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縣第一書記張大治:小村小書記,大愛大智慧

2020年07月07日10:29  來源:人民網-山西頻道
 

“嘀嘀——”6月25日,農歷五月初五凌晨四點多,微信提示音乍起,睡夢中的張大治迅速摸出手機,打開微信。“大治呀,謝謝你,閨女說給她帶的東西收到了,白天忘了跟你說一聲了。”原來是同村竇嬸子的語音留言。

在河曲縣單寨鄉瓦窯坡村任職兩年,張大治已經完全聽得懂河曲方言了。他咕噥一聲:“還好,不是誰家有急病人。”然后,就著手機的微光,回了一句:“知道啦,嬸子!不用跟我客氣,有事您說話。”

張大治是山西國際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的老員工,2018年5月,時任山西柳林電力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的張大治被選派到河曲縣單寨鄉瓦窯坡村擔任工作隊長,8月1日起兼任瓦窯坡村第一書記。任職兩年來,他以村為家,天天入農戶、下田地,抓黨建、促脫貧,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服務群眾、百事躬親的情懷。

“我不是掌櫃的,我是來幫大家做事的。”

剛到瓦窯坡的時候,正是初夏。聽說新來了工作隊長,村民們都圍過來看。上了歲數的大爺大娘們議論紛紛:“咋地?新換了掌櫃的了?”張大治笑呵呵地走進人群中,大聲說:“我不是掌櫃的,我是來幫大家做事的!”村民們好奇地打量著這個新來的工作隊長,毫不掩飾地在他面前議論著:“看見后生人不賴,憨厚的。”也有人說,“咱們這爛村子,誰來也不頂事,愛誰當誰當唄。”面對這或好奇或質疑的目光,張大治沒有多說什麼,他只是微微一笑,利索地打掃衛生,安置了自己的“小窩”。

瓦窯坡村距縣城65公裡,過去算是單寨鄉的大村子。近幾年,隨著城鎮化的不斷加強,在村常住人口已經縮減至一百多,多數是留守老人。張大治駐村的第一件事,就是結合書面材料開始入戶走訪。這個后生絲毫沒有外來者的生疏感,他的臉上總是帶著熱情的笑容,見人就遞煙打招呼,嘴裡“大爺、大娘”叫聲不斷。很快,大家就喜歡上了這個嘴甜愛笑的小伙子,跟他熟稔了起來。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張大治就把瓦窯坡村各戶的情況摸得差不多了。誰家有病人,誰家孫子在城裡讀書,甚至誰家養了幾頭牛,誰家去年跟人鬧了矛盾,他心裡都清清楚楚。出於職業習慣,張大治特別關注村民們的用電問題,當他看到村民們還是用著古老的手拉電閘,電線也普遍老化時,心裡升起了無窮的擔憂:這樣用電太不安全了!為了解除大伙的安全隱患,他向公司申請,為68戶在村常住戶進行了全套的電源設施改造。在安裝過程中,張大治身先士卒,親自動手,不厭其煩地按照村民們的要求,將線路一一鋪設到了每戶人家的指定地點。村民們高興壞了,張大治自己也頗有成就感。

看到張大治是真心在幫村民辦事,有人就試探地問他:“張書記,你能幫我們雇兩台旋耕機不?我們這裡還是靠人工耕地、人工收割,大伙兒盡上歲數了,種地真是愁了。”張大治一口答應:“不用愁,我來幫大家想辦法。”經過幾天的走訪,張大治了解到:瓦窯坡常住村民普遍年齡偏大,但村民們還是使用最原始的辦法,靠肩扛手拉、牛車驢車來侍弄庄稼。他立刻向自己所在的單位寫了申請報告,說明了該村存在的困難。最終由公司幫扶購置了大型拖拉機、秸稈粉碎打捆機、滅茬旋耕機,低價出租給瓦窯坡及周邊村庄使用,不光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也增加了集體經濟收入,帶動了全體村民增收。

大伙喜出望外,交口稱贊張大治是個“好掌櫃的”。

“大伙有什麼困難,跟我說。”

“大伙有什麼困難,跟我說。”這是張大治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很快,村民們就發現,張大治“有困難跟我說”還真不是一句虛話。

瓦窯坡地方比較偏僻,村民們出行不便,去一趟縣城要費很大的功夫。張大治根據村民們的需求,包了一輛出租車,每次出發或者回返,他都在微信群裡喊話預約,誰要坐車,誰要帶重東西,誰當天不回來,都提前理得清清楚楚。這樣一來,大家既避免了一窩蜂搶車的尷尬,又享受到了專車的待遇,皆大歡喜。

張大治還在縣城創建了一個村級代辦點,專門幫助村民捎帶東西,取放快遞。小小的村級代辦點,成了城鄉聯系的紐帶,也成了瓦窯坡村民實現網購的最好橋梁。

2019年秋天,瓦窯坡村民土豆滯銷,張大治聯系山西國際能源集團有限公司,開展消費扶貧,收購該村兩萬多斤土豆,促進了貧困戶的增收。村民們兜裡有了錢,也有了底氣。臘月買年貨的時候,有36戶村民送來了他們的存折,請求張大治幫他們去單寨農商銀行取錢。在銀行排了幾個小時的隊,取出來的款項達19余萬元。張大治還把每個人的錢一一包好,封面上將戶主姓名、錢的數目以及余額寫得清清楚楚。

在不經意間,張大治悄悄融入了瓦窯坡村民的生活。沒有人知道他公司副總的身份,也沒有人見過他帶領著一幫工程師研究電氣技術的模樣,他們隻知道,這個第一書記是個干實事的好人,有困難找他准沒錯。路段被雨水沖毀了,土豆窖建設遇到困難了,疫情期間沒有口罩和消毒液了,甚至是家裡缺感冒藥了,人們總是習慣性地找他。

小事自己干,大事帶著大家干。在瓦窯坡村民的心裡,張大治像及時雨一樣,“比自家的小子還管用”。“大治”“張書記”“隊長”“小張”,這五花八門的稱呼,卻在傳達著同一個意思——依賴,還有全心全意的信任。

“我工作沒什麼訣竅,就是以心換心。”

談及瓦窯坡村民對他的贊賞,張大治平靜地說:“我工作沒什麼訣竅,就是以心換心。老鄉們對我這麼好,我也得好好待人家啊!”

說到這裡,他扳起手指頭開始數算:“疫情期間封村了,規定不讓互相走串,我們呆在宿舍,老早就有人敲大門,把飯菜送到了大門口。等我一開門,人早就走了,光看見東西放在地上。”“回家路途遙遠,很久才能回去一趟,知道我倆閨女今年高考,都說讓我回去陪陪,我哪能走呢?”“村裡特別支持我的工作,說真的,我都沒見過這麼好的群眾。”

“張書記對我們好呀,我們參與村集體活動,本來就是我們自己的事,他還買東西獎勵我們。現在,我們村的愛心超市東西多著呢!”村民張覓小說

“大治幫我們做了不少實事、好事,花錢都花得沒數兒了,給他錢他總是說,沒事,他掙得比我們多。當我們傻呢,這世上哪有嫌錢多的?真是個好后生!”

今年,張大治曾組織村民到縣城排查疑似慢性病、殘疾人,有人扭扭捏捏不肯去,也有同意了又反悔的,張大治難得地發了一回脾氣。他嚴厲地重申了黨的扶貧政策,講述鑒定的好處,最終分五批將這些村民帶到縣城。經縣人民醫院和縣精神病醫院檢查鑒定,其中5人鑒定為慢性病,25人鑒定為殘疾,還幫精神病人竇潤強辦理了住院手續。

“無節假日工作制”“24小時工作制”“微信第一時間回復制”,這都是張大治自創的工作模式。毫無私心、體貼入微的服務讓瓦窯坡村民徹底認可了張大治。

春雨潤物細無聲。守著小小的村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著一樁樁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事,這就是一個普通共產黨員的境界。張大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演繹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大愛。(王敏)

(責編:張婷婷、常慧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