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处是归途》在平遥电影展首映引爆口碑 导演谢飞点赞

来源:山西晚报

2020年10月14日10:20  
 

13日,在第四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上,一部名为《来处是归途》的影片,在容纳500人的小城之春影厅首映结束后,意外地获得现场观众、影评人以及媒体的如潮好评。

这部关注阿尔兹海默症题材的影片,在导演大量的长镜头中慢慢地渗透情感推动剧情发展,展现出对于生死的多角度思考,折射了社会现实问题,作为青年导演的处女作,相当难得。

98分钟的观影,泪点很多,感动满满。主人公“夏天”在这个已入寒冷的深秋带给观众最现实和残酷的温暖,无数次戳中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在映后交流中,导演刘泽、制片人孙京勇、主演唐小然、剪辑指导郭恒齐、原著小说作者李燕蓉等主创与观众现场交流。

“不同于等待希望,这是一个‘等待死亡’的故事,每一个人物在现实中都有对标。”导演刘泽说。

观众:从山西出发的一匹黑马

由唐小然、李坤棉、原文倩等主演的影片《来处是归途》,讲述了女主夏天从外地调回老家晋剧团工作,为了帮母亲照顾患阿尔兹海默症的父亲,进而生发出整个家庭围绕父亲而产生的焦虑和重压,并重新审视着生存和死亡的意义。关于阿尔兹海默症的同类题材影片不少,《我脑海中的橡皮擦》《一次离别》《恋恋笔记本》《依然爱丽丝》等电影为观众熟知,《来处是归途》没有选择病患视角,而是把切入口放在了家庭关系上,影片并没有直接表达个人观点,而是通过多维度的艺术形式,让观众开始关注到一个社会问题。

影片开场就牢牢抓住了观众的目光,在这个长达2分钟的长镜头里,人物关系和主题的切入戏剧化又不失温情感——医院长椅上坐着一排面容呆滞的候诊病人,不远处一位老者正和一个年轻女人攀谈:“姑娘咋啦?情绪不高,看病来了?也没个人陪着……我告你,生病并不可怕”。与长椅上木讷的病人相比,老者生动的表情不像个病患,在他浓浓的太原方言中,被安慰的年轻女人一脸无奈,最终轻柔而缓缓地说:“对,不可怕……爸,咱们回家吧,妈给你做了粉蒸肉。”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一对父女,人物关系和故事内容以最简洁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首映结束后,山西晚报记者在豆瓣评论区看到,不少现场观众第一时间在影片下方留言。在影迷圈颇有影响力的大V“二十二岛主”评论道:“电影当中多个人物面对困境的选择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观,我们大多数人和主人公那样有一种很强烈的无力感。在近几年平遥从山西出发单元的影片中,这部称得上不错的作品,导演值得关注。”影评人刘小黛称,“影片整体节奏平稳,几段魔幻场景,水形物语,朋克蒸汽,有老师看完直呼对标哈内克的《爱》。”观众“落鸿鼓涛”直接打了五星,“我也流下了男人的泪水。结尾的时候,我以为女主要出去看空荡荡的房间,但是就那么停止了,瞬间就孤独寂寞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观众“呆橙轩”则表示,“很高兴能够看到如此真诚的山西电影。”

在映后交流现场,有观众直言:“这个片子非常棒,很多片段感同身受,这不仅仅是‘从山西出发’单元的影片,它可以有更多可能,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影展。”现场有观众和影评人认为,《来处是归途》是一部“意外的惊喜”之作,是“从山西出发”的一匹黑马。

山西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副主任王姝评论:“《来处是归途》是一部有立场有节制有留白、能发人深思、引人共鸣的电影作品。让观众在既不舒展亦不压迫的张力中,获得如日常呼吸般的心理节奏,默默感受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隐忧,从而与主人公达到共情。”

导演:影片人物在现实中都有对标

电影《来处是归途》改编自山西籍女作家李燕蓉的短片小说《等待》,导演刘泽就是被小说的内核“等待”所吸引。“影片里所有人都在等待一件事,那就是死亡,这个气息迷恋了我。”

这部处女作,让导演等待了15年,这源自于导演的真实感受。“我爱人的姥爷照顾生病的姥姥8年,我身边也有这样的故事,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在现实中都有对标。”导演刘泽说。

其实在去年,《又一夏》(《来处是归途》原片名)曾入围平遥国际电影展WIP单元并获奖,仅仅50分钟的样片就让人印象深刻。今年,影片以长片回归,成为第四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山西出发”单元的开幕影片。之所以改了片名,导演刘泽说:“有人觉得《又一夏》像青春片,一直在纠结片名,后来朋友提到一段话‘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我们觉得很贴切,就改成《来处是归途》。”

原小说以男朋友的视角见证了女友一家面对死亡的过程,而导演刘泽改成了女性视角介入。影片中女主角“夏天”的扮演者唐小然在活动现场表示,“我这一代人都知道孝顺,但作为子女从未想过,父母临终前的尊严问题,这点也给年轻人一个反思。”影片中父母去世那一幕让唐小然印象深刻,她曾与导演商讨过这个情节人物在情绪上的处理,“最终还是决定‘收’着演。情绪崩溃的画面最终没有剪进来。”

在接受媒体群访时,导演刘泽讲述了影片创作的构想。“影像上融入了一些非现实的东西,用一个镜头实现不同时间事件在同一时空内,用影像外化人物心理状态。演员放到真实空间,让演员之间、演员与空间之间相互生发出微妙迷人的流动气息。而在音乐上,采用非叙事、重情绪的表达。此外,声音也要流动起来,参与叙事,实现扩展空间层次和情绪层次。”据了解,导演在拍摄中努力实现一场戏一镜,在最终定剪版本中,用68场戏呈现了68个镜头。

秋天,收获的季节。等待了许久的影片,也迎来属于它的丰收。除了在本届平遥影展上收获满满好口碑,电影《来处是归途》目前入围了第15届塞浦路斯国际电影节和第44届巴西圣保罗国际电影节“新导演竞赛”单元。(记者 李霈霈)

这不是告别

病人的故事是人类故事里不太容易讲述的那类,不太容易的原因是“病”这个东西,尤其是不可逆的“身体病”,很难讲述清楚它的来由,莫名其妙而来,又会走向不可逆的死亡。

家庭里有一个成员生病,尤其是不可逆的病,就像给平静池塘投入了一颗石子,整个池塘会变成圈圈套圈圈,再没有一个安静的水分子。

《来处是归途》讲的就是这样一个阿尔兹海默症的爸爸,他在患病后家庭成员发生的变化。大多人家庭面对病人,常见的难题第一个是“经济账”,因病致贫是发生在病人家属身上最常见的窘迫;第二个是“死亡时间表”,生病面临着死亡,对病人来说,是至暗时刻,对其亲人来说,是揭开了自己和死亡的那个帘子。这部电影却没有把重点放在这两个方面,而是专注在父亲生病后家庭成员的成长和变化,父亲的病作为一个无处遁形的镜子,来诠释面对自己或亲人的人生终点时,无助、迷茫、勇敢、坦然。

《来处是归途》的另一个主角是女儿,一个没落的戏曲演员,爱情不顺、事业乏味,在人生谷底的大龄女又遇到了父亲患病。家里没有男孩,对于传统中国家庭来说,这就不是一个选择,而是她躲不掉也扔不下的责任,成为照顾父亲的“保姆”。

在这里,这场病就有了两个角色,一方面,这场病成为女儿人生败局的某种解脱,她借此逃离了失败的恋情、回到家乡;另一方面,这场病也成为她和父亲之间的纽带,成年之后,女儿和父亲、家乡渐行渐远,如果不是这场病,她和父亲、母亲的关系大概率会限于过年过节的互致问候、催婚催产,并不会再有和父母心意相通的相处。

这揭示了亲情之爱的残酷性,我们很难有机会和亲人表达爱,往往是在彼此变成病人后发现了爱,同时也只能眼睁睁看到了这种爱的转瞬即逝。当我感受到我爱你,也感受到你对我的爱,恰恰是在分别之前。

当父亲意识到自己的病影响到女儿未来的婚事和发展,只有自己死去,女儿才能新生,自己多活一天,这个家就会多沉沦在无边无际的泥沼之中,悲剧将不可逆转的到来。生死、舍与不舍、纠缠挣扎,都将汇入告别的大海。

我很喜欢电影中那个魔幻的结尾,父母回到老家,落叶归根地逝去,导演没有说明是自杀还是像高僧得知自己生命终点的那一刻预见,这样就没有给女儿一点点告别的时间,生命的意义和情感的价值在这一刻是同时提问的,而随着父母的死去,女儿也发现有一个曾经自己的亡灵溺亡,影片中这两个死亡,又何尝不是彼此的重生。

电影是山西导演刘泽的作品,但没有像很多本土电影一样去拼贴山西的元素,而是使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方式,电影里几个家庭里做主的都是女性,在张罗着一切,也承担着一切,而家庭里的男人,早早陷入了沉默。

片中几个家庭里,独特的女性地位是山西人的一个横截面,需要细品、细品。(李霈霈)

 

(责编:桑莉媛、常慧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