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風光秀麗的老頂山。 侯滿有攝
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記載,“百谷山與太行、王屋皆連,風洞泉谷,崖壑幽邃,最稱佳境,昔神農嘗百草得五谷於此,因名山建廟。”
百谷山就是今天長治市東北的老頂山,方圓40余平方公裡,有五頂、九脊、十八道溝谷,40余座山峰。林海蒼茫,四季常青﹔峰嶺跌宕,溝谷縱橫﹔雲山霧海,雄渾壯觀﹔岩洞幽邃,廟宇古朴﹔風洞泉谷,別具一格。
8月的一場大雨過后,湛藍的天空上飄著朵朵白雲。老頂山青山疊嶂,山頂數十米高的炎帝像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耀著金色的光芒。
老頂山國家森林公園門口,矗立在山頂的炎帝像庄嚴肅穆。一位父親正手指炎帝像給孩子講述著“神農嘗百草”的故事,他們來自省城太原,父親名叫王磊。王磊說:“‘神農嘗百草’的神話故事,孩子很早就聽過了。站在高大的炎帝像前,感受著它的宏大氣勢,給孩子再講一遍這個神話故事,他會有另一番感受。”
記者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走進公園,再次聆聽那來自遠古的傳說,果然感受頗深,隱藏其中的歷史故事更是耐人尋味。
早在遠古時代,華夏先祖炎帝神農氏的部落在這裡首先完成了從游牧到定居、從漁獵到農耕這一重大歷史發展階段,開創了農耕文明。炎帝嘗百草、得稼穡、教民農耕的傳說在這裡廣為流傳。
“上黨地區是中華民族發祥較早的地區,從這裡出土發現的大量磨制石器,說明在遠古時期這一地區人類的生產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已由原始時期的採集、狩獵發展到原始的耜耕農業。新石器時代的耜耕農業已相當發達,這個時期正是炎帝神農氏時期。近年來,長治市文物工作者在上黨一帶發現了多處炎帝活動遺跡和眾多祭祀、紀念炎帝的廟宇、碑碣。經過近10年的考察、發掘、研究和論証,基本認定炎帝在上黨地區有許多鮮為人知的重大活動。老頂山是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現保留有反映炎帝活動、創建於東晉等不同年代的十幾處遺址。”公園工作人員崔新介紹道。
撥開神話傳說的神秘面紗,“神農嘗百草”又是怎麼回事呢?65歲的滴谷寺村黨支部書記楊明向記者娓娓道來。
“傳說,炎帝神農因洪水泛濫,黃河沿岸無法存身,率領部落來到太行山上居住。人們住下來之后,炎帝神農見大家生活安定心裡高興。可時常有人誤吃毒草、毒果生病甚至死亡,又悶悶不樂。於是他帶領幾個隨從遍嘗百草,凡不知底細的草,他第一個嘗試。他多次因嘗草中毒,但因他知何草解毒,方數度死裡逃生,最后終於得到了五谷雜糧。炎帝神農通過嘗百草,知道了百草的寒、溫、平、熱,后刻寫成簡易藥方,依據人的病因、病情治療疾病,醫道從此開始。”楊明說。
感受著陣陣涼風,觀賞著美麗景色,沿著旅游道路與眾多游人相伴而行。一段時間后,記者一行人終於來到了炎帝像腳下。抬頭仰望,隻見高達39米的炎帝像呈全身站立姿態,披發、赤臂,下身著樹葉,雙手捧谷穗捆,面部庄嚴肅穆,神態氣宇軒昂。
炎帝像是一座大型銅像,渾身金色,總重量150噸,由基座和像體兩部分組成,平台用漢白玉欄杆圍繞。基座正面鑲嵌紅色牛頭浮雕,象征著炎帝神農氏族的“圖騰”和炎帝馴養家畜、開創農業的豐功偉績。銅像外層由52片銅片組成,與像體內鋼骨架連接。內設旋梯直上胸部,谷穗處為可容納20人站立的觀景平台。
“為紀念華夏始祖炎帝偉大功績,長治文物管理部門投資塑造了炎帝像,由著名雕塑家錢紹武先生設計,1998年正式對外開放,基座內部為展廳。2018年,為進一步滿足旅游需求,我們對炎帝像進行提檔改造建設。預計今年10月份能對外開放。”長治市老頂山旅游開發管理中心開發科科長李敏說。
老頂山風景優美,現存的人文景觀星羅棋布,神農洞、神農井、耒耜洞、滴谷寺院、九龍宮、玉皇觀等都有著自己的美麗傳說。如果把這些傳說串連在一起,就是一部動人的中華民族演進史、一部感人的勞動人民創造史。它們有厚重的歷史積澱,充滿文化神韻,將會繼續源遠流長,代代相傳下去。(記者李志江)
山西路橋:黨建引領 建好“四好農村路”山西路橋建設集團黨委扎實開展“黨建質量提升年”,實施“六大工程”,立足“十四五”高質量、高速度、高效益發展的戰略基點,全面提高黨建質量和黨建引領發展水平,為打造“國內一流的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建設、施工現代化企業集團”提供堅強政治保障。
常住人口3491萬 山西人口普查數據"出爐"山西省統計局向社會通報山西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數據顯示,山西省常住人口為34915616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下同)減少2.23%,年平均減少0.23%。山西省常住人口總量減少,主要受人口流動變化等因素影響。