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一年一個樣

——再現“錦繡太原城”的逐夢之旅

2020年07月29日07:31  來源:山西日報
 

這是5月14日拍攝的太原市虎峪河與汾河交匯處(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曹陽攝

  正是盛夏時節,“三山環抱、一水中分”的太原城卻涼風習習,愜意無比。一大早,年過六旬的劉銅明就翻身起床,帶上寶貝相機出門“採風”。“攝齡”已有20多年的老劉說,太原這些年的變化真是“翻天覆地”。

  “花花真定府,錦繡太原城。”古稱並州的太原,建城已有2500多年,史上也曾“山光凝翠,川容如畫”。新中國成立后,太原長期承擔國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功能,產業畸重,生態破壞,再加上治理乏力,山水一度失色。

  劉銅明還記得第一次給汾河拍照的場景。那是1994年的春天,單位發了一台海鷗膠片機,他興沖沖地跑到汾河邊,想給“母親河”照張相,但眼前景象卻讓他失望:河水不多,水質渾濁,兩岸雜草叢生,垃圾遍地,偶有行人也是掩鼻而過。

  沒有水,城市也似沒了靈氣。當時的太原,東西兩山礦坑無數,植被破壞嚴重,城中煤煙四起,空氣裡都是嗆人的味道,道路、城建落后……

  沒有好環境,哪來的全面小康?太原市痛定思痛,在不斷調整產業結構的基礎上,加大生態環境治理力度。特別是近年來,堅持治山、治水、治氣、治城一體推進,生態環境和城市面貌明顯改善。

  改變自汾河始。1998年起,太原陸續啟動四期汾河城區段治理工程,目前已完成33公裡,同時高標准實施九條邊山支流綜合改造。今年6月,隨著汾東污水廠改造工程完工投運,以往直排汾河的城南生活污水也盡數得到處理,使得汾河太原段水質顯著改善,三個國考斷面全部消除劣Ⅴ類水體。

  被稱為“華北第一人工湖”的晉陽湖也在悄然生變。這個最初為電廠冷卻用水而建的人工湖,經過數年治理,已成為北方難得一見的水域公園。

  汾河碧水長流,晉陽湖波光瀲灩,人水相親,一步一景,成為市民休憩游玩的熱門地。今年上半年,僅晉陽湖公園的游客量就超過160萬人次。

  水變,山也在變。

  位於太原西山地區的玉泉山一帶,原有石膏礦、採石場等礦產企業百余家,形成了200多處、近100萬平方米的破壞面,刮風揚黑灰,下雨流污水,成為城市一大污染源。2009年,在太原市引入社會資本參與生態建設相關政策支持下,復轉軍人張俊平“認養”了玉泉山,開展了長達十余年的修復治理,把廢礦山變成了綠意盎然的“后花園”。

  十余年間,像玉泉山這樣的生態嬗變在太原東西兩山接連上演,如今已初步形成30處城郊森林公園。近日,全長220多公裡的東西山旅游公路正式貫通,沿途串起數十處“網紅”景點,成為市民出游的“黃金線”。

  大氣污染治理,是擺在老工業城市面前的又一道考題。太原市生態環境局局長閆文斌介紹說,近年來太原市通過推進工業企業提標改造、清潔供暖改造、管控機動車污染、整治揚塵等措施,使大氣環境質量得到持續改善。

  太原同時加大治城力度,在城市建設和管理方面發力趕超。中環路通車、濱河路南延、晉陽橋等一批汾河大橋建成、城中村和棚戶區改造逐步推進、地鐵2號線即將運行……近幾年,太原城市面貌一年一個樣。去年以來,太原市還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抓手,狠下繡花功夫,推動城市管理更加精准高效。

  山美水美城美,人更美。劉銅明說,這些年,他把鏡頭更多地對准了人,因為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人“笑臉越來越多了”。西山上騎自行車的小伙子、汾河岸邊跳舞的女人、公園裡玩鬧的孩子、社區院裡下棋的老頭……都成了老劉照片裡的“主角”。

  沒事的時候,劉銅明也會翻翻過去拍的照片,偶爾會傷感,但更多的是高興。“咱們的城市越來越年輕。”他說,大家一起努力,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的夢想一定能實現。(新華社太原7月28日電)

(責編:張婷婷、常慧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