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这一年,我们的新生活

2020年12月28日06:59  来源:山西日报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我们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之年。这一年,我们经历了风雨,见证了发展,收获了幸福。这一年,粮食生产屡创新高,“特”“优”战略稳步实施,“晋”字号品牌声名更加远播;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搬出了山沟沟,住上了新房子,告别了土窑洞;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用上了燃气灶,小院街巷焕然一新;越来越多的农民学到了新本事,增收更加稳定,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日益增强。

本版今天推出特别策划——“这一年,我们的新生活”,记录三晋大地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民增收有了新技术、收入上了新台阶、发展有了新产业、乡村展现新风貌,我省“三农”发展正在迎来美好的明天。

收入有了新门路

69岁的谢文,是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贺店村村民。不平凡的2020年,对于老谢来说,最高兴的事就是收入又上了新台阶。

以前种植玉米或外出打工,家庭收入不高、生活捉襟见肘。2012年,响应政府号召开始种植黄花5.5亩,之后又陆续发展到16亩。如今,依托黄花不仅脱贫致富,还供养出两个大学生,给儿子买了车和房,日子过得比蜜甜!

与谢文一样,来自榆社县箕城镇北枣林村的李艳霞年收入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每天早上8时,40岁的李艳霞来到小区附近的扶贫车间,坐在缝纫机前开始一天的工作。

2018年,李艳霞从山里搬到城里的惠民家园。“培训了3个多月,每个月保底工资有1400元。工资按计件算,干得越多,挣得越多!”李艳霞说,“原来被十几亩地绑在山坡坡上,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辛苦一年收入不到2万元。现在光自己的工资就超过了以前全家的收入。”

扶贫车间作为帮助贫困户就业的一种途径,脱贫增收效果明显。去年,榆社县从事非农就业的农业人口增长117%,收入提高61%,工资性收入占到全部收入的一半。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今年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省多措并举,确保群众产业就业增收。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19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96元、增长6.6%。

“党支部+造林合作社”模式是石楼县的创新探索,被誉为“吕梁造林合作社的升级版”。西山村是当地“党支部+”模式的首创地,两年来已造林3800余亩。

合作社社员李爱林说:“在合作社造林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收入提高了,各项支出、花费减少了,我们坚信通过自己的双手一定能走上生态脱贫致富的新路。”目前,全县由村党支部领办组建了137个造林合作社,两轮退耕还林实施后,造林补贴、劳务收入等户均增收过万元。

脱贫住上新楼房

12月23日,晴空万里,暖阳高照。石楼县灵泉镇“石楼小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文化广场上,孩子们在玩耍,老人们在健身散步。一栋栋青瓦黄墙小楼,错落有致,干净宽敞的柏油路四通八达,从山沟沟里搬来的976户搬迁户在这里过着幸福的日子。

“感谢党的好政策,以前我做梦也想不到能在城里住上这么好的房子!”90多平方米的新房宽敞明亮,家具一应俱全,温海胜两口子连忙高兴地把记者迎进了家。

温海胜46岁,一家4口人,原来住在前山乡温家庄自然村。“以前虽说在村里有房有地,但房是土窑洞,地是瘠薄地。我们两口子勤勤恳恳,早出晚归,年收入不到两万元。”说起自己家过去,温海胜感慨良多。由于村里没学校,两个孩子外出上学,一年下来刨去房租、水电费、生活费等,所剩无几,日子过得异常艰难。

从2015年开始,温海胜家的好事一件接着一件,生活开始慢慢变好。

2015年,温海胜一家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孩子的学费免了;2016年,他的爱人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免费护工护理培训,找到了一份不错的护理工作;2017年,温海胜会开车有驾驶证,帮扶干部帮他联系跑运输,有了可靠稳定的收入。

2018年,温海胜顺利脱贫了。

更让温海胜高兴的是,2019年年底,他们和乡亲们整村搬到了城里的“石楼小镇”移民安置区,住上了新楼房。他笑着说:“搬迁全凭政策好,脱贫永远感党恩。现在,我跑运输每年有三五万元的收入,爱人做护工一年能挣个一两万元,儿子也很争气,考上了大学,这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

药茶成了新产业

走进孝义市杨氏康健核桃科技有限公司,阵阵核桃清香扑鼻而来。在车间内,十余名工人正围坐一起剥核桃,在旁边的一个特殊容器里,从核桃仁中间剥离出来的夹心木都整齐地摆放着。

十年之前,杨广昌是从事煤炭生意的,后来随着全省提出“绿色转型发展”的新思路,杨广昌便走上了转行的道路,可是转型发展之路如何走一直困扰着杨广昌。

据杨广昌回忆,一次在村里的老宅转悠,经过大门前的核桃树下时,一颗烂核桃掉下来砸中了他的脑袋。捡起地上的烂核桃,看着老宅对面漫山遍野的核桃林,杨广昌第一次有了转产核桃加工产业的想法。捡起的核桃在手里一搓,露出来两片核桃夹,这不是爷爷以前配药用的原料么!为什么不在这个上面做文章呢?

杨广昌的爷爷是村里的老中医,十里八乡很有名气,他有一服中药是专门治疗失眠的,配方里就有这个核桃夹,也叫分心木。那么能不能把这个药材变成保健茶呢?几经周折,杨广昌去北京找到了有关方面的专家教授,耗时3年,在原有古方基础上做了改良,最终将这个中药方变成了现在的安神助眠茶。

2016年杨广昌成立了孝义市杨氏康健核桃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包括安神助眠茶在内的核桃系列产品开发与深加工。在此基础上,每年收购农户核桃30万吨,秋收时节对口收购贫困户青皮核桃达到18万吨,农户数量100家左右,每家农户增加收入2000元左右。

杨广昌说:“孝义地处汾州核桃的主产区,核桃资源丰富。今年,我省高度重视发展山西药茶产业,山西药茶成为省级区域公用品牌。下一步,我将继续和本土核桃农户、农业合作社合作,保证最优质的老树核桃原料供应,同时加强技术创新,继续同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做好核桃产品深加工,尤其是做好安神助眠茶系列产品的研发,充分利用‘互联网+’,拓展销售渠道,让企业和孝义核桃种植户都受益。”

直播变身新农活

手戴白手套,头顶食品帽,一个超大口罩遮盖着大半个脸,装着一部手机的自拍杆被固定在墙上……,这是魏宝玉的“种地+直播”模式。

今年48岁的魏宝玉是土生土长的武乡县岭头村人,2012年因为突发胃出血,他不但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还从此不能再干重体力活,2015年他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由于身体不好,村里扶持的种植、养殖项目我根本搞不了。”魏宝玉说,当时可愁坏了村干部和帮扶工作队。后来,在微商培训老师的指导下,他注册了自己的微店,把小米、核桃、土鸡蛋卖到了全国各地,最远一单小米卖到了法国。

2017年3月份,魏宝玉听说南方一位农民通过网络直播预售芒果,当时他就心里一亮:“咱何不搞个直播种谷子,让城里人知道小米是怎么种出来的,说不定能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回到家,魏宝玉就在手机上下载了“美拍”直播软件,打开直播平台,边整地,边拍摄。没想到,几分钟的直播就吸引了20多位观众。

2017年5月18日,魏宝玉尝试第二次直播。这一次,他直接用上了播种机,边施羊粪肥,边播种。当日,魏宝玉播种谷子的视频在新华社客户端直播后,点击量超过60万人次,一夜间他“圈粉”23万人,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被冠上了“直播达人”的美誉。

如今,魏宝玉是见什么拍什么。田里的谷子长多高了、什么时候该除草了,谷子生长的每一步,都会全程直播。“不光拍自己,还拍村里的花花草草,就连村里的鸡、牛、羊都不放过,整天拍、拍、拍。”岭头村村民张青春这样评价魏宝玉。

“我直播的目的就是让买我产品的顾客眼见为实,让他们更放心。”魏宝玉说。随着魏宝玉的“田间地头直播”影响力提升,他的小米销售量也日益攀升。“以前是一年种地,秋天卖粮,现在是边种地边卖粮,米还没出手,钱就到手了。”

美丽山村新颜值

沿着沁水县樊村河乡樊村村健康步道走着,垒着玉米垛子的乡村记忆园、河道喷泉、古老水车、清澈的溪流以及古色古香的民房……一幅生动的田园风光图,在人们眼前徐徐铺展。

“以前你来可看不到这。我们这里从前山高石头多,出门就是坡,下雨天出门回来一脚泥。现在生活环境真是大变样呀,道路平整了,路灯安上了,公厕干净卫生,小凉亭、文化广场啥也不缺,门口还打造了田园观光区,出门就是旅游呀!”66岁的村民张社平,一辈子住在大山深处,谈起村里的变化,总是滔滔不绝。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樊村河乡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以农林文旅康为载体,以农村四块地改革为动力,以“山环水绕樊村河悠然自得轻生活”为发展方向,发挥青山绿水的资源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樊村河乡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

如今的樊村村建设了文化广场、乡村记忆园、旅游公厕、健康步道,实施了河道整治、管线下地、美化亮化工程等等,处处流露出新风貌、新气象。

环境整治驱动了乡村产业升级。樊村河乡围绕“农旅结合以旅促农”的思路,立足实际情况,打造文冠果产业园区、滨水游乐区、农事体验区、民俗风情区、田园观光区,游客来了有得看、有得玩、有得吃,村民从中旺了产业、美了日子。

环境美了,口袋也鼓了。“以前就是种点玉米,收入寥寥无几,现在田园观光区的土地免费让我们种植,而且还负责销售。我在这里种点花生、豆角、辣椒,预计能收入3000元,加之管理葫芦、葡萄的务工费2000元,平时文冠果栽苗啥的也能挣到钱,收入比之前翻了好几番呢。”谈起收入,张社平喜上眉梢。

乡村治理新风尚

今年71岁的盐湖区龙居镇西张耿村村民杨明存是一名老党员,每天早晨5时起床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卫生。他的邻居中,有几家每到冬天就搬去城里住,杨明存也就顺带着帮七八个邻居打扫门前的卫生。秋冬落叶较多,每天,他都要扫满满一三轮车的落叶。因为焚烧树叶会造成环境污染,他每天都会将落叶运到自家地里,积造堆肥。

“看着整个巷道都干净整洁,我心里就特别舒服。”杨明存笑着说,每天打扫卫生已经成了自己的一个习惯,“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就当是锻炼身体了。”

笔直宽阔的进村路、干净整洁的巷道让人心旷神怡,夜校礼堂里古朴大气的陈设展示着夜校的“昨天”和“今天”,民宿小院中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唤起了一代人的“乡愁”……近年来,盐湖区龙居镇西张耿村着眼于创造农村新环境、培育新农民、形成新风尚,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改善农民的精神风貌和行为习惯,以乡风文明滋养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

村民王富强家被评为西张耿村“五星级文明户”,这个荣誉让全家人高兴了好一阵子。“自豪的同时,我们也时时处处维护这个荣誉,家庭成员都尽可能地做到更好。”王富强告诉记者,这几年收入高了、生活条件更好了,盼的就是一家人和和睦睦,“大家现在比的是谁家的子女更孝顺,谁家家风更好、家庭更团结,村里形成了人人争当先进的好风气。”

近年来,西张耿村坚持德治教育,培育和谐村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自治章程、居民公约、村规民约等行为准则,通过开展道德课堂、生活风俗的教化来规范社会秩序。

今年,西张耿村获评“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西张耿村党总支书记任瑞青表示,在“全国文明村镇”的新起点上,村“两委”将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明新风,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努力壮大集体经济,实行农旅融合发展,使群众成为文明创建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赵建军 李全宏 王秀娟 范珍 冯凯治 于春艳)

(责编:乔慧、赵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