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反例体验,我深深体会到做一个健全人是多么幸福和幸运,假如我因为井下‘三违’造成身体残疾,将会对以后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我一定要遵守煤矿安全相关规定,再也不‘三违’了。”山西潞安化工集团高河能源员工魏波在参加了反例体验后心有余悸地说。
9月下旬,在潞安化工集团高河能源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因为违章操作接受培训的掘六队队员魏波,先后体验了在手臂骨折或者手指缺失时穿衣服、晾晒衣服、左手写字;体验了腿部骨折时拄拐擦桌子、扫地、上下楼梯;体验了双目失明后用导盲杖行走、上下楼梯等,让他对安全生产有了更为深刻而直观的认识。
“不少员工刚进来时,有怨言和情绪,觉得面子上挂不住,待遇上受影响,学习培训是形式,反例体验是整人。”高河能源安全技术培训中心薛振海说,事实上,经过学习培训,学员都改变了认识,带着全新的安全意识和精神面貌回到各自岗位。
过程为主,创新培训方式
在高河能源,“三违”人员要重新上岗必须经过“七关”审核:安全培训关、业务考试关、现身说法关、亲情帮教关、通报亮相关、女工帮教关、安全保证关,简称“过七关”。显而易见,这“七关”中,第一关要过的就是安全培训关。
”安全培训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体现到职工岗位操作的举手投足中。“薛振海说。
培训是系统工程,是打基础、管长远的大事。如何改变职工不愿学的状况?党管大事,理所当然要管培训。高河能源从顶层设计出发,建立了“党管培训”体制,即由党委对培训工作把关定调、牵头抓总、引领保障,带动了高河能源安全生产、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工作,形成了全员重视、参与、乐于培训的风气。
“安全培训时,只是追求考卷上的合格率,而不强调实际操作中的应知应会。员工参加这样的培训,也往往应付了事。”薛振海说,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创新开展了以“培训、见习、再培训、实习、评价考核、上岗”为主线的“六部曲”员工培训新模式,初步形成了以主体班次、宣讲辅导、远程教育、现场讲解、实践锻炼相结合的“五位一体”培训体系。
为了让安全培训更接地气,开展“精品式”培训。合理调整主体班次设置,缩短培训时间,增加班次数量,加大专题培训比重;在以往单纯的安全理论知识讲解基础上,将岗位责任制、“双控”机制、安全标准化、岗位双述及相关岗位操作技能贯彻在培训教学中;把提高动手能力、分析解决现场实际问题能力及误操作导致后果作为考察学员培训效果的重要内容。
为了让安全培训更有人气,建立日常“菜单式”培训阵地。由基层队组自主选择培训专题、自主安排培训时间,既有效解决了工学矛盾,又充分调动了职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效果为先,严把成效考核
今年以来,高河能源大力推进员工常态化学习,进一步规范了日常培训监督,优化了激励考核方法,促进了安全培训的再提升。
“每日一题”。各队组根据岗位特点,结合本队组安全生产工作需要,全方位梳理本单位安全生产应知应会知识、岗位风险管控以及应急处置等相关内容,制定“每日一题”学习内容,并结合当日课题利用班前、班后会组织员工学习。
“每周一课”。各队组每周五组织开展员工岗位素质提升专题培训,重点就安全生产中各岗位存在的安全隐患、岗位技能短板进行培训。
“每月一考”。建立健全了培训抽查机制,利用手机“微课堂”、手机考试APP、网络在线教学模考等多种考核平台,由安全部、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对各队组员工进行月度抽考。
“逢新必查”。将新建队组或新进专业化队伍,纳入队组日常培训管理,对新分配员工进行岗前安全技能培训,对新任队组负责人或培训管理员及时沟通培训事宜。
“逢新必学”。针对新接工作面或新接其他井下工程组织对员工进行安全规程措施、危险源辨识、避灾路线及应急处置的学习;针对新法律法规、新标准、新规程执行或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组织员工进行专项培训。
“逢新必考”。凡“逢新必学”内容必考,凡因“三违”或离岗三个月以上新上岗人员入井前必考,凡“干部上讲台”活动新增授课人员或课程内容必考。同时,将随机抽考、边学边问等形式扩大至各部室、队组日常学习及各类教育培训当中,不断提升员工整体素质和业务管理水平,夯实煤矿安全基础。
安全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做到安全生产,第一步就是抓好安全教育培训,提升员工安全素养,培育员工“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的思想之花,为矿井安全生产“保驾护航”。(韩健)
山西路桥:党建引领 建好“四好农村路”山西路桥建设集团党委扎实开展“党建质量提升年”,实施“六大工程”,立足“十四五”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发展的战略基点,全面提高党建质量和党建引领发展水平,为打造“国内一流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施工现代化企业集团”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常住人口3491万 山西人口普查数据"出炉"山西省统计局向社会通报山西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数据显示,山西省常住人口为34915616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下同)减少2.23%,年平均减少0.23%。山西省常住人口总量减少,主要受人口流动变化等因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