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广大团员青年发挥生力军突击队作用,积极投身扶贫一线——

青春在攻坚一线飞扬

2020年08月30日06:41  来源:山西日报
 

“我特别幸运,亲眼见证、亲身经历了‘消除绝对贫困’这个庄严承诺是如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能够站在历史的舞台付出辛劳,是我一生的荣耀……”8月24日,吕梁市临县玉坪乡成家梁村第一书记郭婕告诉记者,如今的成家梁村从各个方面都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成家梁村是山西共青团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青春力量。在团省委实施的“四先四助两育人”的工作体系中,广大团员青年发挥青年生力军突击队作用,有3264名医疗志愿者对口帮扶深度贫困县乡镇农村卫生院(室),有6687支大学生志愿服务队深入贫困县开展支教支农服务,有741名西部计划志愿者赴贫困县参与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志愿服务,有1150名青联委员志愿者、青年企业家志愿者对口扶助深度贫困县贫困户,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贡献着青春和汗水。

在三晋大地,无数新时代的山西青年,正在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奋斗中实现着人生价值,为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挥洒青春在热土

陈少华是一名“90后”大学生,2018年入职大同市灵丘县供电公司,同年9月成为灵丘县上寨镇东岭沟村扶贫工作队队员。

在进入东岭沟村扶贫的第一天,陈少华就准备了一个本子,用来记录扶贫工作的点滴……从夏天的炎炎烈日到冬季的白雪皑皑,从城市的喧嚣到乡村的幽静,现在,厚厚的本子只剩下薄薄的几页。在东岭沟村的扶贫生活,让他深感脱贫攻坚工作的使命与担当。

陈少华至今都记得他来到东岭沟村的第一天,在沟堑纵横的土地上,道路两边散落着简陋、低矮的土坯房。很多土坯房前放着一个大小不等的背篓,这让他很好奇。

“这些背篓都是干什么的呀?”陈少华问村委会主任。

“村里没有小卖部,许多日用品需要去镇上买。来回都得走山路,不好走!为了一次多带点,村里的老人大多都会背背篓去。”

看着村民背上沉重的背篓,听着村委会主任的介绍,陈少华陷入了茫然。

“村民身穿早已看不清颜色的衣服,没有超市、没有卫生间,城市中熟悉的一切在这里成了奢侈品……特色背篓承载着村民的日常所需。”这是陈少华在本子第一页记录的内容。背篓,不仅是他在东岭沟村驻村帮扶工作伊始对乡村的第一认识,也成了他此后帮扶工作的重要工具。

如今,在东岭沟村的两年里,陈少华对扶贫工作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认知。他对自己能够在利国利民的事业中作出贡献、成为脱贫攻坚伟大事业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倍感荣幸,看到东岭沟村充满生机的繁忙场景,他的内心有种说不出的幸福味道。

“东岭沟村不只是我驻村帮扶的工作对象,更是我的梦开始的地方,看着这里发生的改变,看到村民走上平坦的小路、住进敞亮的房屋、用上方便的自来水和稳定的电力,我想我人生的空间应该用公益填满,让背篓情缘延续下去,续写帮扶工作的温暖故事。”陈少华在本子上这样写道。

青春创业展活力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如何让贫困群众全部如期脱贫,是全国上下关注的热点问题。忻州市岢岚县作为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难中之难,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1991年出生在农村的康卫东,14岁因家庭贫困被迫辍学,外出打工。其间,他开过装载机、当过电焊工、下过煤矿、做过推销员,一路走来,历经了诸多艰苦磨难。他曾立下誓言,等自己有能力了,一定要为农村贫困群众做点事。2014年,康卫东参加了大学生创业培训后,便萌生了返乡创业的念头。2015年3月,他毅然放弃城市生活,选择回乡创业。

经过调研,他发现岢岚盛产的红芸豆、黑豆、莜面、豆面等小杂粮和野生沙棘、蘑菇品质好、产量高,只是缺乏先进的加工技术和销售手段,康卫东就想通过学到的电商技术进行网上推广和技术扶贫、电商扶贫。他先后在宋家沟乡、岚漪镇、王家岔乡、广惠园社区开办了7个电商体验店。通过线下体验、线上同步销售的方式,解决偏远山区群众粮食滞销的问题。为帮助贫困户就业增收,康卫东联合岢岚团县委开展了“青联委员走基层、电商扶贫在进行”活动。

近日,康卫东经常从县城驱车赶到80里以外的水峪贯乡维塔村,收购村民因疫情影响滞销的黑豆。“这是367公斤,市场价是两块二,咱们电商扶贫每斤多补贴6毛钱,按两块八收购,总共是2055元,给你2060元哇,六六大顺。”康卫东说,自己是创业青年,也是忻州市青联委员,自己是从农村出来的,知道农民劳动的艰辛,所以能帮一点是一点。

“维塔是个偏僻的小山村,距离县城较远,每年的粮食不好卖,康卫东不但上门来收,而且还高于市场价,对我这个小家庭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水峪贯乡维塔村村民组长说。

像水峪贯乡维塔村一样,全县百余户杂粮种植户都受益于康卫东的电商扶贫,电商销售额也由2017年的35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52.8万元。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康卫东暗下决心,一定要尽自己的努力,继续为扶贫工作作贡献。

谱写青春扶贫卷

1990年7月出生的杨骏午是晋中市灵石县王禹乡回祖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自2019年7月驻村扶贫以来,他把留守老人当作亲人,为他们修缮房屋、申请政策救济、帮助他们的子女就业……被留守老人亲切地称作“儿子”。

8月4日一早,60岁的任润娥正在自家大门口清扫。听说有人要采访杨骏午,老人抢上前来拉住记者的手说:“骏午是个好后生!”

任润娥是村里的贫困户,她的丈夫于2006年在煤矿事故中去世,留下两个儿子和年迈的父亲,家中没有了固定的经济来源,生活陷入困境。杨骏午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帮任润娥的儿子寻找就业机会。

“骏午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经常到玉米地里帮我干活,照顾我的老父亲,给我送米面油和衣服。最让我欣慰的是,他帮我的两个孩子找到了工作,他们找到工作后变得乐观向上,我们家的生活越过越好。”任润娥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向往。

贫困户张俊亮患有慢性病,儿子儿媳在天津打工,老两口和两个孙女一起生活,日常开支和平日里的医药费花销很大。2019年4月份,张俊亮突发心脑血管疾病,在太原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共花费17万余元,这对于一家人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在他们最困难无助的时候,杨骏午与驻村帮扶队工作人员积极帮助他们申请政策,报销后最终花费6000余元。

“说起这支帮扶队,我们村人人都想为他们竖起大拇指,他们心系于民,认真研究扶贫政策,多次开展‘不等不靠,艰苦奋斗’‘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等思想培训会。帮助贫困户销售农副产品、帮助村里兴修水利工程。在他们的努力下,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回祖村党支部书记赵秀强说。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决战决胜阶段,乡村振兴的号角也已经嘹亮吹响,广大三晋青年凝心聚力,埋头苦干,以奋斗的姿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以昂扬的斗志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书写青春华章。(记者李炼)

(责编:桑莉媛、常慧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