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史书记载、地图标识,还是故事发生地环境,都可以举证——

阳城应是愚公移山故事发祥地

2020年05月15日07:40  来源:山西日报
 

明天出版社“老故事”系列丛书《愚公移山》封面局部 叶媛媛绘

从战国时期的《列子·汤问》,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人民大力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老三篇”,再到现行的中小学生课文,一直在讲述着“愚公移山”的故事。也就是说,在中国,“愚公移山”的故事流传了好几千年,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脍炙人口,激励世人。

“愚公移山”故事本身的神秘浪漫,与太行、王屋两山的神圣,极易引发世人向往的冲动,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愚公的故乡究竟在哪里的考证与争夺。

那么,愚公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愚公故里”究竟是指哪里?

按照《列子·汤问》的描述,“愚公移山”所移之山,是太行、王屋二山。

太行、王屋二山在哪里?当然是在山西,而且两山正好在山西阳城相会,阳城就处在二山的环抱中。

众所周知,晋之南,豫之北,是中华史前文明发展的核心区域。山西阳城,就正好位于这个核心区内。中国诸多创世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辟地的银河峡、女娲抟土造人的娃娃岩、后羿射日的待落岭、女娲炼石补天的鳌背山、愚公移山的石缝里……等等最为经典的神话传说,都聚集在阳城,并有实景与其相对应。

随意举其中一个神话传说的例子。“二郎担山赶太阳”是广泛流传于王屋山区阳城横河一带的民间故事,其中有两个重要的神话元素:“担山”和“逐日”。两个神话元素后来又各自分立为两个故事,即“夸娥氏移山”和“后羿射日”。在横河一带析城山周围,既有“夸娥氏移山”的“夸娥峰”(“二郎”指的是夸娥氏派去移山的两个儿子),当然也有“后羿射日”中的“待落岭”。战国时期,列御寇(列子)在王屋山区走访,在民间神话故事的基础上,把“愚公移山”故事收录到《列子·汤问》篇。

也就是说,阳城,正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祥地,应该是真正的愚公故里。

《列子·汤问》和毛泽东著作都将愚公移山的发源地指向了阳城

愚公移山寓言故事最早见于《列子·汤问》,书中记载:“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故事以北山愚公作为主人公,而山西阳城正好处于太行、王屋二山的北面,河南济源却在两山的南面,所以北山愚公要走出大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非移山就没有出路。济源到豫南不需移山,故此,愚公的故里就必须是在阳城。所以,从上世纪60年代到现在的全国中学课本中《愚公移山》的注释都标明“王屋山在山西省阳城县西南”。这就更进一步证实愚公移山故事发祥地在阳城。

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的闭幕讲话中指出:“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这篇以《愚公移山》为题的重要讲话,收录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党的文献》杂志有齐荣晋写的《愚公移山再读》,文中深切回忆了毛泽东同志谈愚公移山的故事。文中说,中共七大召开期间,毛泽东同志在不同场合至少讲过3次愚公移山故事。据时任屯留中心县委书记的高扬文回忆: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闭幕会上详述“愚公移山”的故事,其中明确指出太行、王屋“在山西”。北山愚公“住在华北”的论述,更加说明愚公移山故事发祥地就在阳城,因为阳城在华北,济源属华中。

国家正式出版发行的地图都标明阳城在太行、王屋二山的环抱中

随便找两份我国正式出版的地图,就能说明问题。

从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山西省地貌图》和星球地图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的《山西省地形图》可明确看出,王屋山并不是一个山头,而是一组山脉,总面积约3400多平方公里,横跨阳城、济源、垣曲、沁水4县(市),山以河为界,东至阳城沁河,西至历山混沟,南至济源黄河,北至沁水梅河。主脉在阳城境内,主脊更是在阳城境内,主要由鳔山、云蒙山、鳌背山、小尖山、析城山、五斗峰等山峰组成。

查阅各个时期的地图,可以明显看出,河南济源现在的“王屋山”,其原来的名字叫天台山,是后来才改称“王屋山”的,约16平方公里,只是王屋山系中的一座小山峰,实际上占不到整个王屋山总面积的万分之五。另外,从所有地图上都可以明确地看出,只有阳城在太行、王屋两山的环抱中,正是因为在环抱中没有出路,才催生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阳城县政协社科界委员、原县志办主任王家胜说,他们查阅了几十张不同年代由国家出版的地形地貌图,上面都清晰地标注着王屋山在阳城境内的山脉走向,与民国以前有关典籍的记载也完全一致。

从愚公移山故事具体发生地看,阳城的石缝庄完全符合文章的环境表述

考古实践证明,阳城南部山区是史前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而与愚公移山相关的各类神话传说故事,千百年来在阳城当地百姓中口口相传,流传至今。阳城的“愚公移山”传说也因此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阳城的石缝庄一带,有着著名的“愚公谷”景观体系,尚有黄堂辿、愚公洞、推倒山、大石门、小石门、盼子归、积碴山、夸娥峰等,与《列子·汤问》记载的与愚公移山故事有关的实景相吻合,可以诠释和承载“愚公移山”故事的全部内容。

愚公移山故事最早出自《列子·汤问》,阳城横河一带民间相传,此系商汤到析城山祷雨时,夜宿黄堂辿(相传此地为黄帝当年居住的地方),在此遇到了看庙老人,而老人正是阳城横河镇石缝庄人,老人向他讲述其先祖移山的故事,由随从整理记载。列子信奉道教,遍游王屋诸山,听到了这个故事,随后便将其编入《列子·汤问》一篇。

虽然说济源市王屋镇现在有个愚公村,实际上,这个济源市王屋镇的“愚公村”,是1966年7月由当时的“阳台大队”改为“愚公大队”的。同时,济源的愚公村百姓背山而居,门前向南沃野平川,出门根本不需要移山。只有阳城的石缝庄处于大山合围之中,出门就是大山。也就是说,愚公真正居住的村庄是阳城的石缝庄,而济源的愚公村只不过是后来改名而来。

“愚公移山精神”需要代代传承弘扬

自中共七大以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赋予了“愚公移山”深刻的精神内涵,从革命战争年代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愚公精神已经升华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融润于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其精神内涵既有现实价值,又有历史意义,更有长远影响,这是其他任何名人、名山、名典所不具备的。

可以这样说,“愚公移山精神”是破除山西地理上思想上双重壁垒的法宝。一方面,山西外有黄河,内有太行、吕梁,堪称表里山河。这种险要的地理位置,给山西带来了发展的阻碍。另一方面,对照发达省份,山西的发展观念和思想解放程度也相对落后保守。这种地理上的阻隔与地域文化的内敛封闭,同样是山西需要移走的“两座大山”。而敢想敢干、开放进取,正是“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所在。叫响叫亮“愚公移山精神”这一文化品牌,将其提升为新时代的山西精神,可以作为山西走出太行和吕梁、走向世界,走出封闭、走向开放,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动力引擎,焕发全省党员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近年来,王屋山中的析城山已还原出“远古昆仑”的本来面目,成为几千年中华文明起源地,是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伏羲画卦、商汤祷雨等创世神话及历史故事的集中发源地,极具传说性、探险性,加之有蟒河、历云、崦山3个保护区生态自然资源,景色秀美,风光旖旎,生态优势突出,其旅游开发的价值更加凸显。(郑中天)

(责编:麻潞、常慧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