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旅业有“颜值”更要“品质”

——《黄河长城太行三大品牌建设年行动方案》解读

2020年04月22日07:18  来源:山西日报
 

2020年是我省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文旅品牌建设年。4月20日,省政府印发《黄河长城太行三大品牌建设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提出,要深度挖掘三大文旅品牌历史文化内涵,激发品牌内生动力,夯实品牌项目支撑,完善品牌塑造基础,打造品牌精品线路,丰富品牌产品业态供给,提升品牌体验服务品质,开展品牌形象宣传推广,强化政策保障。

《行动方案》主要包括品牌内涵挖掘、改革动力激发、重大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完善、产品业态供给、精品线路推广、服务品质提升、品牌形象塑造、政策措施保障等9大行动70项重点举措。

“此次《行动方案》的出台,将提高黄河、长城、太行三大品牌的影响力,推动全省文化旅游业融合化、品牌化发展,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让山西文旅业既有‘颜值’又有‘品质’。”省文旅厅副厅长王琳说。

品牌内涵挖掘、改革动力激发、重大项目建设

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

那么,如何深度挖掘三大文旅品牌历史文化内涵,激发品牌内生动力,夯实品牌项目支撑?

“《行动方案》要求,统筹规划三大品牌的形象设计、文化内涵挖掘等基础工作,突出抓基础、项目、供给、服务、营销等重点环节,找准品牌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省文旅厅改革发展处处长张晓给出了答案。

在品牌内涵挖掘方面,深度挖掘三大品牌蕴藏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突出历史、山水、生态、根祖、红色、中华创世神话、边塞、古堡、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地域特色文化,把三大品牌作为提升“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宣传口号的亮丽名片。

重点举措:

统筹策划发布三大品牌统一形象和LOGO;收集整理三大品牌文献资料;围绕黄河品牌、长城品牌、太行品牌的文化底蕴,编辑出版系列宣传册、图册及系列丛书。

改革动力激发方面,深化旅游景区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旅游景区实现市场化、专业化、公司化运营。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和倾斜,促进全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建设以三大板块品牌为核心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重点举措:

推出《山西省文化旅游融合项目册》,组织召开山西文化旅游投融资项目洽谈会;推动、鼓励景区制定门票优惠或淡季免费开放等惠民举措;推动省市县三级文化馆、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平台管理、服务改革;改革政府管理机制,制定实施保护办法和措施;推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协同机制。

重大项目建设方面,以三大品牌为牵引,分类梳理建立项目库,培育一批示范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充分发挥大型文旅类省属国有企业作用,引领带动大规模社会投资向我省文旅产业集聚。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强化签约重大项目的落地开工和配套服务。全年完成新建、续建文旅项目178个,完成投资200亿元以上。

重点举措:

每市确定1—2个板块标志性项目,板块资源丰富的市实施重点项目3—5个,资源相对薄弱的市实施重点项目2—3个;构建突出三大板块文化特色的艺术创作项目图谱,全面布局现实题材和文旅融合创作项目;制定《文旅产业专项债券及投资基金指导手册》;扶持打造《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新创剧作项目;策划一批主题类项目,重点打造平遥唐都推光漆艺文化产业创意园等一批工业文化游特色园区,建设山西博物院等首批15家文化体验游试点单位;打造一批特色康养旅游开发项目和康养旅游产业集群;在北上广深等城市召开7场招商推介会;开展数字文化产业、乡村旅游、金融服务、演艺管理等项目建设。

基础设施完善、产品业态供给、精品线路推广

优化品牌结构和基础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前提和基础。《行动方案》提出,加快建设黄河一号、长城一号、太行一号3条旅游公路,建设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各具特色的“城景通、景景通”示范段。提升乡村旅游公路等级,加强森林步道建设。大力实施旅游“厕所革命”,提高标准化等级。加快建设智慧景区和智慧城市,提升集散中心、公路驿站、自驾营地等基础设施标准、质量。

重点举措:

配套3个一号旅游公路已建成路段的基本服务设施;新建改建旅游厕所500座,百度地图标注率达90%以上;打造20个旅居车示范营地;根据疫情情况,增开、加密国内外来晋航班;推动重点旅游城市开通火车站、汽车站、飞机场到周边景区的公交线路;推进有条件的A级景区智慧旅游全服务;推进免费WiFi全覆盖;对传统演出场所和公共文化服务场所进行设施改造提升。

产品业态供给方面,积极推进演艺、非遗、文创、公共文化、文艺精品进景区。持续推进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和“戏剧、曲艺传承发展工程”。创作推出文艺精品剧目,开展大型主题实践文化活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康养旅游,培育发展研学旅游、森林旅游、冰雪旅游、生态旅游、自驾房车旅游等新业态。

重点举措:

制定文旅产业融合示范区创建标准,推出一批三大品牌内涵的文旅产业融合示范区;出台《山西省5A级旅游景区培育计划》;设置黄河、长城、太行3个一号旅游公路“0km”标志文化驿站;新评定100家以上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0家左右4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一批“黄河人家”“长城人家”“太行人家”;打造标杆演艺精品,包装重塑优秀剧(节)目;编纂《中国戏曲剧种全集·山西卷》;在20个4A级以上景区分步实施“一景一剧”;建立省级文创产品研发中心,创建20个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推动建设10个工艺美术产业集群,开发“山西礼物”特色文创产品,叫响“山西三宝”;建设3个低空游旅游示范基地;推进重点景区创建5A级景区,新打造一批4A级景区。

精品线路推广方面,针对不同游客需求,策划推出观光度假、娱乐休闲、晋商文化、根祖文化、古代建筑、避暑康养、红色旅游、修学旅游、高铁旅游等类型三大品牌体验的旅游产品。推出三大品牌主题特色鲜明的精品旅游线路。

重点举措:

推出3个一号旅游公路“最美公路”线路群,培育三大品牌网红打卡地;推出黄河文明探源游等线上线下旅游产品线路;推出太行峡谷四季四时等主题旅游产品包和线路群;推出古长城主题旅游线路;以“三个人家”为依托,策划乡村旅游体验精品旅游线路;策划沿黄流域“华夏历史文明”等研学游产品主题旅游线路;策划晋陕黄河大峡谷体验等自驾游线路;开发文化场所与遗产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乡村旅游相融相伴的旅游线路;与三大品牌资源相连省份联合开发跨省域特色旅游体验线路。

服务品质提升、品牌形象塑造、政策措施保障

提升品牌品质和价值

《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主动适应文化旅游市场和游客消费升级需求,优化品牌结构,夯实品牌基础,升级品牌品质,引领品牌价值提升。

在服务品质提升方面,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秩序,开展服务技能培训、赛事等活动,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集中治理,提升文化公共服务水平。

重点举措:

完善“互联网+监管”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建立“联合惩戒备忘录+黑名单”工作机制;加强文化、文物、出版、广电、电影、旅游等6大领域4个部门沟通协作,建立常态化“体检式”暗访机制;推动落实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各项举措;组织第二届全省金牌导游大赛;制定《山西省文化旅游行业风险隐患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实施指南》《山西省文化旅游行业风险隐患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评估标准》和九大类文化旅游企业双预防机制指导手册;联合各部门开展文化旅游市场联合行政执法。开展全省A级景区复核和暗访检查工作;开展重点景区创建国家级服务业试点示范工作;制定30项地方旅游标准;实施群众文化惠民工程,开展“送戏下乡一万场”惠民活动;对全省107个县级文化馆和106个县级图书馆的总分馆制建设、20588个村级(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县级公共文化服务目录标准化建设、公益性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情况进行全面验收。

在品牌形象塑造方面,聚焦“黄河之魂在山西”“长城博览在山西”“大美太行在山西”,发挥大型文旅活动平台优势,利用高铁、车站、机场、高速服务区等交通资源,广泛应用新媒体、自媒体优势,创新品牌推广模式和宣传路径,加大三大品牌形象宣传力度。

重点举措:

组织全省第六次旅游发展大会、北京外国人聚集地精准营销等大型会议和活动;积极申报并承办文旅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相关论坛活动;举办“中国旅游日”“世界旅游日”以三大品牌宣传为内容的系列特色活动;开展第二届全国主流媒体山西行活动;策划召开“悠游三晋”网红达人踩线大会、“三晋有约”粉丝团、网络写手体验游;分品牌拍摄制作6集三大品牌大型专题片;编制印刷英文版三大品牌口袋书;制作三大品牌中英文广告片;编撰“山西三宝”图册、书籍,组织展示、拍卖、鉴赏活动;推出山西“不得不去的10个地方”“不得不吃的10种美食”“不得不购的10种好物”,打响“山西10系列”。

在政策措施保障方面,出台扶持三大板块发展和品牌塑造相关内容的规划、配套文件,推出支持三大品牌建设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制定相关服务标准规范,为促进三大品牌塑造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重点举措:

印发《山西省全域旅游发展纲要》《山西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山西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山西省加快锻造三大品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实施意见》《国家4A及以下A级旅游景区创建评定管理办法》《加快全省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意见》;发布《山西省旅游地方标准》;推动《山西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山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立法工作。(记者王少斐)

(责编:麻潞、常慧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