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促增收强堡垒 晋中盘活“五地一产”蹚新路

赵芳

2020年09月04日17:12  来源:人民网-山西频道
 

夏末初秋,在晋中市榆次区什贴镇千亩连片有机旱作谷子示范基地,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枝头,郁郁葱葱一眼望不到头。

村民杨润虎正在进行田间管护,望着眼前杆壮穗大的谷子,虽大汗淋漓,腼腆的庄稼汉子难掩心中的喜悦:“过去在自家三十亩地种植玉米,遇上好年头一年能挣2万多元,而现在除去一亩地800元的土地流转金,光在基地里打工,每年就能挣2万多。”

杨润虎生活的变革得益于该市“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所带来的红利。

东依太行,西傍汾河。地处山西中部的晋中,作为全省农业发展优势区,省级战略山西“农谷”的坐落地,国家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晋中有基础、有条件。

“五地一产”是指农村集体非承包耕地、林地、四荒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资产。

8月28日,山西省委深改委(省综改委)第二十三次会议召开,会议肯定了晋中市“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有益探索。指出,要牢牢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结合实际先行先试,有效盘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持续带动农民增收。

“问题清底”倒逼“改革彻底”

“现有农村集体非承包耕地85.1万亩,集体林地724.7万亩,集体‘四荒地’636.7万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35.6万亩,宅基地43.9万亩,集体经营性资产38亿元。”

“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前,晋中对全市进行了摸底核查。

这是蕴藏在农村的一笔巨大财富,但管理不善、机制不畅、配置不优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闲置浪费、低效利用、跑冒滴漏的现象。

如何打破桎梏,推动高质量发展?晋中熟谙要想改革成功,必须把现有的家产亮出来、把已有的问题揪出来。

“企业占地合同情况比例图”“近期重点工作对比图”……6月24日,介休市“五地一产”规范阶段现场推进会在宋古乡韩屯村召开,结合一块块展板,村委主任郝虎山向参会嘉宾介绍该村“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情况。

韩屯村全村共有10户企业,这些企业占地合同均是“问题”合同。有的合同履行期限过长,有的租赁方多年拖欠费用,严重侵蚀着村集体的合法权益。

“有一户企业占地31亩,每年每亩地租金还不到100元,这明显不合理。”说到这里,郝虎山直摇头。

必须让村集体利益“颗粒归仓”。借“五地一产”入市改革东风,韩屯村迅速行动起来,查找、解决企业占地合同存在的问题。通过党员代表大会、村民代表大会,重新划分区域、制定占地价格,“问题合同”变身成了优质合同。

“按照有关规定,我们根据地形、所在区域等因素对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重新划价,与占地企业多次沟通洽谈,下大力气进行规范整治。”

修整中的展示中心

据郝虎山介绍,对于占地31亩的那户企业,村里先是追回了24年的占地费7万余元,又将这31亩地重新进行发包。现在7亩地被盖成了展示中心,24亩地正在清理中。重新发包后的租金是每亩地2600元,是原来的26倍,仅此一项就增加了村集体收入80多万元。

截至目前,韩屯村企业占地合同已有90%得到规范和健全,共增加了集体收入106万元,双方合同关系更为稳定,集体收入大步提升。

“过去的‘五地一产’要么荒废了,要么被瓜分,不仅不能产生经济效益,还造成了农村的不稳定,现在下决心将这些资源资产收回,从而形成规模效应,再通过流转、置换等方式,每个农村都有可观的资源进行开发。”晋中市委书记赵建平表示,既然是革命,就须拿出革命者的姿态和办法来对待改革。

任重而道远者,不择地而息。在晋中,寿阳县结合本县实际,制定出台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处置程序、管理方法、交易规则等操作细则,特别是对存在违法用地行为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办法,有政策上的突破;介休市针对“地大证小”、超期承包及地价标准不一等问题,出台了《“五地一产”规范实施意见》,以“五打五查”为抓手,依法依纪严肃查处侵吞侵占“五地一产”违纪违法行为,已规范集体承包合同1200余份;灵石县制定了“五地一产”入市改革21条,初步形成一套规范化操作办法……

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晋中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誓把改革进行到底。 

“上山下乡”实现“多方共赢”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方面,只有找到村集体、农户、企业“三赢”的结合点、利益资源分配的均衡点,市场渠道才能畅通。

“把激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作为首要任务,把引导工商资本和科技‘上山下乡’作为根本途径,使农村集体经济来一次大发展、农民收入来一次大提高、农村党的基层政权建设来一次大提升。”赵建平介绍,这是“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初衷,也是关键所在。

在晋中,通过改革实现了农村资源长期闲置、低效利用、非法占用的“净流失”向工商资本开发利用、促进保值增值“大回流”转变。

王家大院

“纯手工豆腐喽,过来尝一尝喽。”“买个古镇纪念品吧!”……伴随着王家大院二级游客中心的建成,不少静升村民变身“古镇商人”。

“游客中心项目建设流转了我的2.16亩耕地,每年每亩800元租金。”村民赵文玉在游客中心边摆起了水果摊。

二级游客中心是静升古镇王家大院5A景区创建项目的提升工程,由本土企业靖烨文化旅游集团投资建设。为了打造集吃、住、游、学、玩、赏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型旅游目的地,该县还引导靖烨文化旅游集团、山西昕益能源集团投资建设了崇宁生态康养园、王家庄园。

“这3个项目共流转静升村土地578.43亩,每年村集体可收入31.2万元、村户收入平均增加1500元。”灵石县静升镇土地办主任张瑞忠介绍,3个项目全部建成运营后,将牵引形成“重点景区带动、特色项目拉动、三产服务联动”的静升古镇全域旅游新格局。

“每天能挣到120元,工资10天一结算,从不欠账。”和赵文玉一样,正在昔阳县西寨乡司家沟村山西启新菌业有限公司的蘑菇大棚里忙绿的冯玉仙也是“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受益人,冯玉仙是西寨乡红辿村人,靠种地为生,如今有了这份营生,家里的经济条件总算是有了改善。

2019年,昔阳县西寨乡推进食用菌园区建设,在乡党委、乡政府和司家沟村的协调下,山西启新菌业有限公司以每亩700元租金租赁了270亩土地,建设食用菌大棚186个,种植平菇、球盖菇,还配套建设了拌料场、冷藏和烘干生产车间。

在“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启动之后,山西启新菌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冯道启说:“给公司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原先的186个蘑菇棚现在都循环出菇,今年又流转了集体非承包耕地230亩,新发展了114个蘑菇棚,上了雪蓉菇新品种。还计划以‘公司+农户’的模式,新增100个农户500亩蘑菇棚,力争使产业园的效益达到2000万元。”

东风洒雨露,会入天地春。左权县龙泉乡连壁村集体投入产业发展资金100余万元,入股嘉耀光伏发电公司、龙鑫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年集体经营性收入达83万元;太谷县北关村在“土地换资产”的过程中,取得了小区物业管理以及太谷二中学校公寓楼日常服务的服务性资产,为村民增加就业岗位……

晋中市委副书记、市长常书铭介绍:“‘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就是要推动各类要素向农村聚集,使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基础。”截止8月18日,晋中全市引入企业1609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9万人,带动集体增收8.7亿元、农民增收7.9亿元。

“入市改革”夯实“基层堡垒”

“一直以来,我都按照合同上交费用,为什么要提高租金?”8月,在介休市孟王堡村召开的规范企业占地合同座谈会上,有企业代表问道。

话音刚落,就有村民代表提出意见:“现在物价涨了,还按多年前的合同来,村里利益怎么保障?”

针对企业的疑惑、村民的顾虑,村“两委”班子对此次入市改革相关文件进行了详细解读,谈改革目的,说利弊得失。

“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是一场总体战,不仅需要县(区、市)委书记当好“总指挥”,更要乡镇党委书记要做好“前沿作战员”,村党支部书记要干好“领头雁”,而基层党组织也是此次改革的受益者。

平遥县岳壁乡长山药种植区

平遥县岳壁乡是传统长山药种植片区,品种优良、食药兼用、质棉味甜,是平遥三宝之一。近年来长山药市场需求量和零售价格呈逐年上涨的趋势,但多年以来长山药的仓储问题一直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重要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关键环节“一子落儿满盘活”。岳壁乡党委政府先后两次组织部分村主干、长山药经纪人等召开项目研讨会,从长山药的种植、存储、深加工到市场化管理进行了调研讨论,邀请专家实地考察评估,利用岳北村村委大院北部约2.5亩的集体建设用地,建成一处集冷库仓储、特色展览、健康步道、农耕体验、农业观光、农产销售于一体的规模化集体经营性场所。

“入市改革不仅仅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更是承载着基层干部多年想干但没干成的一种情怀,给了我们动真碰硬、攻坚克难的底气和决心。”平遥县岳壁乡党委书记梁杰感受最深。

介休市城关乡顺城关村积极推进“五地一产”入市改革,使村集体收入实现大幅增长,年均收入达900多万元。利用这些收入,村集体不仅完善贴过了农村基础设施,而且向村民发放了补贴福利,有效提升了村级组织的凝聚了、向心力、号召力。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反映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而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正是激活农村资源资产,打赢脱贫攻坚战役、破解“三农”工作难题、助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金钥匙”。

改革本质在进,目的在进。迎难而上的进击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立足实际,把闲置的、低效的农村集体资源资产挖出来、拎上来、统起来,晋中盘活“五地一产”,蹚出发展新路。 (图片由晋中市委宣传部供)

(责编:赵芳、常慧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