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眼中的申纪兰

记者 乔栋

2020年06月28日17:38  来源:人民网-山西频道
 

据山西长治平顺县宣传部消息,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于今天凌晨在山西长治逝世,享年91岁。

想起第一次见到申纪兰时,她已88岁的高龄。当时,老人看到记者时,远远地打着招呼,问着“冷不冷”。进屋后,又细心地问来客“抽不抽烟?我专门拿了烟。”

申纪兰被亲切称为“申大姐”。她连续十三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从“骑驴坐车一周进京”到“高铁速达”,她目睹了共和国的飞速发展,带着西沟村全体村民克服困难,发展集体经济,形成了战天斗地的“纪兰精神”。

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种树时我们没钱买树苗,就是直接撒籽,成活率低,但最终还是把林子都绿化了。‘人听党话,自然听人话,翻天覆地力量大’。”这种不畏自然、艰苦奋斗的精神,也被称作“纪兰精神”。

改革开放时候,西沟又率先搞发展。“闯市场就闯市场,难道说比当年石头上栽树还难?”过去西沟人站在村口看山头,眼睛只看到坡坡梁梁的变化,现在西沟人是站在山头看外头,发展的劲头更足了。

但艰苦奋斗的作风仍没有丢。西沟村主任王根考犹记得,村里刚开始办企业的时候,申纪兰和“大队”的人出去考察,舍不得花村里的一分钱吃碗面,几个人硬生生在外跑了一天,回来才生火造饭。

 

申纪兰一直是一名先锋党员、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当年参加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住在北京东四的小旅馆里,《人民日报》记者来采访她,问她最想说的是什么,她局促地搓着双手,问了一句大实话:“能不能见到毛主席?”后来,毛泽东主席亲自接见过她,周恩来总理还请他和妇女代表们吃饭,老人指着墙上一张大幅的合影照片,激动万分:“周总理那会请我们吃饭,我们都说不出话来。吃完了,还是周总理主动说与我们合照的。”

在西沟村申纪兰屋子里的那面墙上,有习近平总书记与她和乡亲们的合影。那是2009年,习近平去西沟探望了申纪兰,在村头和乡亲们留下一张珍贵照片。当时他说:“西沟60多年的发展,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缩影。这里李顺达、申纪兰的劳模精神,值得发扬。”十九大刚结束那几天,晚上不忙的时候,申纪兰就开始抄报告。她的字体向一旁斜倾,颇具特点。几个大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她的成果,那是她在台灯下一笔一划抄出来的,她说:“党员说话行动要保持一致,不学习怎么保持一致?”

“申大姐”是个敢为人先的农民代言人。记者此前采访她时,她带着浓重的平顺口音,却总能用简洁的“四六句”瞬间击穿理解障碍。讲起当时绿化西沟时的场景,她说“石头山石头沟,谁干都发愁”;说到他们艰苦奋斗,她说“要想打胜仗,男女老少一起上”“人听党话,自然听人话,齐心协力力量大”。

她对自己的身份认识简单、深刻。“人民代表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要是代表自己,就不是人民代表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她当上农业社“副社长”的时候,她就敢打破妇女“老五分”,提出了“同工同酬”并最终被写入宪法;她和全国劳模李顺达一起,带头在石头沟里搞绿化、搞种植,总能带领大家提前完成任务要求,个人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在山西省担任妇联主席时候,提出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领工资、不要住房、不调工作关系、不脱离劳动。

她更见证了全国人大代表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堪称全国人大代表制度的“常青树”和“活化石”。

遥想当年,刚知道自己选上人大代表的时候,已经“六七天之后的事情了”。申纪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时村里人拿着报纸跑过来,边跑边喊着对我说‘纪兰,你当上人大代表了’,我都不敢相信。”

第一次从平顺县去北京开人代会,乡里给她找了个毛驴,但是大山里坡太陡,石头山上的小路,让第一次出远门的她吓得不敢骑。去了长治,又从长治倒“班车”去太谷,再从太谷坐火车到太原、辗转到北京,耗时好几天。

64年来,平顺到北京的路线她每年都要走,春夏秋冬、来来回回。她也越走越明白,人民群众多年的选择,才有了今天的自己。“要不是人民信任我,要不是有这么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一个基层农民,怎么能当这么多届人民代表?”

脑中一直播放着申大姐热情招呼记者合影时的画面。两会时候,申大姐虽行走缓慢,但步履坚定,记者竟也未料到这是最后一面。故人已乘黄鹤去,但纪兰精神仍照耀西沟,温暖着太行。

(责编:麻潞、常慧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