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祖辈辈生活在柳林县三交镇靳家山村的高应才没承想,家家户户都会吃、都会做的饼子,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渐成自己脱贫致富的产业。
一个烧饼桶,一袋面粉,一干十年,撑起了高应才的美好生活。常年“油煎火燎”,说话“油嘴滑舌”,面色“油光可鉴”,今年54岁的高应才“职业身份感”十分明显。
做烧饼是“草根”活,走出家门卖烧饼,来源于高应才最原始的发财冲动。靳家山地薄人稀,山高坡陡,耕地面积人均不到2亩,属于“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土方。
走出大山天地宽。高应才说:“富字下面是个田,没田怎么富?答案还是在‘副业’上。”
“起初做些‘背砖调泥’的活,靠‘打磨工’艰难地维持着生计,出力流汗不少,日子却过得就像雨点落到沙漠里——溅不起个水花。” 十年前,高应才告别了村里自家的几亩薄田,来到三交镇上谋生。“关键是眼看着三个儿子一天天长大成人,到了要娶媳妇的时候了。没钱了可怎么办?”
高应才虽出身农家,但机敏好学,小时候起就对“打饼子、煎麻花”等食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四处拜师学艺,40岁后高应才来到镇上,有幸师从三交街头的饼子大师。从此正式与烧饼结缘。
就这样一个饼一个饼地做,一个饼一个饼地卖,老高成了三交街坊邻里口口相传里的励志楷模。“每天早上四点到下午五点,全年无休,十年如一日。”不过说起这份不断重复劳动的生计,老高也难掩心酸。
老高的烧饼是用老酵子发的面,头天晚上把面和好醒发,第二天早上4点钟就起来开始做烧饼了。夫妻两个配合,妻子负责和面、擀皮,丈夫负责造型,把烧饼放在烤炉里进行烤制和售卖。两个人配合得非常默契,虽然不怎么说话,但是一个眼神对方就会明白要说的话。
让人们记住家乡的味道,传承发扬传统文化食品,是老高为自己确立的终生奋斗目标。“家乡味道,说到底,便是家的味道,是一种最为浓厚的乡愁。”高应才和他的烧饼已经植入人们的家乡记忆,植入到三交人及来三交旅游度假的每个游客心中。
近年来,他进一步改良了盛行于三交民间烧饼传统工艺,从形、色、味都得到了跨越式的提升。选料精细,和面、擀皮、擦酥、揪剂、整形、贴烤,制作工艺极其复杂且口味独特。
“卖烧饼能发财,现在的好日子几乎都是烧饼‘换’回来的。只要踏踏实实做出好吃的良心饼,不愁以后没有好日子。”说这话时,高应才眼里闪着光。
谈起创业经历,高应才长叹一口气说,创业前,家里穷得叮当响,“以前我们家世代以务农为生,穷得叮当响,十里八村都知道,当时连娶媳妇都费劲。”他回忆道,往回推30年,那时候年年拉饥荒,家里生活很困难,当时连住的窑洞都是借钱箍的。
凭借着纯手工、口感好、价格公道的优势,高应才的“农家原生态手工烧饼”已逐渐“走俏市场”,“订单”源源不断,一早一晚饼子铺前门庭若市,有时甚至是“一饼难求”。用他的话说是“三交的大人小孩,一天不吃就像双脚踩在棉堆上——不踏实。”
“现在我既能在地里干农活,还能做烧饼挣钱,又能照顾老人孩子,三头都不耽误,不出远门待在家里,每天就差不多能挣200余元,真是太好了,我们很感激镇政府、帮扶工作队和村干部,是他们给我们老百姓找到了致富路。”说到精准脱贫政策带来的好处时,高应才赞不绝口。
风雨过后见彩虹。如今,在镇村干部的帮扶下,高应才的“活法”越来越滋润了。大儿子已经结婚生子,二儿子、三儿子分别在太原、北京打工,而且都交上了女朋友,“两不愁三保障”都没问题,家庭有了稳定的收入,生活水平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有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老百姓们着想,无论遇到多大困难,咱都能扛过去,靠自己双手去拼,一定能过上好日子的!”说起未来的生活,高应才眼眶湿润,面容露出灿烂的笑容。(郭炳中)
山西路桥:党建引领 建好“四好农村路”山西路桥建设集团党委扎实开展“党建质量提升年”,实施“六大工程”,立足“十四五”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发展的战略基点,全面提高党建质量和党建引领发展水平,为打造“国内一流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施工现代化企业集团”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常住人口3491万 山西人口普查数据"出炉"山西省统计局向社会通报山西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数据显示,山西省常住人口为34915616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下同)减少2.23%,年平均减少0.23%。山西省常住人口总量减少,主要受人口流动变化等因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