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呂梁率先蹚出轉型發展新路提供堅強政治和紀律保障

——2020年上半年呂梁紀檢監察工作綜述

來源:呂梁日報

2020年09月07日10:34  
 

波瀾壯闊的事業,考驗無私無畏的赤膽忠誠﹔千帆競發的時代,呼喚舍我其誰的使命擔當。

今年以來,呂梁市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省委十一屆九、十次全會和市委四屆八次全會暨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強化對反腐敗工作的領導,堅持把嚴的標准和實的措施貫穿管黨治黨全過程、各方面,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在省紀委監委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市紀檢監察機關以貫徹落實中央紀委、省紀委和市紀委全會精神為主線,以“三不”一體推進為工作方針和重要方略,堅持穩中求進,注重守正創新,忠誠履職盡責,推動新時代呂梁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切實保障“在轉型發展上率先蹚出一條新路來”。

一、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監督。疫情發生后,市紀委監委聞令而動、迅速跟進,把疫情防控作為頭等大事,第一時間成立疫情防控監督工作領導小組,制定《關於切實履行紀檢監察職責,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堅強紀法保障的實施方案》,明確“五督五看七查”工作重點,開展監督檢查3000余人次,發現並督促整改問題834個。穩慎精准問責,通報批評黨組織4個,黨紀政務處分25人,約談、提醒、責令檢查70人,省紀委監委選用我市問責典型案例3起,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刊登我市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監督的做法。疫情得到控制后,重點圍繞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復學加強監督,對符合復工復產條件的企業督促做好服務和防疫防控工作,對發現干預、妨礙企業正常復工復產的嚴肅查處。全面復工復產后,常態化抓好疫情防控、重大項目開工建設、生態環保、落實減稅降費政策等監督檢查,充分發揮監督保障執行和促進完善發展作用,推動全市經濟總體呈現持續回暖向好態勢。

二、推進政治監督具體化常態化,忠實踐行“兩個維護”。全市紀檢監察機關堅持把“兩個維護”作為強化政治監督的根本任務,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三篇光輝文獻”和全國兩會重要講話精神,緊扣省紀委提出的“十個聚焦”監督重點,督促各級各部門貫通學習、統籌落實,以釘釘子精神做到條條落細、件件落地、事事見效。圍繞蹚出高質量轉型發展新路,督促各級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省委十一屆十次全會和市委四屆八次全會部署要求,牢固樹立“一切為了轉型、一切服務轉型”的觀念,堅定不移在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六新”突破、深化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加強政治生態建設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圍繞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制定出台《全力保障決戰完勝脫貧攻堅監督執紀工作方案》,明確“五個緊盯”,即緊盯“關鍵少數”、問題整改、產業扶貧、住房保障和扶貧資金,加強對省委脫貧攻堅專項巡視等反饋問題整改情況的監督檢查,加強對脫貧工作績效、脫貧政策連續性穩定性以及脫貧摘帽后“四個不摘”情況的監督檢查。壓緊壓實脫貧攻堅政治責任,針對某縣在易地搬遷實施過程中,存在的搬遷對象識別不精准、安置房面積超標、合戶安置混亂、項目資金未按專戶專賬管理等責任問題,對34名干部予以問責。對脫貧任務重的縣統籌安排縣紀委書記下沉鄉鎮兼任第一書記。圍繞全市脫貧攻堅“1916”行動計劃,與市委聯合成立5個脫貧攻堅督戰組,對全市13個縣(市、區)進行督導檢查,對4個重點縣和13個鄉鎮進行挂牌督戰。前半年,發現各類問題435個,已完成整改356個,整改率81.8%。加大對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查處力度,查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170件,處理406人,其中給予黨紀政務處分201人﹔查處縣處級干部5人、近5年最高,查處鄉科級干部79人、同比增長34%。同時,認真落實“三個區分開來”的要求,既嚴於懲戒又有利於穩定,既順應民心民意又激勵干部擔當作為,保護一線扶貧干部干事創業的熱情。

三、鞏固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成果,持續釋放越往后越嚴的強烈信號。堅持把深入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堅決糾治“四風”作為重要政治任務,緊盯元旦、春節、清明、五一等關鍵節點,緊盯錯峰違紀、隱形變異突出問題,加大明察暗訪、交叉互查、專項督查力度,常態化開展監督檢查,持續釋放越往后越嚴的強烈信號。前半年,全市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四風”問題案件167件、處理356人。開展違規吃喝專項整治、隱蔽場所違規吃喝集中整治。已排查20個小區,發現5個小區存在違規餐飲場所。開展規范辦公用房“回頭看”專項行動。排查1582個單位、7779人次,整改128人次、598.61平米﹔將辦公用房使用情況納入領導干部廉政檔案活頁冊,嚴格執行“備案制”,備案7265人次。嚴肅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緊盯黨中央、省委、市委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等情況,督促職能部門加強行業監管,堅決整治不敬畏、不在乎,空泛表態、應景造勢等行為。1-6月,全市查處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107件、組織處理268人、黨紀政務處分160人﹔通報曝光12起典型案件。

四、做細做實監督第一職責,提升監督質量和效果。堅持把定位向監督聚焦、責任向監督壓實、力量向監督傾斜,突出監督重點、明晰監督路徑、提升監督質量,探索創新日常監督的有效路徑,扎實推進監督常在、形成常態。先后召開縣市區紀委書記、市直派駐(出)機構負責人、內設機構負責人三個層面工作座談會,研究破解日常監督難題,特別是派駐監督力量薄弱、監督執紀不到位等問題,做實做細日常監督。切實加強日常監督。全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去基層一線調研128次,主動約談664人次,談話提醒328人次,報請或會同黨委(黨組)召開黨風廉政建設專題會議204次,參加監督單位民主生活會或專題組織生活會19次,在監督檢查中發現違紀違法問題線索377件,黨風廉政建設意見回復4050人次,提出暫緩或否定性意見94人次。推動“四個監督”貫通協同。制定出台推進紀律監督、監察監督、派駐監督和巡察監督貫通協同實施意見,建立聯席會議、協同監督、聯合辦案、信息共享工作機制,初步形成了協調推進、優勢互補、共同發力的監督新格局。深化運用 “四種形態”。持續提高准確把握執紀標准、運用政策能力和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注重抓早抓小、關口前移,堅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體現關心愛護、激勵擔當作為。前半年,全市處置問題線索2659人次,第一、二、三、四種形態分別佔比63.8%、29.8%、4.1%、2.4%。強力推進巡察監督,部署第八輪巡察工作,對23個市直單位、2個經濟技術開發區開展常規巡察,對3個市直單位開展巡察“回頭看”,對興縣、臨縣開展脫貧攻堅專項巡察,對2個鄉鎮、2個村開展提級巡察。

五、堅持“三不”一體理念、思路和方法,鞏固發展反腐敗斗爭壓倒性勝利。持續強化不敢腐的震懾。市紀委監委通過拓寬問題線索渠道、審查調查培訓實訓、“一把手”挂帥、班子成員包案等方式,建立“周匯報、月總結”“定期研判、限時辦結”“一線督辦、全程管控”工作機制,克服疫情不利影響,持續加大案件查辦力度,突出重點削減存量、遏制增量,進一步鞏固發展反腐敗斗爭壓倒性勝利。前半年,全市紀檢監察機關處置問題線索3144件,立案966件、處分948人,留置18人、移送13人,充分彰顯將反腐敗斗爭一抓到底的堅定決心。同時牢牢守住審查調查安全底線,制定《監督檢查、審查調查安全風險防范100法》。著力扎牢不能腐的籠子。全市紀檢監察機關在日常監督中,不斷加大發現監管盲區、制度漏洞、廉政風險等問題的力度,結合巡察發現問題整改監督,提出紀律檢查建議或監察建議80份,推動各級黨組織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加強日常監督管理,健全完善規章制度,強化廉政風險防控,推動制度成果持續轉化為治理效能。切實筑牢不想腐的堤壩。市紀委監委制定《關於統籌推進不想腐的實施方案》,將紀委監委宣傳部作為“三不”一體推進的業務部門,發揮推進不想腐的牽頭抓總、統籌協調作用,切實加強理想信念教育、黨紀國法教育、案件警示教育和廉潔文化建設。堅持“一案一剖析”“一案一警示”“一案一整改”,扎實做好查辦案件“后半篇”文章。把文水縣作為以案促改試點縣,縣科級以上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對照“40個是否”深入查擺問題,四套班子檢視問題746個、科級干部檢視問題3694個,人人寫出反思剖析整改報告,抓好整改落實。開展“清廉呂梁”創建行動,在呂梁日報開設“清廉呂梁”專欄,在呂梁電台開設“清風呂梁”專欄,2期微視頻被學習強國、省紀委監委網站採用,推進於成龍廉政教育基地VR網上展館制作,打造廉潔文化主題公園。

六、扎實推進專項治理整治,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提升。深挖徹查涉黑涉惡腐敗和“保護傘”。成立由市紀委書記任組長的“打傘破網”重點案件查辦工作領導小組,建立聯點包案機制,由市紀委監委班子成員和市縣紀委書記、副書記挂帥,統籌辦案資源、調度精銳力量,直查直辦、督查督辦,做到有“傘”必打、有網必破。前半年,全市立案查處涉黑涉惡腐敗及“保護傘”案件91件,查處“保護傘”6人,處理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91人,其中黨紀政務處分25人,組織處理66人,移送司法機關3人。深入推進人防系統系統腐敗問題專項治理,全市排查出問題443個,已整改442個﹔追繳人防易地建設費1.6億元,涉及項目169個﹔補建人防工程項目45個,面積149451平米﹔全市處置問題線索86件,立案34件,處理97人,其中黨紀政務處分39人。強力推進能源領域反腐敗專項行動,建立監督檢查、處分人員、信訪舉報情況、腐敗問題線索“四個台賬”,開展問題線索大起底,篩選出問題線索27條,挂圖作戰、限期辦理。

實干創造輝煌,擔當成就未來。全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將圍繞“在轉型發展上率先蹚出一條新路來”的要求,將以更加有力的行動,著力在政治生態建設上蹚出一條新路,推動全市黨員干部積極投身高質量轉型發展新實踐,為推進我市經濟轉型發展、社會和諧穩定作出新的貢獻。

(責編:張婷婷、常慧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