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大同,风轻云淡,碧空如洗。
5月11日傍晚时分,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同云冈石窟考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习近平说,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敦煌莫高窟,自那时起,我就盼着总书记能来看看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没想到,今天下午,总书记就真的来到云冈石窟,实地考察这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张焯平复了一下心情,开始回想给总书记介绍云冈石窟的情景:“总书记非常认真地听我讲解,不时提出问题,有涉及中西文化交流的,有宗教知识性问题,还有云冈的保护问题,这些问题让我感到,总书记对云冈高度关注。”
云冈石窟规模恢宏,一件件雕塑艺术精湛,一尊尊造像栩栩如生。习近平仔细察看雕塑、壁画,详细询问石窟开凿历史、艺术风格、文物保护等情况。
张焯说,“第2、6窟讲解的时间最长。这两个洞窟是云冈最精华的洞窟,也是保存比较完整的洞窟,里面有大量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内容,总书记看得非常认真,并且肯定了云冈石窟的艺术价值。”
第6窟是一个中心塔柱式洞窟,窟形为平顶方形,平面呈回字状,其中心塔柱呈四方形。塔高15米,分上下两层,下层约高10米,上层约高5米,比例匀称,一层重龛楣装饰,窟顶外围雕一周飞天,内设方格。这种形制出现,有接受西域与河西诸石窟影响的原因,而这种成果又对以后中国各地中心塔柱式洞窟产生较深的影响。
“总书记对云冈石窟的保护工作非常了解。”担任解说的云冈石窟研究院副院长崔晓霞已经在云冈石窟工作了20多年,亲眼见证了云冈石窟的保护历程。
“为了让文物走出去、活起来,云冈石窟研究院近年采用的激光扫描和3D打印技术,通过数字化建模的改造,等比例复制了第3窟、第12窟、第18窟,实现了可拆装、可运输,随时可移动行走的云冈石窟,便于拿到各地去展览。”崔晓霞说,“当听到这个月月底要在浙江大学进行首展时,总书记表示肯定。”
总书记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当前,国内疫情已经得到基本控制,来云冈石窟旅游的游客也逐渐多了起来。
“慈祥,和蔼可亲。”家住大同平城区的退休职工李菊朝,做梦都没想到一家7口在家门口出游的时候能见到总书记。李菊朝说,“总书记关切地询问我们从哪里来,孩子是否还在上网课。叮嘱大家虽然疫情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还是要把防护措施做到位。”
“那不是总书记吗?习大大好!”在第8窟前,正在听导游讲解的大同市文化艺术学校青年音乐教师牛慧楠和同伴看到总书记后,激动地大声问好。
“太不可思议了!无比兴奋!”牛慧楠说,大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需要大批艺术人才实现文化兴市。我们一定不辜负总书记的嘱托,坚定文化自信,努力奋斗,不负韶华,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张焯说,我们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教诲,不辱使命,不断提高云冈研究的国际化水平,继续加强对云冈石窟的精细化保护。
文字:刘鑫焱 桑莉媛
摄影:新华社记者李学仁 谢环驰 刘彬
编辑:乔栋 常慧忠 焦搏文
审稿:胡健 杜尚泽
统筹:王一彪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