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今年央视春晚的C位非天龙山石窟佛首莫属。这尊蕴藏着一千多年前中华文化密码的佛首,渡尽劫波,一朝归来,再现“天龙山式样”。世人感叹其艺术之精湛,命运之多舛,作为“游子”故里的山西太原,自豪之外更多的是责任和思考,我们该拿什么迎接千年国宝“回家”,该如何讲好国宝故事,该如何让更多散落天涯的国宝“叶落归根”。
佛首亮相春晚之后,引发全国网友对天龙山石窟“前世今生”的浓厚兴趣,一时成为“现象级”话题。“天龙山石窟把国民的心都震撼了”“期待国宝回到原属地”“没想到山西以这样的方式上了春晚,希望今后有更多文物回家”。甚至,已有不少游客迫不及待慕名前往太原天龙山,想一睹千年石窟风采。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天龙山石窟开凿于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形成洞窟25个,造像500余尊。其中的唐代造像是我国现存同时期最精美的石刻造像,世称“天龙山式样”。令人扼腕痛惜的是,历经千年风霜,风化损毁严重,尤其是20世纪20年代,天龙山石窟遭到大规模盗凿,石窟内绝大部分精品文物被不法分子盗割一空、流失海外。当今,要回应大众关切,让天龙山石窟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更多世人所了解和欣赏,仍任重道远。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事实上,近年来,太原市在重现天龙山石窟艺术的道路上一直秉承着“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的精神,对散落在9个国家、近30座博物馆的100余件天龙山造像,进行长达6年的三维数据采集,实现了11座洞窟的专业数字复原,并于2019年举办了“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该展览从法国首展再到国内展、线上展,已成为天龙山石窟对外展示的重要途径。截至目前,线上观展人数已经达上百万人次。
数字式、沉浸式、互动式展览无疑是当今博物馆业的趋势,对于遭受灭顶之灾的天龙山石窟,借助科技的翅膀得以虚拟重生,让人们在现实的残缺造像中拼凑起昔日的精美容颜,可谓不幸之中的万幸。正如一位参与数字复原的工作人员所感慨:“这不是最好的结局,但可以给被撕裂的文化传承带来最大程度的慰藉。”
技术赋能让文物活起来固然令人欣慰,但仍不免心生遗憾。让更多文物回归故里,回到它诞生的地方,身首合一,形神合一,与青山为伴,与故土相依,才是这些流浪“游子”最好的归宿。太原市文物部门表示,将适时迎接佛首回归。回归后,不仅会在当地展览,还将推动国际巡展。同时,将精心呵护天龙山石窟,加强文物本体保护,并对周边环境进行生态修复改造。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同云冈石窟考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指出,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这对全省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于天龙山石窟来说,动员全民力量追索流失文物、护好现有石窟、用好数字技术、讲好国宝故事,在建设文化强省中书写浓墨重彩的华章,仍需久久为功。
青山犹盼国宝归。天龙山奇峰兀立,松柏叠翠,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天龙山石窟更是我国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人们期盼一个宜赏宜游的天龙山,重绽盛世新颜,喜迎八方游客。(陈力方)
山西路桥:党建引领 建好“四好农村路”山西路桥建设集团党委扎实开展“党建质量提升年”,实施“六大工程”,立足“十四五”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发展的战略基点,全面提高党建质量和党建引领发展水平,为打造“国内一流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施工现代化企业集团”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常住人口3491万 山西人口普查数据"出炉"山西省统计局向社会通报山西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数据显示,山西省常住人口为34915616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下同)减少2.23%,年平均减少0.23%。山西省常住人口总量减少,主要受人口流动变化等因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