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應才:燒餅“燒”出火紅日子

2020年07月21日16:28  來源:人民網-山西頻道
 

祖祖輩輩生活在柳林縣三交鎮靳家山村的高應才沒承想,家家戶戶都會吃、都會做的餅子,經過多年的發展,如今漸成自己脫貧致富的產業。

一個燒餅桶,一袋面粉,一干十年,撐起了高應才的美好生活。常年“油煎火燎”,說話“油嘴滑舌”,面色“油光可鑒”,今年54歲的高應才“職業身份感”十分明顯。

做燒餅是“草根”活,走出家門賣燒餅,來源於高應才最原始的發財沖動。靳家山地薄人稀,山高坡陡,耕地面積人均不到2畝,屬於“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土方。

走出大山天地寬。高應才說:“富字下面是個田,沒田怎麼富?答案還是在‘副業’上。”

“起初做些‘背磚調泥’的活,靠‘打磨工’艱難地維持著生計,出力流汗不少,日子卻過得就像雨點落到沙漠裡——濺不起個水花。” 十年前,高應才告別了村裡自家的幾畝薄田,來到三交鎮上謀生。“關鍵是眼看著三個兒子一天天長大成人,到了要娶媳婦的時候了。沒錢了可怎麼辦?”

高應才雖出身農家,但機敏好學,小時候起就對“打餅子、煎麻花”等食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四處拜師學藝,40歲后高應才來到鎮上,有幸師從三交街頭的餅子大師。從此正式與燒餅結緣。

就這樣一個餅一個餅地做,一個餅一個餅地賣,老高成了三交街坊鄰裡口口相傳裡的勵志楷模。“每天早上四點到下午五點,全年無休,十年如一日。”不過說起這份不斷重復勞動的生計,老高也難掩心酸。

老高的燒餅是用老酵子發的面,頭天晚上把面和好醒發,第二天早上4點鐘就起來開始做燒餅了。夫妻兩個配合,妻子負責和面、擀皮,丈夫負責造型,把燒餅放在烤爐裡進行烤制和售賣。兩個人配合得非常默契,雖然不怎麼說話,但是一個眼神對方就會明白要說的話。

讓人們記住家鄉的味道,傳承發揚傳統文化食品,是老高為自己確立的終生奮斗目標。“家鄉味道,說到底,便是家的味道,是一種最為濃厚的鄉愁。”高應才和他的燒餅已經植入人們的家鄉記憶,植入到三交人及來三交旅游度假的每個游客心中。

近年來,他進一步改良了盛行於三交民間燒餅傳統工藝,從形、色、味都得到了跨越式的提升。選料精細,和面、擀皮、擦酥、揪劑、整形、貼烤,制作工藝極其復雜且口味獨特。

“賣燒餅能發財,現在的好日子幾乎都是燒餅‘換’回來的。隻要踏踏實實做出好吃的良心餅,不愁以后沒有好日子。”說這話時,高應才眼裡閃著光。

談起創業經歷,高應才長嘆一口氣說,創業前,家裡窮得叮當響,“以前我們家世代以務農為生,窮得叮當響,十裡八村都知道,當時連娶媳婦都費勁。”他回憶道,往回推30年,那時候年年拉飢荒,家裡生活很困難,當時連住的窯洞都是借錢箍的。

憑借著純手工、口感好、價格公道的優勢,高應才的“農家原生態手工燒餅”已逐漸“走俏市場”,“訂單”源源不斷,一早一晚餅子鋪前門庭若市,有時甚至是“一餅難求”。用他的話說是“三交的大人小孩,一天不吃就像雙腳踩在棉堆上——不踏實。”

“現在我既能在地裡干農活,還能做燒餅掙錢,又能照顧老人孩子,三頭都不耽誤,不出遠門待在家裡,每天就差不多能掙200余元,真是太好了,我們很感激鎮政府、幫扶工作隊和村干部,是他們給我們老百姓找到了致富路。”說到精准脫貧政策帶來的好處時,高應才贊不絕口。

風雨過后見彩虹。如今,在鎮村干部的幫扶下,高應才的“活法”越來越滋潤了。大兒子已經結婚生子,二兒子、三兒子分別在太原、北京打工,而且都交上了女朋友,“兩不愁三保障”都沒問題,家庭有了穩定的收入,生活水平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有黨和政府全心全意為老百姓們著想,無論遇到多大困難,咱都能扛過去,靠自己雙手去拼,一定能過上好日子的!”說起未來的生活,高應才眼眶濕潤,面容露出燦爛的笑容。(郭炳中)

(責編:張婷婷、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