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太原5月14日電(趙芳、段思齊)13日,從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傳來消息,考古人員在山西省太原市東山發現中國國內規模最大的明代中晚期藩王墓——晉端王墓。晉端王陵園的確定,印証了《太原縣志》《陽曲縣志》《榆次縣志》記載的崗頭村和端王陵園位置,為其他晉藩王陵園位置的確定提供了准確的地理坐標。
晉端王陵園遺址,地處太原東山南端的緩坡地帶。晉端王墓壙平面為“工”字形,南北長24米、東西寬8米,規模居明代中后期藩王墓之首,本次發掘也是山西地區首次系統開展明代藩王墓葬和陵園的考古工作。
本次發掘的端王及王妃、繼妃、夫人墓葬(1、2、3號墓)位於陵園中部,三座墓葬雖被盜擾,出土隨葬品種類依然多樣,最為難得的是保留了較多的彩繪漆木俑和紡織品。
其中,M1、M3中室出土90件彩繪漆木俑,有文官、侍衛、出行儀仗等。同時,M1、M3出土各類紡織品40片,其中尤為珍貴的是,M3保留了4件基本完整的絲織品,這是研究明代冠服制度的重要實物。M1同時出土墓志銘和壙志,則極為罕見。墓志銘記載了端王死因、去世后因無子嗣確立繼承人的過程中發生在晉王府內的政治事件,與夏言《南宮奏稿·定親王繼封並行查勘疏》《南宮奏稿·請敕內官會勘宗室隱情以正欺罔疏》記載內容相符。
據介紹,端王墓葬及陵園考古工作,全方位貫徹數字化、文物保護、科技考古理念,創新工作模式,實現數字化視野下考古發掘、文物保護與科技考古深度融合。根據現場發掘情況,在國內率先建設文物保護現場實驗室,開展系統的墓室內環境監測、採樣、信息提取等文物保護基礎工作。與中國科學院大學、山東大學、山西大學、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絲綢博物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國內高校與科研機構,深入合作,開展紡織品、漆木器保護修復,完成木材鑒定、出土糧食同位素、長明燈內油料、青膏泥、壁畫顏料、漆皮成分等殘留物科技檢測與分析。
晉端王墓葬及陵園的考古工作,為提升新時期山西考古的發掘理念,實現考古工作的高質量發展,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鑒於墓葬及陵園的重要價值,考古工作結束后,將對其進行原址保護和利用。(圖片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