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县破解贫困群众“没钱看、小病拖、大病扛”难题——

健康扶贫新模式 筑牢百姓幸福梦

2021年03月03日10:51  来源:人民网-山西频道
 

“没钱看、小病拖、大病扛”是贫困群众的看病难点。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永和县委、县政府迎难而上,精准施策,拔除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病根”和“穷根”,为贫困山区县医疗健康事业发展蹚出了一条新路子。

去年2月,永和县正式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贫困发生率由34.4%降为0.53%,其中因病致贫率由24.4%降为0.32%。现如今,在多项政策红利的“兜底”下,贫困群众有了依靠“少生病”、足不出户“能看病”、不多花钱“治好病”,真正拥有了稳稳的幸福。

出“实招” 破解“看病难”

地势偏远、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先天不足”严重制约着“后天发展”,导致永和县的民生保障事业十分落后,医疗资源短缺尤为明显。2016年,在财政收入薄弱的情况下,永和县委、县政府克服重重困难,投资1.46亿元启动了县人民医院新址建设项目。

当时,县人民医院无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配备都早已“过时”,远远无法满足当地群众的健康需求。该院现任副院长、普外科副主任医师李林双回忆:“旧医院的门诊楼、住院楼均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设施落后、设备陈旧,医护人员极度短缺,不少人身兼数职,一些必需的诊疗业务处于‘停滞’状态,许多病人只能转诊县外医院。久而久之,就连头疼脑热都要往外跑,医院效益越来越差,甚至到了‘以药养医’的地步。”

事实上,外出求医以及由此产生的额外花费,让许多永和家庭“吃不消”,“看病难”亟需破解。在全县人民的殷切期盼中,占地面积25752平方米、建筑面积15930平方米的新医院于2019年4月投入使用,宽敞明亮的门诊大厅、干净整洁的就医环境、先进尖端的医疗设备等,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一所县级医院。然而,管理水平滞后、人才短缺的难题依然突出。

“穷山沟”如何引来“金凤凰”?定点帮扶单位国家卫健委量身定制“永和方案”,提出在两年内将永和打造成山区县深化医改和健康扶贫精品“实验田”的目标,由山西白求恩医院全面托管永和县医疗集团。同时,引进山西白求恩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省心血管病医院3所三甲医院的29名医师常年坐诊,采取“以院包科室”“师徒结对”的方式全面帮扶21个科室,填补了17个科室上百项医疗技术空白,弥补了医疗人才短缺、服务能力薄弱的短板,打破了“无人可用、无人愿留”的困境。

近两年,永和县人民医院实现了“三级跳”式的跨越发展。县医疗集团院长相晓军十分自豪:“我们已经投用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西门子1.5T核磁共振、64排螺旋CT、关节腔镜、乳腺钼靶X线检查等医疗设备,在全省县级医院都处于领先水平,关节置换、腹腔镜手术、无痛胃镜或肠镜、核磁共振、心脏冠脉和脑血管成像、血液透析治疗、重症监护等29项临床新技术陆续得到应用,孵化和催生了一批优势专科。2020年,县医院药占比下降25个百分点,手术量增长118%,永和患者外转率下降了30个百分点。”

在新建成的血透室里,从临汾“跑”回来的李姓患者正在做血液透析治疗。他说起求医多年的艰辛:“我患尿毒症5年,为了治病长期租住在临汾市区,还得家人陪同照顾,可花了不少钱。得知县医院能看病了,我立马收拾东西就回家,从家到县医院只需要10分钟,太方便了。而且,根据相关医保政策,大部分费用可以报销,不仅减轻了我的经济负担,还节省了精力。”

如今,以永和县人民医院为中心的“一小时医疗圈”已初具雏形,不仅让当地群众得到便利和实惠,还辐射大宁、隰县、石楼、延川等周边多个县市,使更多群众成为“受益者”。

放“大招” 化解“看病远”

不用翻山越岭,不用长途跋涉,只需一个电话,“家庭医生”就上门……对家住阁底乡阁底村的冯姓老人来说,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变成了现实。

在冯姓老人家中,永和县健康扶贫“双签约”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联系卡格外显眼,上面标明了两名县级医生、两名乡级医生、一名村级医生的联系电话和相应职责。老人看都不用看,就能说出他们的电话号码,“比自己娃们的电话记得都熟,有啥不舒服随时联系,乡里能看好的就在乡里,乡里看不好的就去县里。在他们的帮助下,我的高血压控制得不错,脑梗也得到了及时治疗。”

阁底乡卫生院与老人家相隔不远,已从多年前的5孔窑洞变成了2层小楼,从“啥也没有”变得“五脏俱全”。 院长刘治荣说:“院里B超机、X光机等设备都配上了,常用药品更全了。小病,咱能看了,按病情、病理精准给药;大病,咱可以实时联网县医院会诊中心,对接大医院的专家来诊断。”

足不出户能看病,在永和县不再是啥稀罕事。2021年春节前夕,坡头乡索驼村村医寇秀云又挎着医药箱、带着登记簿,辗转于“签约家庭”之间,及时更新了702名签约成员的健康档案并作出健康评估。同时,还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患者及65岁以上的老人等“重点人群”上门服务。

其间,寇秀云不时接到村民打来的求医电话,要去村卫生室健康小屋量血压、测血糖。自2019年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与县卫体局共同签署了村民健康管理帮扶协议以来,已为永和县捐建了7所“健康小屋”。这些“健康小屋”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为广大村民提供了坚实的健康保障。

作为最先尝到“甜头”的村医,寇秀云欣喜地说:“现在只需用手机下载AI智能医生APP和‘健康小屋’配套的便携式监护仪,在村民家里就能做心电图,还可采集血压、血糖、血氧、脉率等基本健康信息,为村民建立长期动态的电子健康档案。若是遇上棘手的病症,也可在线向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的专家求助,由专家会诊后给出在线处方,我们村的苏新民已享受到这一便利。”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是满足群众基本医疗的主阵地,永和县委、县政府花大力气推进乡村两级基础医疗建设和服务。县卫体局局长李永正道出一组组数据:“2015年至今,县里共投入314.4万元改扩建村卫生室63所,去年以来投资440余万元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配齐了国家基本医疗有保障规定的设备和基本药品。为了稳定村医队伍,从2019年10月起,在村医每月400元补助的基础上,再为村医每月发放1000元补助,3年累计吸收年轻有学历的乡村医生31名。目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6594户18031人已全部续约,签约率达100%,患病救治率达100%。”

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县乡医疗机构信息化、远程会诊全覆盖……一系列“大招”,使贫困群众得到了实惠。这源于永和县委、县政府对健康扶贫的高度重视,也充分表明了他们打赢这场“持久战”的决心和魄力。县委副书记、县长范洋平说:“我县医疗保障工作已进入全市第一方阵,永和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家、省级一流的优质医疗服务,‘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愿景已经成为现实。”

亮“绝招” 根治“看病贵”

“如果没有健康扶贫,我就是砸锅卖铁也看不起这个病。”在交口乡可托村的一孔土窑洞里,村民李书梅擦着眼泪说,“去年,我因腹腔感染、肠穿孔先后三次住院治疗,全部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出院时只掏了1000多元。我这是托了共产党的福,沾了好政策的光。”

住院看病不用先掏钱,结算时提前享受医保报销,还有这好事?走进永和县医保中心服务大厅,马上能看到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绿色通道”,有专人受理相关工作。建档立卡贫困群众都知道:在县域内住院治疗,出院时只需结清自付费用,其余费用由部门之间相互协调进行定期结算,“一站式”结算平台不用自己算账、不用自己跑路。

看病住院不再“贵”,慢病患者长期服药也不再“贵”。去年,永和县印发了《永和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大额疾病管理办法》,组织慢病鉴定专家组深入各乡镇卫生院对疑似慢病患者进行集中鉴定,做到了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对于符合慢病准入条件的当场予以审批;能达到“两病”准入标准的,纳入“两病”系统;对于不符合慢病准入条件的,下发《门诊慢病筛查鉴定结果告知书》并进行政策解释。

“我有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常年吃药得花不少钱。办了慢病之后,不用自己掏钱就用上了合适的药品,还有医生来家里检查。”家住打石腰乡冯家洼村的穆调莲是受益者之一,对此感激不已。她说,家里还有12岁的孙子患有先天性脑瘫,平日里全靠自己和老伴照顾,现在自己的身体有了保障,照顾孙子更得劲了。

更令穆调莲想不到的是,县医保局入户调研时得知这一情况后,特意协调相关部门上门为孩子办理了身份证、社保卡所需的资料信息,同时为孩子申请了长期护理保险待遇,一家人减轻了经济负担,看到了幸福生活的曙光。

从“小病变大病,大病要人命”,到如今“有病敢于治、治病少花钱”,永和县委、县政府对准“病根”开“药方”,确保各项医保扶贫政策“应落尽落”。分管医疗卫生工作的副县长周宏介绍:“全县18031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参保,个人缴费部分全部由省财政和县财政按比例分担。同时,我县认真落实‘三保险三救助’和‘136’医保扶贫政策,将基本医保、补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有机结合,住院医保目录内费用在兜底保障的基础上,由医疗救助予以70%的救助,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看病就医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补短板、破瓶颈、拔病根、治穷根……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因病掉队,永和县健康扶贫工作交出了一份闪亮答卷。县委书记高永贤表示,医疗卫生是民生大计,永和县将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织密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做优县域医共体,配强基层服务队伍,全力推进“健康永和”建设,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守护好广大群众生命健康。(李静)

(责编:麻潞、张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