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县:精准帮扶有准头 幸福生活有奔头

2020年07月20日17:57  来源:人民网-山西频道
 

盛夏时节,走近稷山县北王村,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映入眼帘,只见广袤的田野绿意葱葱,干净整洁的村庄错落有致,宽阔的乡间道路平整伸向了远方,安居乐业的群众脸上挂满了笑容。

说起这一切的深刻变化,离不开党的精准帮扶好政策,离不开稷山县纪委监委党员干部一班人倾心倾情帮扶北王村的心血和付出。

群众富不富 关键看支部

北王村位于稷山县最南端,距离县城20余公里,是全县为数不多的偏远乡村之一。全村共有4个居民小组,810口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8户89人,2000余亩耕地是清一色的旱垣地,千百年来群众都是面朝红土背朝天,靠天吃饭温饱难,是全县20个集中连片贫困村之一。

2016年8月,刚刚履新不久的稷山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王纪峰来到北王村就精准帮扶问题开展专题调研,下田间、进农户、话家常,与镇村干部深入交谈,召开干部群众座谈会,把脉会诊、查贫塑源、问计于民。通过深入的调研走访,结合丰富的工作经验,一个帮扶群众摘贫帽、拔穷根的脱贫方案渐渐清晰起来。

通过了解,王纪峰发现一个深层次问题。从表现上看,北王村位置偏远,自然条件恶劣,贫困群众生活艰难属于先天不足,但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根本上讲是该村缺少一个坚强有力,敢闯敢干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党支部。当时的北王村党支部,年龄老化,人心涣散,知识结构极不合理,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严重弱化。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面对北王村党组织建设的实际情况,纪委监委班子成员一班人,与乡镇党委密切配合,大刀阔斧采取强有力的组织措施,全面加强该村党支部建设,以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经过充分的组织考察和精挑细选,县纪委监委在委机关选拨了一位丰富力强、作风优良、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全脱产进驻北王村担任第一书记兼支部书记,选调精兵强将组成北王村帮扶工作队,配强配齐了北王村党支部。调整后的北王村党支部共有3人组成,平均年龄由过去57岁下降到47岁,文化程度大幅提升,其中支部书记仅33岁,大学本科学历,新班子的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几年来,先后帮助该村制定和完善了北王村党员干部“三会一课”制度,主题党日活动制度,党务村务财务以及红白理事和环境卫生整治等各项村规民约,用制度规范干部群众的言行举止,从而使北王村干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全面加强党支部与村委会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20余万元对活动场所提升改造,加强政策宣传,进一步增强党组织向心力和战斗力,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支部一班人上下一条心,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决心和信心。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随着北王村组织建设的加强和完善,该村精准帮扶、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工作开始有条不紊高速运转起来。5年来,稷山县纪委监委将该村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常抓不懈,领导带头,真帮真扶,与镇村干部和贫困群众无缝链接,心连心苦干实干,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驻村工作队更是扎根基层,密切联系群众,围绕组织建设、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精准帮扶辛勤奔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截止2019年,该村28户贫困户全部摆脱了贫困,北王村也整体摘掉了“贫帽子”。

扶贫精准稳 拔掉穷根子

大自然赋予了北王村沟壑纵横土地贫瘠的恶劣环境,也极大的束缚人们创新发展,改造自然的思维和信心。然而,随着稷山县纪委监委进驻北王村精准扶贫,带领群众因地制宜,拔穷根摘穷帽,贫穷落后的北王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着力解决北王村群众“增收难”的问题,稷山县纪委监委瞄准产业发展这个关键,大力开展产业扶贫。根据北王村实际情况提出了“种养+”协调发展的新路子。针对群众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几年来先后争取1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为村民免费提供药材种子和核桃种苗,免费发放农药化肥。为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邀请了省市农业技术专家开展中药材、核桃种植方面技术培训,受益群众达200余人。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北王村中药材板蓝、生地、黄芪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核桃种植面积200亩,中药材和核桃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为着力实现精准化扶贫,真正做到“不少一户,不漏一人”,稷山县纪委监委采取“一户一策”,有效用好各项帮扶政策,先后为多户贫困家庭争取了助残基金,为贫困家庭孩子上学解决教育补贴、医疗补贴等问题。帮助2户贫困户享受“1/3/6”政策,减少了医疗费用7万余元,为3户贫困户家属办理了残疾证,帮助享受每月50元的残疾人救助金。逢年过节,帮扶队员都会到贫困户家中进行慰问,慰问金、米面油一样不少,把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送到每一个贫困家庭。贫困群众办证、住院、出殡等等,凡是有需要,随处可见帮扶干部跑前跑后的忙碌身影。

与此同时,为彻底改变村集体有心干事无力实施的尴尬境地,大力支持该村发展集体经济,先后为村里争取到10万元光伏发电项目,年均为村集体增收4000余元;争取到25万元扶贫资金,建设了一座10000只蛋鸡标准化养殖场,租赁村民后年均集体增收2万余元;争取到50万元的壮大集体经济项目扶持资金,目前该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经从破零上升到7万余元。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深情。今年4月2日,王纪峰再次来到北王村,看望帮扶对象郭炎明的家中。郭炎明今年55岁,几年前由于妻子患病,女儿上学,仅靠种植几亩小麦玉米养活全家,生活极其困难,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王纪峰了解其家庭情况后,根据该村周边养鸡规模大及运输尚有空缺的机遇,帮助和鼓励郭炎明从事运输工作,同时还帮助其承包了10余亩地来种植效益更好的中药材,邀请专人对其进行种植技术培训。现在的郭炎明,经济收入明显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彻底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改善硬环境 建设新家园

山高黄土多,出门就爬坡,路不平,灯不亮,群众生活没保障。这是北王村多年来群众居住环境的真实写照,改变人居环境,建设幸福家园是北王村人祖祖辈辈的美好愿望。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县纪委监委一班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千方百计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帮助北王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变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几年来,纪委监委先后协调争取相关职能部门的项目资金扶持150余万元,为北王村办成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实事好事20余件。争取供电部门扶持,把村里仅有的一个小功率变压器免费换成了数万元的大功率变压器,更换老化的路灯线,全村大街小巷全部安装了路灯。争取到8万元的绿化资金,对村里主街道进行绿化美化。协调周边各村,拓宽三王路,让群众出行更加安全方便。面对村里水塔严重漏水的问题,协调县水利部门免费修缮,为村里争取10万元主管道改造资金,使村民饮水得到保障。如今的北王村,街道干净整洁,绿树成荫,群众生活条件今非夕比,日间照料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业余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幸福家园”。

“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发扬纪检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奉献精神,让党旗在扶贫一线高高飘扬,在前期贫困群众全面脱贫的基础上,切实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下一步要在防返贫,稳脱贫,奔小康上下功夫,巩固脱贫成效,誓夺脱贫攻坚战的最后胜利,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王纪峰掷地有声地说。(牛东海 李永斌)

(责编:张婷婷、常慧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