抓好重点领域、重点地区和关键环节的节约用水工作,尤其要大力推进农业节水灌溉、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着力改善生态脆弱面貌

“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目标要求,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依然脆弱,补考赶考任务艰巨,必须从生态文明和美丽山西建设战略高度,加强林草生态建设,加快国土绿化步伐,着力推进和改善黄河流域生态脆弱面貌。”省政协委员张云龙表示,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质量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他建议,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以“两山”重大工程为统领,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坚持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促进为辅,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质量;认真落实《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严格保护黄河流域内5483.12万亩永久性生态公益林;统筹生态林与经济林,着力推进经济林产业实现栽培品种化、果农合作化、生产规模化、管理标准化、产品品牌化“五化”发展。

如今,基层政府主动投身生态修复与治理保卫战已成常态。省政协委员史友松介绍,基层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很多村镇已意识到生态治理与修复是利在千秋的伟业,他们想方设法创新政策,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激发农民主体对生态的关注。

“涉及农村的生态治理与修复涵盖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方方面面,需要统筹协作、创新机制。”史友松建议,农民群众不仅是农村环境整治的直接受益者,更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让群众从思想深处认同;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根据地理、经济水平和农民期盼,科学确定本地区目标任务;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统筹安排各类项目资金,探索建立政府带动下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保障农村生态工作的常态化和持续性。(记者李炼)

(责编:麻潞、赵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