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胜 逐梦小康路  

——来自临汾脱贫攻坚一线的报道

来源:临汾日报

2020年07月02日17:34  
 

临汾,帝尧建都之地,康庄大道之源。

在临汾市尧都区东部的康庄村,保存着一块记载《击壤歌》的石碑。循着这首中国古老的诗歌向历史深处走去,我们就找到了四千多年前“康庄大道” 的源头。

“康庄村”“康庄大道”——这里寄托着世世代代中国人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梦想。

四千多年后的今天,当世人把目光聚焦到这片古老的土地时,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临汾作为山西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截至目前已取得决定性成果。450万尧乡儿女,正脚步稳健地奔向“康庄大道”。

5月22日,汾西县邢家要乡洪南庄村村民贾区记家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笑容温和,一进门就跟主人拉起了家常,问家里几口人、种几亩地、收入靠什么、看病能报销多少、吃水有没有问题、还有什么困难?

……

贾区记后来才知道,坐在炕头跟他交谈的是临汾市委书记董一兵。当天,董一兵书记以“四不两直”的方式,进村入户,调研脱贫攻坚工作,了解群众生活需求和实际困难。

“这是哪位网红呢?怎么这么面熟?”6月25日,端午假期第一天,直播间出现一位气质儒雅的“主播”,当他娓娓道来,倾力推广临汾药茶时,粉丝中很快有人认出了他就是临汾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云峰。

“市长也来给临汾推销扶贫产品了,真是想不到。”

……

书记入农户,农家暖融融;市长找市场,政情通民情。这是多年来临汾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临汾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始终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聚焦“两不愁三保障”,高位推进,高压传导,高密度安排部署,创新攻坚体系,下足绣花功夫,补齐工作短板,提升质量成色。尤其是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市上下以“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实干精神,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全市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到2019年底,全市10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66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全市贫困人口减少到1529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05%,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果。如今,这里“产业项目连成串,易地搬迁形成片,生态扶贫成景点,道德银行存美德,临汾技工成品牌,消费扶贫促增收,光伏扶贫拓富路,党建引领奔小康。”这就是临汾脱贫攻坚工作的真实写照。

脱贫攻坚难,巩固提升更难。

脱贫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巩固提升”又成了全市的一项重点工作。为做到群众真脱贫、防止再返贫,确保稳提升,各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全体驻村干部和队员们凝心聚力,扎根一线,广大群众坚定信心,保持干劲,为临汾脱贫攻坚战役决战完胜贡献着力量。

产业扶贫

穿好一根针 引领千条线

产业兴则百姓富,百姓富则乡村活力足。

脱贫攻坚战开始以来,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扶贫方针政策,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着力构建主导产业为引领、特色产业为补充的“1+X”产业扶贫支撑体系,形成以“三大板块”为依托,“园区建设”为载体,“十大产业集群”为重点的产业扶贫新格局,全市90%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产业发展当中。特别是吉县苹果、隰县“玉露香”梨产业均实现了“五个80%”:面积占到了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专业村占到了行政村的80%以上,果农占到了农民的80%以上,果农人均果品收入占到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贫困群众依靠果业脱贫的达80%以上。

一株梨树,一片梨花,一颗香梨,一项产业。大山深处的隰县,让“隰有树檖”的记载点亮了全县人民的希望,把“玉露香”梨打造成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坦途。

穿好一根针,引领千条线。在隰县梨果产业发展中,这根“针”就是隰县党委、政府主导和引进的“玉露香”梨。针对隰县梨树老化、品种繁杂等问题,隰县与科研机构联合,引进了“玉露香”这一造福地方百姓的新品种,并将其打造成了全国知名品牌,把梨果产业培育成了群众脱贫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摇钱树”。2019年4月,隰县正式告别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省定贫困县,许多建档立卡贫困户靠“玉露香”梨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张保平是阳头升乡竹干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他是靠30株梨树就能做到年均收入近7万元的“土专家”,也是该县最早“吃螃蟹”的果农之一。2004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在自家1.2亩地里种了48株“玉露香”梨树,享受到“玉露香”带来的红利后,进一步扩大了种植面积。

隰县地处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为发展优质梨果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多年来,隰县历届县委、县政府瞄准这个产业,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脚油门踩到底”的决心,创新梨树种植技术,引进优质梨树品种,凝心聚力发展梨果产业,形成了“家家有梨树,户户有梨园”的山乡美景,并通过政策支持、金融扶持、技术培训等措施,大力发展“玉露香”梨果产业。同时,引进和建设了梨果存储、深加工的企业,强化与物流、货运等企业的合作,实现农村快递全覆盖,并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建立了北方电商培训基地,组建了72个农村电商服务站,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站实现全覆盖,通过线上线下等渠道,让“玉露香”梨通过各种渠道,走进千家万户,助力群众脱贫增收。

“目前,隰县‘玉露香’梨种植面积、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不仅解决了百姓吃饱饭的问题,还解决了百姓钱袋子的问题。”隰县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加速扩栽和高接换优,今年“玉露香”梨的产值将突破24亿元,果农人均年收入将超过3万元。

“玉露香”梨有个儿大、果型端正、果面光洁、着色好,具有皮薄、肉细、核小、可食率高、含糖量高等诸多优点,被国家梨产业体系专家公认为“中国第一梨”。如今,隰县“玉露香”梨已成为区域公用品牌,这块“金招牌”的价值目前已达87.43亿,“玉露香”梨产业的标准化、品牌化、电商化和全产业链化正在加快推进,为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增添了新动能、新愿景。

在临汾,经过多年的政策扶持和规模化发展,已经形成了隰县“玉露香”梨、吉县苹果、古县核桃、安泽连翘、永和红枣、乡宁花椒等一大批具有县域特色的产业,成了临汾市群众脱贫增收的重要保证,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技能培训

欲揽瓷器活 先备金刚钻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身有一技之长,不愁隔宿之粮。

在临汾脱贫攻坚战场上,缺乏劳动技能是造成许多贫困人口劳动就业困难、劳务收入不高等问题的原因所在。临汾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人人持证、技能社会”战略部署,找准问题症结,实施“六个十”工程:即打造十大精品工种、创建十大劳务品牌、认定十所鉴定机构、举办十场技能大赛、组织十场招聘活动、选定十个培训示范基地。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精心打造了一批“浮山厨师”“襄汾烧饼”“蒲县柳编”“华翔大工匠”等为代表的“临汾技工”劳务品牌。

“我领到农机驾驶证了,现在正在学习农机修理技术,下一步还能领农机修理方面的专业技术证件。”提到“持证上岗”,在永和县协农农机销售有限公司学习农机修理技术的白立平喜笑颜开。

今年41岁的白立平是永和县南庄乡刘家圪崂村人,他家两个孩子,一个上高中,一个上初中,由于种种原因,白立平家被列为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永和县开始实施农业生产托管项目后,有拖拉机驾驶技术的白立平经过驾驶考核、严格培训等程序,成为永和县捷登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机手,完成了从贫困户到农机手的转变。

“装这个零件需要一些技巧,不能使蛮劲。”“这个零件磨损厉害,如果继续使用容易发生安全事故,需要及时更换。”……修理现场,39岁的张立军是白立平的师傅,张立军教得认真,白立平听得仔细,遇到农机修理方面的问题,白立平都会虚心向张立军请教。

“以前靠天吃饭,外出务工照顾不了家,在家种地遇到天旱收入又不高,多亏了县里开展的农业生产托管和社里组织的专业技术培训。”白立平介绍,成为捷登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机手后,工作一天会得到200元的报酬,不仅耕种了自己的农田,还能从合作社获得额外收入。

“去年9月份以来,我们又投资100余万元购买了数台现代化农用机械,随着农用机械的不断增多,需要培养自己的农机修理员,方便及时检修、维护农机,遇到机械故障时也便于及时解决。”捷登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任海军介绍,“作为合作社机械手,我们将他培养成技术型‘土专家’,不仅在农忙时有活儿干,而且在农闲时节可以通过农机保养检修获得劳动报酬,增加劳动收入。”

近年来,临汾市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提高“取证率、就业率、增收率”,培育“技能培训+劳务派遣+就业服务”一体化就业服务机构,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进“培训+鉴定+大赛+就业”工作模式,并通过“订单式”“菜单式”“项目制”培训,不断提升“临汾技工”劳务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营造“人人持证、技能社会”的良好氛围,全力推动更高质量和更充足就业,确保全市就业形势的稳定。

易地搬迁

搬出穷窝窝 迁出新希望

山梁一座座呀,山沟一重重,粮食若想收呀,天旱也得种……

水要一瓢瓢舀呀,还得一回回担,沟底的这条路呀,何时能出头……

在苍莽的群山中,曾有无数的群众为生存所需的吃水而发愁,上学、看病等同样极为不便。不少人曾感慨,“要是城里人就好了!”

想过“城里人”日子,是“比登天还难”的梦想。但这个梦想,在易地搬迁政策的帮扶下实现了。

府底小区是汾西县脱贫攻坚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集中安置了4个乡镇54个自然村的6258人。这里位于汾西县城“三垣一城”扩展战略中的府底垣上,紧挨汾西汽车客运站和汾西平安大桥,与中学、医院等相邻。走进府底小区,警务室、党群服务中心、幼儿园、便民超市、文化活动中心场等各类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崭新的楼房、清洁的取暖方式、便利的购物条件、快捷的出行方式,让喜迁新居的居民们纷纷赞叹:“咱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原来住在山沟里,吃水全靠肩挑,取暖主要靠柴禾,雨雪天没法出门,孩子们到了上学年龄家长就开始发愁。”建档立卡贫困户臣双锁介绍,“住进了新小区、新楼房,感觉生活有了奔头,放在以前想也不敢想。”

55岁的臣双锁原是勍香镇靳家庄村人,2019年10月,他和乡亲们从穷山沟沟里搬进了府底小区,成了曾经梦想的“城里人”。

进了城,吃水、上学、就医等都不发愁了,精神生活也得富足起来。为了丰富广大易地搬迁户的精神文化生活,府底小区社区管理委员会负责人任红建聘请汾西威风锣鼓知名鼓手前来授课,组织起了一支数百人的威风锣鼓队。在这支锣鼓队里,有年过花甲的老人,也有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大姑娘,贫困户更是不在少数。

“组建这支锣鼓表演队不仅能丰富居民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传承威风锣鼓这一古老的文化艺术,而且我还有一个自己的想法。”任红建介绍,“今后,我们还可以组织大家利用空闲时间外出表演,增加收入,让居民们用威风锣鼓敲出红火日子。”

据了解,临汾市易地搬迁,突出整村搬迁、突出风貌建设、突出产业就业保障,“十三五”期间完成49565人易地搬迁任务,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落实易地搬迁扶贫政策的同时,临汾市同步实施的还有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农村饮水安全等工作,确保“两不愁三保障”效果好,成色足。

光伏扶贫

亮了小山村 暖了群众心

驾车在临汾市各山区县行走,无论山头上、塬面上、山洼里,还是老百姓家的屋顶上,一排排,一行行,高低起伏,处处可以看到闪着深蓝色光亮的“玻璃板”。它们像蓝色的精灵,闪耀成一道别致的风景。

如今,光伏产业是临汾脱贫攻坚战场上增加集体收入、促进百姓致富的重点产业。让临汾引以为傲的是,而吉村光伏电站被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誉为“光伏扶贫第一站”。

在大宁县昕水镇而吉村,有一支国网临汾供电公司的驻村帮扶工作队,每次谈到这个村的光伏电站,驻村队员们脸上总会洋溢出来自心底的笑容。

2014年,为了增加村集体收入,而吉村率先擎起光伏扶贫大旗,在全国建立了第一座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该电站容量100千瓦,踏出了一条全国光伏扶贫之路;2018年,一座30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又一次拔地而起。

该村党支部书记许玉生介绍,光伏发电不仅使我们这个曾经条件非常差的村子,创历史地有了集体收入,而且通过集体收入解决了部分困难群众的就业、爱心超市运营、村风民风改善等工作。

如今,光伏扶贫产业已经覆盖全市。部分县的光伏产业走在了全省前列。

汾西县光伏产业实现了全县120个村全覆盖,光伏产业规模,在全市位居第一,在全省位居第二。广大村民享受到了光伏产业带来的实惠。

“每年除去贷款还能得6000元,再加上养老金、种地收入、退耕还林补助,大儿子享受了低保,还参加了免费按摩技术培训,在县城顺利找到了工作。”在汾西县僧念镇瓦窑圪塔村采访时,贫困户赵东海满脸喜悦。

赵东海家的屋顶装有77块光伏板,这些光伏板共投入了17万元。当时,赵东海投入了2.2万元,贷款5万元,享受到国家补贴3.5万元,剩余为投资商贴补。光伏板全部并入国家电网,每年可收益3万元左右,除去每年贷款和投资商贴补费用,每年保证分红6000元。

“装了光伏发电,好日子还在后头呢!”赵东海说出了许多光伏受益者的心声。

据了解,临汾市大力推行以村级电站为主、集中式地面电站为辅的光伏扶贫模式,全市建成并网854座村级光伏电站和12座集中式地面电站,村级电站累计结算收益2.78亿元。

生态扶贫

绿了荒山坡 造就金银山

2019年4月,人民日报社、国务院扶贫办、人民网、《中国扶贫》杂志社联合发布了“第二届中国优秀扶贫案例”,大宁县购买式造林、生态扶贫经验成为全省唯一入选案例。

生态环境恶劣,处处荒山荒坡,体制机制不活,年年种树不见树。这就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山西省深度贫困县大宁县许多年前的老样子。

大宁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小县,全县6.9万人,农民就有5.2万人;而这5万多农村人口中,建档立卡初期贫困发生率达35.9%。

如今,再走进这块限制开发的国家生态建设区,昔日的荒山披上了绿装,干涸的河流恢复了喧闹,在这块生态恶化与深度贫困相互交织的土地上,生态扶贫在这里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购买式造林好!一人种树全家脱贫,自家的林子活了,还能在家门口赚钱!”68岁的冯还堂是白村第一批加入造林专业合作社的村民,他说,“当时村民都不相信,种个树还能挣钱?没想到试着参加后一年赚了一万多,现在不用村里动员,村民都主动要求种树哩。”

近年来,大宁县创新实施了购买式造林改革,探索总结出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有效实现途径,创造性地开展“深化农村改革、振兴乡村经济”工作,变“要我造林”为“我要造林”,探寻出了盘活资源、赋权于民的攻坚深度贫困新方法,蹚出了一条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之路,实现了在生态建设的战场上,打赢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的目标。

购买式造林从2016年试点到2017年全面铺开,通过政府规划设计,由造林合作社通过竞价议标,与乡镇签订合同,自主投资投劳造林,林权不变,树随地走,当年验收合格后支付30%的工程款,第三年林木成活率通过验收后支付余款,靠市场主体的获利机制推动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互促双赢,让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大宁县购买式造林的创新举措,把打造绿水青山的过程,变成群众积累金山银山的渠道。通过实施资产化管护、设立“脱贫攻坚生态效益补偿专项基金”、推进林业资产性收益、探索建立森林市场、开发林业碳汇扶贫等措施,让绿水青山转变为人民健康与幸福的金山银山。同时,大宁县委、县政府还通过盘活资源,赋权于民,把购买式造林经验拓展到农村道路修建与养护、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贫困村提升等领域,全面落实“深化农村改革,振兴乡村经济”。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徐祥临实地考察后指出:“满足国家、壮大集体、富裕自己是大宁经验的精髓,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大创新。”

购买式造林为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架起了桥梁和纽带,打开了生态扶贫+精准扶贫的通道,实现了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的有机结合,探索出生态扶贫的理论支持与实践路径,一时间,受到中央省市领导、农业农村专家学者的关注。

生态扶贫不仅绿了荒山,美了环境,而且为百姓增了收入,谋了出路。据了解,临汾市联动实施生态扶贫“五个一批”工程,10个贫困县退耕还林50.5682万亩,惠及贫困户26896户,79871人,组建扶贫攻坚专业合作社279家,聘用贫困护林员12316人次。

驻村帮扶

攻坚主战场 最能打硬仗

2016年1月,中国证监会派驻杜浩强到汾西挂职,担任副县长。4年多来,他坚持挂职挂心、挂职挂责,深入调研,组织举办了“中国证监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汾西县精准扶贫捐助及项目签约仪式暨基金行业扶贫公益论坛”,完成了各规划项目的签约,对接基金行业35家公司,完成捐资2355万元。

2018年1月初,杜浩强积极协调,引进了农业产业全国500强企业——山东诸城外贸公司与汾西县洪昌养殖公司进行全面深化合作,在汾西县合资注册长晟科贸公司,建成后可提供600个就业岗位。设立了“汾西启富产业扶贫引导基金”,基金规模8000万元,可带动县域龙头产业及其他扶贫产业有序发展。

2017年,在杜浩强的努力下,汾西县成功获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县、乡、村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全面建成,设立了电子商务服务站点78个,开设了京东汾西特色馆和淘宝汾西特色馆,并全力打造“绿塬汾西”这一特色品牌。

如今,汾西县的核桃、核桃仁、核桃油、核桃露等产品,在传统销售的基础上,又搭上了汾西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这列销售“快车”,把各类核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一起销售的还有全县“一村一品一主体”发展起来的小杂粮、食用菌、黄粉虫等特色产品。

“作为一名挂职干部,我觉得自己已经深深融入了这片土地,与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同呼吸、共奋战……”杜浩强说,“我要用实际行动,认真履行好一名帮扶干部的职责,讲好临汾扶贫故事。”

把“最能打仗的人”选派到脱贫攻坚主战场。目前,全市共有省、市、县三级驻村工作队(2016年至2020年累计选派)1986支、9930人次,中直、省直、市直、县直单位选派的“第一书记”1944人次。在全省率先研发了干部驻村帮扶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全市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的精准管理。扎实开展干部驻村帮扶“六大行动”22项主题活动,大幅提升了帮扶工作群众认可度。各级扶贫干部政策业务培训实现全覆盖,全市共举办各类脱贫攻坚培训班286期,3.5万人次以上。

在临汾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来自中央、省、市、县的扶贫干部们,作为一支不可或缺的坚强力量,默默无闻地战斗着、付出着,为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扶志扶智

扶贫先扶志 智高财源开

近年来,蒲县县委、县政府结合贫困户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自主脱贫意识不强、增收门路不宽、政策措施不清、庭院卫生不净、邻里关系不和等问题,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研究、充分酝酿,形成了《山中乡关于建立“道德银行”评选“十星农户”的实施方案》《山中乡“十星农户”积分评定标准》等制度体系,将群众做的一件件文明善举进行量化,运用积分的形式存入“道德银行”。通过建设“道德银行”、评选“十星农户”的探索与实践,不仅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也强化了“三基”建设,提升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的有力抓手,更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激发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实现了物质扶贫治本同精神扶贫治根的有机结合。

各级各部门大力开展“孝亲敬老”“扶贫公益专岗”“打造临汾技工品牌”“倡导新风”“激励关爱扶贫干部”“党建领航”精神扶贫激发内生动力六大行动,在全社会营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真情投入、干事创业的攻坚氛围,有效激发干部群众脱贫攻坚内生动力。蒲县率先在全省开设“道德银行”,用“存美德、取实惠”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农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成为全省典型。吉县创新开展了“五子孝老”活动,通过保障“菜篮子”、给足“钱袋子”、管好“药瓶子”、住进“暖屋子”、抚慰“心窝子”,保证了贫困老人的赡养收入和养老水平。

消费扶贫

干部当网红 火了土特产

在临汾市脱贫攻坚战场上,干群同心、上下同欲,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形成了决战完胜脱贫攻坚人民战争的良好氛围。在消费扶贫中,各县的领导们也从幕后走到台前,当起了义务推销员。

今年“五一”假期,“县长直播带货”成了最火的话题。17个展台、110多种地方特色产品,来自临汾市17个县(市、区)政府的有关负责人,使出浑身解数卖力推销各种扶贫产品。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临汾市出现部分农产品滞销和企业复工难等问题,为此,临汾市出台资金扶持、金融支持等系列脱贫攻坚措施,地方政府领导放下身段走进“直播间”,在与网友互动的同时借助新媒体平台售卖本地土特产。

蒲县“萌萌”县长化身“超级带货王”,上架即售罄;“美女市长”直播带货,霍州特产卖嗨了……

临汾市认真落实省消费扶贫“五进九销”措施,扎实推进全市消费扶贫“五进十销”,定方案、建平台、搞活动,全力打造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全员参与的消费扶贫新格局,助力贫困地区群众增收致富。2019年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发改、农业、扶贫、商务、机关事务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副组长,20个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消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在县级建立了产品供应平台,市级在广奇财富中心开设全市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暨销售平台,举办全市消费扶贫特色农产品展销活动,组织市直140余家部门单位,与10个贫困县63家企业代表、200余种产品洽谈对接,成效显著。消费扶贫成为临汾市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一支新锐新力量。

回望来时路,昂然再出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临汾广大干部群众将立足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一鼓作气,巩固成果,决战完胜,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书写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责编:张婷婷、常慧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