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为山西绿色发展点赞

——中华环保世纪行2020年在晋宣传活动综述

2020年10月03日07:34  来源:山西日报
 

9月21日,中华环保世纪行2020年宣传活动在晋开启,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由中央和地方部分主流媒体组成的采访团,采访报道了我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土壤污染防治的内容,对山西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做法和成绩表示肯定,纷纷用手中纸笔为山西点赞。

从汾河源头到入黄口

一路关注

此次采访活动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守护黄河流域绿水青山”为主题,突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线。汾河作为黄河流域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最大的河流,全长710公里。采访团一行从汾河源头一路向南,关注的目光一直延伸至汾河入黄口。

管涔之山,汾水出焉。汾河源头古称“汾源灵沼”,自古有灵山秀水之美誉。9月23日,在蒙蒙细雨中,采访团一行来到汾河源头,详细了解了宁武县对汾河生态保护的情况。当天,因为下着雨,清澈的汾河水面上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气。宁武县副县长张国伟说:“今天下雨,河水看起来没有那么清亮,但水质肯定没问题,肯定是达标的。”

汾河在宁武县境内长约42km,汾河源头出水量0.2m/s,年均径流量6600万m2,流域平均宽度7.19km,流域面积1364.98km2。宁武县从1988年开始,持续开展了三期汾河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近30年时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1.3平方公里,年均减少输沙146.5万吨。同时,加强水污染防治,关闭取缔了各类污染企业511家,减少废水排放223万吨。张国伟介绍,2017年以来,宁武还启动汾河源头水土保持生态及河道治理工程,仅湿地公园就建设了十余个,汾河宁武段水质提升明显。“从源头到出宁武境,不论哪一段,都可以达到地表二类水标准。”张国伟不无自豪地说。

听了张国伟的介绍,采访团成员无不被宁武治理汾河的力度所打动。虽然下着雨,大家仍旧热情不减,纷纷拿出手机等记录汾河源头清澈见底的场景。

一路上,采访团成员不时询问汾河以前的污染情况,对汾河流域今昔变化称赞不已。在万荣县庙前村汾河入黄口,运城市水务局汾河站站长武新朝给采访团介绍了汾河入黄口的变化。2017年之前,由于汾河水质一直处于劣Ⅴ类,在庙前村入黄口呈现泾渭分明的状态。他介绍说:“黄河和汾河在进入万荣境内后并行20多公里,在庙前村汇合。原来汾河水有点发黑,黄河水颜色偏黄,所以看起来泾渭分明,现在已经看不到这样明显的分界线了。”据悉,从2019年4月至今,汾河入黄口庙前村断面水质已经累计17个月退出劣Ⅴ类,稳定达到地表水Ⅴ类水质要求。

采访团还特别查看了汾河入黄口庙前村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的相关数据,见证汾河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

土壤污染修复治理

需多方协同发力

9月22日,在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的太原煤气化公司污染地块修复治理项目现场,项目技术负责人牛敏丽正在为采访团一行介绍污染地块修复治理情况。

太原煤气化公司业务集中在煤炭开采、洗选、炼焦、制气、煤化工产品生产、煤矸石发电供热和城市煤气输配、服务、管理等方面,是煤炭综合利用的大型联合企业,2012年停产搬迁后,工厂生产30多年沉积下的污染土壤如何治理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活动现场,《新京报》记者王姝非常关注太原煤气化公司停产搬迁后,原厂区被污染的土壤如何处理,向牛敏丽抛出了一个个问题。“工厂受污染土壤如何处理?”“目前设备运行如何?”“修复效果怎样?”牛敏丽一一作了解答。

据悉,根据污染物浓度不同,分别采用常温解吸、异位热脱附、填埋场覆土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渣块冲洗等修复技术。牛敏丽介绍:“根据污染物浓度,中度污染土壤一般采用异位热脱附技术,利用天然气能源,使加热温度高于污染物沸点,将土壤中的污染物解吸并最终氧化燃烧分解;重度污染土壤,采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用水泥回转窑内的高温、较长的停留时间、热容量、热稳定性等特点,在生产水泥熟料的同时,焚烧固化处理污染土壤。针对太原煤气化公司污染地块修复治理项目,我们采取的正是异位热脱附技术。”

牛敏丽指着修复治理场地白色、巨大的充气膜大棚对采访团介绍:“这是占地8100m2用来存放污染土壤的充气膜大棚,场地后面是整套热脱附设备。”牛敏丽说,“目前,热脱附设备正处于调试期。调试完成后预计能够每小时处理20到30吨的中度污染土壤,设备可以24小时不间断运行。而且,整个处理工艺无污染气体、废水排放,可以有效防止二次污染。”

采访中,采访团成员纷纷认为,处理好土壤污染特别是工厂长期生产遗留下来的土壤污染问题,需要的不只是技术设备,还要靠政策引导等多方面协同发力,山西已经出台实施了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希望下一步,山西能持续发力,积极探索土壤污染修复治理,让“看不见的污染”得到彻底治理修复。

废弃矿山重披绿装

在这里找到答案

矿山生态修复是此次采访团的关注重点之一,如何让千疮百孔的废弃矿山重披绿装,在太原市玉泉山森林公园,记者团从眼前绵延不断的绿色里找到了答案。

来过玉泉山森林公园的人都说,如果不是通过介绍,很难想象这里以前是矿坑遍地、尘土飞扬的矿山。玉泉山所在的西山,是太原市最早进行煤田开采和利用的地区之一。以前的玉泉山,采矿形成的山体破坏面有200多处,矿产废弃物及城市倾倒过来的各类垃圾形成了7个大型自然垃圾场,生态环境十分恶劣,是向市区输送粉尘、污水的重要源头。

从2009年开始,山西晋峰供热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俊平带领一批复转军人入驻玉泉山,义无反顾投入到这片荒山的治理、绿化、美化工程中。削坡、安装木栈道、打坑、铺设管道、背粪换土、背树种植、水网建设、路网建设……经过十多年努力,玉泉山山体破坏面、荒山荒坡治理已完成70%,7个大型垃圾场治理已完成5个,共栽植各种树木550余万株,修建园区各类道路105公里,很多动物和鸟类开始回归这片山林,每年来这里的游客超过100万人次。

新华网记者金佳绪听了玉泉山从废矿山到绿意盎然的“大花园”的介绍后,在文中写道:“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从太原到山西、从山西到全国,越来越多的‘绿色故事’正在发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注入生态底色。”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山西朝着“天蓝、水绿、地净”的目标一步步迈进,付出的努力、收获的改变有目共睹。

三晋大地上,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故事仍在继续,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步履未停。功成不必在我,征途之上,每个为之付出者与有荣焉。(记者程国媛)

(责编:张婷婷、常慧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